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视听语言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运用——以CCTV纪录片《探秘历史》系列为例

2016-02-28 20:42苏优优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纪录片主持人人文

苏优优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浅谈电视视听语言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运用——以CCTV纪录片《探秘历史》系列为例

苏优优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使得一维历史的沉淀变成历史、现代和未来的三维立体综合,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叙事型的历史传承有了新的颠覆。本文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从数字影像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结合科学、系统与通俗的辩证统一关系,力求从现代传播的技术手段中为后续研究者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视听语言;人文历史;纪录片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包含历史性与文化性的特征,被文字记录的历史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在内容的二次传递中,信息会发生一定量的损耗。因此,数字化手段通过特技或“情景再现”讲述历史事件,不仅最大限度地模拟了真实的历史,增深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表现的纵深感和维度,也易于让不同社会层面的受众所接受,扩大传播范围。CCTV的系列纪录片《探秘历史》,共为九集,分别是《吕雉的皇后之路》《韦后的女皇梦》《上官婉儿的大唐挽歌》《万贞儿背后的旷世爱情》《慈禧的宫心计》《雍正的十大骂名》《年羹尧命运起伏路》《纪晓岚的宦海沉浮》《和珅的罪与罚》。

一、镜头:再现“真实”历史

(一)时间与空间中的场面调度

在每一帧画面当中,观众的注意力只会被最明显的部分所吸引,因此,导演必须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诸如,电影、电视剧、纪录片、MTV等,所有的影视作品均是如此。与绘画相似,影视作品也是通过颜色和形状来表现内容,但与绘画中的立体感不同的是,影视作品中场面调度的诸多元素,如舞美、灯光、场景设计、人物动作等共同构成这个立体空间,更有代入感和真实感。

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大量的正史、野史、宫廷秘闻被搬上荧幕。除了旁白和主持人的话语,场面调度是展现叙事的另一条线索。例如,在《和珅的罪与罚》一集中,主持人身份在现代人与扮演历史角色之间来回转换。前一个画面中,在导演营造的深度空间的前方,是主持人在西装革履地讲述着历史故事,后方则是演员扮演模拟的历史人物,然后镜头跟随着主持人的步伐走入下一个画面,通过黑场自然过渡,主持人的衣着身份切换成了古装的历史人物,使得观众跟着主持人的思维步伐走入历史。导演在时间和空间中排列组合场景、服装、人物的表演等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现实与营造的“真实”历史环境之间制造戏剧冲突,完成影片的另一条叙事线索。

(二)影像的二次创作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素材在各类型的纪录片中是最多的,往往也是最受受众欢迎的。与舞台纪录片、人文地理片和时事报导片等题材相比,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受众相对较广,也较为稳定,受众对片中所表现的历史空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这时,影像对时空叙事、画面结构、镜头表现的二次创作尤为重要。“在纪录片中,镜头内容是不可以摆布的,但是可以运用镜头运动来叙事,可以通过镜头运动来创造表意空间,揭示故事空间中所隐藏的关系与本质,以及创作者对‘事件’所作的判断。”[1]

构图、景别、色彩、光线、布景、镜头运动、人物走位等都为影像加入了材料。色彩和光线影响着造型的空间纵深感;构图和景别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服饰和布景创造出虚拟现实的“真实”感;而镜头运动则控制着整部影片的三维空间感,使观众意识到空间并且随着空间思考。例如,在《韦后的女皇梦》一集中,一个长达15秒的拉镜头,主持人讲述着《阙楼仪仗图》,缓缓地走到桌案前,举起拓印版向观众展示。这个总共长达20秒的长镜头在为影像增加丰富的空间信息的同时,使画面中的人和物更加生动突出、立体饱满,镜头内景别的切换,给观众造成视觉上前进的假象,如同走进历史在观摩《阙楼仪仗图》一般。

二、剪辑:制造“剧情”空间

(一)镜头之间的节奏关系

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长度,影视工作者通过控制每个镜头的运用,来控制整段影片的节奏。通常,运用不同长度的镜头来形成可辨别的模式,就可以制造出剪辑的节奏感。比如把时间长度相似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它的整体节奏就相对稳定。当然,也可以用此办法来创造不同的节奏。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拍摄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对古籍资料以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的二次创作。导演通过控制整部影片的节奏来引导观众的视觉和思维。例如,在《探秘历史》系列片的片头,一系列快速的镜头,使得观众没有时间去思考发生了什么事,快速剪辑是吸引观众的基本要素,也是制造戏剧性冲突和情节高潮的重要手段。

