邱 诺(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00)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传播和治理
邱 诺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00)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自己的言论也向别人传递了信息,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传递,形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信息在其中大量、迅速地交换。因为信息的数量庞大、传递迅猛,并且网民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在此过程中网民会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主观想法传递出有偏差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形成了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社会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针对当前情况,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律和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谣言;监管;控制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新媒体和网络传播异军突起,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参与到网络中来。而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主张言论自由,因而人们在网上可以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此同时,传递信息的过程就是实现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的过程,所以,网络为人们交换信息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平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优化了信息传播的流通渠道,但同时也加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那么什么是网络谣言呢?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络这个载体传播的谣言。信息的加速流通带动了谣言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受众。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特定人群针对特定的话题而产生的交流和互动。网络上的传播在于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的传播。网络谣言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匿名性,网民身份的多样性让网络上的言论变得丰富多彩,有判断能力的网民会对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进行约束,但某些别有用心的群体或个人,以匿名身份在网络上肆意宣泄情绪,不加约束地发送不良信息,从而使带有攻击性的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产生了负面影响。网络的匿名性加大了搜索信息发布者的难度,传播主体的复杂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时一家独大的权威地位,这些都给证实信息的真实性带来了重重困难。
“把关”的弱化使信息传播变得难以控制。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承载了过滤信息的责任。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往往决定着传播什么样的信息,但是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网络舆论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公众的素质决定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但都会是受害者。
根据桑斯坦的观点,人们相信谣言是与个人的情感有关的,人们往往是先有立场,然后才能认同和传播谣言。[1]情感对人的行动既可以起到积极的增力作用,又可以起到消极的减力作用。个人的情感对人们如何认识网络谣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社会还处于转型期间,社会矛盾交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未知、怀疑的心理和情绪,这加剧了网络上社会谣言的传播。例如,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一位普通的大学生,交通肇事后因害怕承担后果而采用暴力手段将受害人杀害,手段尽管残忍,但一个原本事实清楚、简单的故意杀人案,却经历了复杂的审判过程。民意审判对法院的压力超过了媒介审判对司法的干扰。由于网络舆论的渲染,网络谣言的传播,“官二代”“军二代”迅速成为药家鑫的标签,这种特殊的身份激发了社会对特权的憎恨和案件是否能够秉公处理的质疑。然而案件最后的事实证明,药家鑫的父母不过是普通的企业职工,并不是什么高官,也没有任何特权。药家鑫是应该为其所犯下的罪恶承担责任,但罪不及其父母,药家鑫的父母在承受丧子之痛外,还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种种不实的污蔑,这难道不是对无辜者最残酷的伤害吗?
网络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环境的虚拟缩影。网络谣言利用网民批判社会、批判官员、批判“富二代”“官二代”。痛恨贪腐、仇富的心理将社会问题嫁接到网络事件中,并且通过舆论对事件进行推波助澜,增强了网络和现实的互动性,进而产生了网络谣言。网络成了谣言的发源地。通过借助转发谣言来宣泄心中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只要有一个先行者或者领头羊,就会出现群体极化,把一群有不满情绪的人聚集在一起,使原有的让可以自己平静下来的情绪消失,并使自己想法更加极端,人们通常不是中立地处理信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偏好来处理传播的信息。
从认知方面来看,人们之所以去相信谣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缺乏认知、信息匮乏。桑斯坦指出:“你是否相信一则谣言,部分取决于这则谣言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已有的知识。”很多网友不管内容是什么,是否得到了求证,看到别人转发,自己也跟着转发。当今社会逐渐信息化的时代,个人总是害怕自己的观点为少数人的意见而被否认或者被孤立,这就促使谣言成为“多数人的意见”,使他们在接受和发布网络信息时受到更多个人情绪的左右,削弱了他们对谣言的免疫力,在无意识中有了造谣或传谣的行为。
(一)建立健全网络传播法律和法规
目前,我国的网络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当今社会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一旦散播后果难以想象。因此,信息领域的执法和司法任务越来越重,要努力完善这方面的行政执法体制,健全执法机构,明确职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
(二)注重网络信息管理人才和网民的素质培养
无论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是对信息网络的管理,说到底要有人才。追溯历史,法国是第一个将网络覆盖到全国的国家,接着是美国真正将网络的效益用至极致。然而,中国在网络方面一直缺乏人才,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管理方面,都没有系统地培养人才。针对目前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我国应该将培养人才这一方针逐步落实开来,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增强网民的公民责任意识。网
民在面对问题时要多加思考,对事件有自己的判断,不做谣言的制造者和散布者,具备基本的辨别谣言真伪的意识和素养。
(三)加强网络监管,从源头制止谣言扩散
加强网络监管,从源头上防范谣言的扩散和传播。政府和主流媒体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强化自身把关人的作用。加强网络传播技术的规范化建设,使传播的内容符合法律、道德等价值标准的要求。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跟踪网络谣言,对网络谣言传播者进行打击和惩戒。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成为谣言传播的便捷渠道。网络谣言肆意破坏网络环境,危害广大网民的身心健康、财产安全。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有效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积极应对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桑斯坦.谣言[M].中信出版社,2010:20-21.
[2] 中国网.网络谣言的定义[EB/OL] . http://www.china.com.cn/ guoqing/2012-04/01/content_25044828.htm.
[3] 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88-9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