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2016-02-28 09:12姚丽亚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姚丽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吉林省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姚丽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网络已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省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呈现传播速度快、社会舆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微博、微信、BBS论坛等网络交互形式导致的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确引导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需转变思想观念,构建预警、监控和保障机制,完善宣传队伍建设。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近年来,高校暴力事件频发,表现出“危机性、紧迫性、独特性的特点,已对公民生活乃至整个社会构成了威胁”,[1]而这些危机事件所发生的特定环境——大学校园,又使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再次升级。随着社会对高校突发事件关注程度的提高,其社会舆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手机等移动媒体传播;二是传播形式依赖网络,主要通过微博、微信、BBS论坛等网络交互途径向社会扩散;三是舆论影响大,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行为表现出张扬性、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舆论领袖且影响范围愈加广泛,带来恶劣的社会舆论影响。”[2]

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源的高校,不但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更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尽力遏制负面信息流入社会,对高校声誉造成损害。同时,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强化网络舆情保障机制的执行力度,培养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并有效运用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力,以减少负面情绪蔓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我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毗邻俄罗斯和朝鲜。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突发事件呈现出“破坏性强、瞬间扩散、化解难度高、影响范围广”[3]四大特征。因此,要做好吉林省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还需结合吉林省各高校舆论环境的共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提升吉林省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宣传能力

当前一些高校为维护学校声誉,对恶性突发事件遮遮掩掩,不予曝光,反而弄巧成拙,使得网络舆情充斥负面影响,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要提高吉林省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向引导网络舆情,首先需提升高校的网络宣传能力。

(一)坚持原则,构建大宣传理念

要提升高校的网络宣传能力,应从根本上转变吉林省高校管理者的宣传观念。构建“大宣传”理念。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管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主动遏制学生言论。其次,坚持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公开透明原则。给予学生、公众充分的知情权,通过正向引导公开及时通报事件处理进展,消除公众误解。第三,坚持资源共享原则。在校内网、校内论坛、微信群等网络渠道转载社会热点,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网络平台交流,主动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第四,坚持网络舆情传播的实效性原则,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进行网络舆情传播。第五,坚持阶段推进原则。高校突发事件传播往往表现为“酝酿、爆发、僵持和平息”[4]四个阶段,应严格监控每个阶段的网络舆情,抓住事态发展的各个阶段,使事态逐渐平息。第六,坚持针对性原则。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加之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复杂性、扩散面大等特点,给网络舆情的监控带来了难度。因此,应提高监管的针对性,通过信息筛选、分析,有效缩小网络舆情的监控范围,提高引导的针对性,实现有效提高高校突发事件监控效率的目标。

(二)以疏为导,创设宣传新模式

舆论代表了民众心声。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对网络舆情的解决之道应以疏导为主,通过创设新的宣传模式,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以便及时调整引导策略。

从网络舆情引导角度来看,吉林省高校可建立校级、院级、系级乃至班级的宣传网站或主页,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开设专门的教育网站或主页,建立不同范围的微信群,通过多渠道在网络舆情中注入正能量;从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角度来看,对于伴随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我省各高校应以疏导方式为主,组织教师、学生干部建立不同范围的网络交互平台,针对突发事件交流信息,并及时了解网络舆情,避免负面情绪在校内传播,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构建吉林省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通常要经历“酝酿、爆发、僵持和平息”四个阶段,潜伏期可以很长,可达几年乃至几十年;也可以很短,快如在脑中的一个闪念等。而“高校突发事件的社会舆论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因此搜集突发事件苗头信息的最佳途径也正是网络舆论”。[5]而如果想捕捉高校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则需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当前,吉林省一些高校已建立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定期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或从校内论坛帖子中搜集不良信息,并对信息发布者进行心理辅导。这些措施在预防突发事件方面见长,但不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全部。随着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次及危害程度的不断提升,加之突发性事件的隐蔽性越来越强,问卷调查、心理辅导等常规措施已无法满足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和监控需求。因此,亟需着手构建标本兼治、监控范围广泛的预警机制。

(一)治标方案

所谓治标方案,是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瞬间扩散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而定的。建设我省各高校,在校党委办公室下设网络舆情监察组,运用技术手段对校园内外网络舆情中的不良信息进行监控和等级测评。一旦确定该信息存在危险性或易于爆发,则由网络舆情监察组发起应急预案,并调用校内、外一切可用资源,对其进行跟踪监控,避免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执行这项方案的关键在于校内、外联动,可由校党委办公室牵头,与政府文化宣传或网络舆情监控部门联合行动,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提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效能。

