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微信传播研究

2016-02-28 20:42汪德敏蔡宁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民族微信信息

汪德敏 蔡宁宁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微信传播研究

汪德敏 蔡宁宁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微信的传播有着星火燎原之势,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内容隐秘等特点。近年来,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中,在微信平台上意见领袖的产生、原创信息的碎片化、平台管理等问题对维护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国内外的共同关注。本文基于微信传播环境下,拟研究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微信传播特点。

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微信传播

在手机全面普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信应运而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互联网高科技社会的宠儿闪耀登场,微信已成为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网络通讯工具。微信重塑了新形势下的话语信息格局,然而微信网络传播是把隐形的双刃剑,强大的用户群体背后可能触及的罅隙引人深思。

一、微信传播的普遍特点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了一种散布性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1]微信就具备了散布性网状传播结构的特点,展现其独特的传播方式:

传播范围广泛。在腾讯公司所属QQ用户群体占据社交传媒鳌头优势的促动下,QQ群体同步过渡为微信用户,造就了微信强大的关注度。微信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得海内外用户的活跃程度更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这种传播方式突发性强、受众面广,在短时间内能使信息达到最大、最优的传播效果,因此一个很小的初始信息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

传播速度即时。在诸多的流动用户群中,无数个手机客户端等同于无数个监控口,每一个监控口都有产生无数种多元化信息的可能性。4G数据时代则是更好地加快了微信对语音、图片及视频文件的传输速度,多元化信息便可实时通过微信传到大江南北乃至整个世界。

传播形式丰富。单纯的文本传播有语言和文字的限制,甚至千言万语也抵不上一张图片更能说明事实。不同于以往的短信传输,微信平台综合了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一条语音、一张图片、一个视频就可以还原事情发生的情况和进展,使得微信传播更加可视化、生动化,信息更加精准、实时和高效。

二、近年来,微信传播中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具有爆发迅速、难以揣测、变化多样的特点。随着微信的不断普及,民族地区的微信用户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从广泛的意义而言,民族地区不仅包括宁夏、新疆等五大自治区以及青海、贵州8个省,还囊括其他省市自治州、自治县。以上区域都具有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薄弱的特点,于是在微信环境下近年来的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传播特点。

传播主体平民化。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以及传播过程中,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具有言论的自由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使得原本属于报社、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掌控的话语权被平民大众所分割,即人人都可参与信息的传递。并以在特定圈内传播,圈外流窜的形式扩散成人际间传播的普遍性。民族地区公共事件的舆论能以私密、自由的自传播迅速汇聚主流话语圈子,从而出现多方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平民意见领袖群体,并以关注度极高的态势存在。

传播内容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是人们在接受网络信息的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都是碎片零散式、不完整、不全面的。由一两句话、三四张图片组成的若干信息碎片皆可通过微信发布的形式即时传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但是背后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客体理解和评价,远远偏离了事件发展的轨迹。民族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普遍存在信息化背后地点坐标泛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聚焦微信群体的目光,和对碎片化信息来源于民族地区的敏感性,以及对碎片化信息偏差性理解的快速扩散,导致滋生负面舆论。

传播“信息沟”扩大化。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使整个社会的信息浏览和信息接触量都有所增大,但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均等地获得应用新技术带来的利益。现有信息水准较高且获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信息水准较低或获取信息能力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2]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微信的信息快速传收,使受众获取信息的媒介和渠道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是否拥有智能手机且能否使用微信的用户之间的“信息沟”越来越大。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使用微信的受众信息接收速度快,同时可以即时发布信息;相反,其他受众信息接收速度迟缓,当他们接收到同样的信息时,信息甚至早已过时或更新。在这样的传播系统中,微信用户拥有信息收发的优势地位,所产生的“意见领袖”能够控制信息的传播,同时可以传播自己想传播的信息来引导舆论。

综合微信传播自身的特点和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敏感传播特征,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理性有序传播是控制事态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科学干预和引导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消除失真信息,应对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失序传播迫在眉睫。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播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应该过滤和筛选掉失真信息,将真实信息和真实情况完整、合理地传达给受众,正确引导舆论,做好信息流通渠道的“桥梁”;从受众角度看,应及时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从而不被谣言迷惑,被错误的舆论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分析能力。

[1]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48.

[2] 董路.传播学核心概念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88.

[3] 石路.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问题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6(03):25-27.

[4] 陈曦,王伟,杰张政.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功能研究[J].前沿,2014(6):25-28.

G206

A

1674-8883(2016)19-0321-01

汪德敏,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地区与民族政策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微信信息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订阅信息
微信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微信
微信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