(二)治本方案

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重在预警机制的完善。而预警机制完善的关键又在于监控和预判能力的提高,在于整个机制的严谨性和迅速反应能力。吉林省各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套预警机制。由学校网络舆情监察机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突发事件的舆论信息进行监控和收集,并就收集到的舆论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评估分析;如发现信息中存在突发事件的苗头,则进行深度筛选和危险等级评估,如判定已达到突发事件等级,则实施舆论引导预案;如判定未达到突发事件预警等级,则可继续监控观察。

三、构建吉林省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尽管我省一些高校构建了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减少突发事件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环境、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心理健康程度等因素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很难完全杜绝。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尤为重要。具体来讲,可从信息畅通、统一网络宣传口径、科学联动、舆论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保障舆论信息畅通

从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事发后选择了封锁消息或是缩小舆论信息扩散范围的做法。从舆论信息的控制效果来看,这样的行为适得其反。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扩散的特点,堵不如疏,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应据实报告事件真相,保障舆论信息的畅通。一是“加强突发事件中对网络舆情的跟踪分析,注意信息细节的处理,以减少对事件的演化和误判,避免引起负面舆论影响”;[6]二是校方应注重通过网络途径引导广大师生在危机事件中规范个人行为,不发布虚假、具有煽动性的言论,并随时了解舆情状况。

(二)统一网络宣传口径

当前高校突发事件传播中经常会出现跟风报道的现象,特别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舆情愈加复杂多变,真相常常被虚假报道、主观臆断的网络舆论所掩盖,使大学生徘徊在社会的“边缘”,给社会舆论带来负面影响。吉林省毗邻俄罗斯和朝鲜,外来人员较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率高,网络宣传口径务必统一。同时,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制度,由校党委、宣传部门联合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公布事态调查进展,统一事件的网络宣传口径,不给负面信息可乘之机。

(三)建立科学联动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仅会对学校的正常教育工作造成影响,而且会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良好的事件管理不单单是高校自身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网络舆情引导需要高校与政府联动,多渠道疏导,才能切实监控网络舆情。首先,吉林省各高校要整合资源,尤其在网络技术资源、财力资源方面,需借助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其次,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情绪失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再次,要主动开展突发事件的舆论公关工作,透过政府和社会组织,向社会公众和大学生展示学校的态度和校园文化,多宣传正能量,以挽回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四)营造舆论氛围

舆论话题需要相应的舆论氛围才能开展。特别是网络舆论,具有瞬间扩散、碎片式阅读等特点,影响力强、影响范围广。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宣传部门需针对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治理,争取校内媒体话语权,把握网络舆情动向,引导学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在大氛围营造上,应以人文情怀为主,“在舆情引导中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危机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7]

四、构建吉林省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监控保障机制

任何机制的运行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作为基础,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监控机制运行也离不开保障机制的完善。保障机制是提高高校网络宣传能力、网络舆情预警和监控能力的基石,既涵盖了人才队伍培训,又涵盖了技术支撑、法律保护等内容,是高校顺利实现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后盾。

(一)专业化培训,打造高能团队

网络舆情监控既需要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过硬,也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作为保障。故在日常工作中需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一是强化意志品质。网络舆情监控是一项复杂、枯燥的工作,需要监控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毅力,需要定期进行思想教育,保障监控信息准确;二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这样才有助于提高监控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网络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

(二)借助社会资源,强化技术保障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实行,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力量,从人员培训到新闻宣传,再到科学联动,都离不开社会平台的支撑。尤其是在技术保障方面,不仅要定期为我省高校舆情监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而且需要提供日常监控的技术支持,以帮助高校人员完成舆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同时,要借助社会专业机构建立信息发布平台,从多种渠道发布事件真相,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三)规范日常工作,提高执行力度

在保障机制中,执行力度是整个机制良性运行的基础,也是保障机制的核心。因此,要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内容及流程,严格按照监控流程工作。一方面,应规范人员分工及岗位职责,运用专、兼职人员共同任职的方式,专职人员负责舆情监控及分析;另一方面,强化监控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根据《网络传媒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网络舆情监控,不侵犯学生隐私。

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网民主力军的高校学生,网络已成为其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可传播正能量,也可传播负能量,关键在于校方、政府如何正向引导。因此,一方面丰富引导策略,完善预警、监控和保障等相应机制;另一方面,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用学生习惯的网络方式与学生沟通,才能切实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

参考文献:

[1] 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政府新闻学研究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

[2] 顾佳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62-64.

[3] 王黎恺.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和应对机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49-52.

[4] 王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3 (02):70-72.

[5] 杨丰羽,熊一兵.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研究——以网络舆情监测为视角[J].中外企业家,2014(7Z):231-232.

[6] 费绍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检测与追踪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7] 葛晨光.做好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意义及高校学生工作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1):5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24-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0418077FG);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第96号);2015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CSKT2015-ZX00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