(二)镜头之间的空间关系

剪辑不仅能控制图像及节奏,同时还能组构影视空间。为了使纪录片的试听语言更加饱满充实,创作者通常采用大量的历史老电影资料与影视剧片段等,来再现某些历史瞬间。在一些特殊场景中,采取模拟表演穿插历史镜头的表现方式,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之下,塑造近乎“真实”的剧情空间,在向观众展现历史全貌的同时,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

画面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表现艺术的主要载体,在时间维度上,真实的历史事件是我们无法触摸到的过去,也没有真实的影像资料流传下来。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拍摄文字文物来表现历史,则无法发挥新媒体的特点,无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情景再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情景再现”能让观众面对生动真切的历史“如临其境”,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形象、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和想象。[2]例如,在《慈禧的宫心计》一集中,主持人讲到咸丰皇帝第一次见到慈禧时,一个摇镜头的自然黑场过渡,镜头自然地转换到了主持人扮演的咸丰皇帝场景中。这种“情景再现”的连接历史现实空间的镜头,将镜头由写实变成了写意,营造了历史空间感与真实感。

(三)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

如同其他的影视技术一样,剪辑也控制着纪录片中的情节时间。导演在呈现电影情节时,可以通过剪辑来改变故事的长度。影视作品中,在顺序、时间长度和频率三个层面上,情节可以帮观众把握故事时间。导演一般通过剪辑来实现对情节叙事时间上的把控。

叙事和造型是电视纪录片传达艺术所常用的两种手段,叙事主要是通过导演所选择的故事来吸引观众,造型则是导演对整个场景的把控,而这些都离不开剪辑的辅助。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构成故事的一系列事件不是对静物的一种描绘,而是一种表述的张力。所以,镜头之间的组接对时间元素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纪晓岚的宦海沉浮》一集中,主持人讲到《四库全书》影响纪晓岚的人生巅峰和低谷,下一个镜头就转换到了对影视剧作品的展现,在时间上更有代入感,有助于留住观众注意力,帮助观众塑造“剧情”时空。

三、声音:塑造“历史”氛围

(一)人声的特色与表现

声音元素是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体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地域性。特别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同期声是体现真实感的重要元素,运用人声来自然地揭示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代入感强。有时候,画外音也会弥补主持人旁白的不足,让影片的叙事不受限制。

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探秘历史》中传出来的主持人旁白和画外音的解释,让观众通过这些声音去了解故事发生历史背景。这些声音很巧妙地直观或引导性地向受众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线索脉络,可谓匠心独运。例如,在《吕雉的皇后之路》一集中,主持人从一块皇后的玉玺讲到吕雉的贤惠与毒辣,加上画外音的解释性说明与引导,在渲染气氛的同时增加了受众的兴趣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历史性。

(二)音响的真实与生动

除了人声之外,音响也是增加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现场真实感的重要元素之一,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环境和意境。在《探秘历史》系列片中,音响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一方面,音响作为讲解手段,能传达必要的背景信息或填补人声无法表现的空白,再现真实感强烈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音响是极具艺术张力的声音元素,纪录片通过恰当的使用音响,把观众带入其中,影响整部影片的氛围、情感、节奏。

此外,创作者对于音响运用上的真实性与艺术表现,也是人文类历史纪录片受到受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纪录片中,音响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影片戏剧效果的同时,也会对人物进行刻画,增加视觉画面的多层含义。例如,在《吕雉的皇后之路》一集中,为了表现吕雉对戚夫人的恶毒,音响的空洞与阴森增加了现场感与恐怖感。

四、结语

中国悠远绵长的文明历史和文化传统给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其研究价值极其丰富。其中,电视视听语言是纪录片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镜头、剪辑、声音等共同搭建了其与受众交流的桥梁,技术的创新与提升也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卢广斌.体验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J].科技传播,2010(11):1+4.

[2] 王列.文献纪录片表现手法管窥[J] .电视研究,2002(11):69-71.

[3] 尼艾尔·阿里洪(乌拉圭).电影语言的语法[M].陈国铎,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166-312.

[4] 严涛,隋少平.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表现手法[J].新闻知识,2007(5):78-80.

[5] 伯纳德(美).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4-47.

[6] 黄先娟,黄枫.游走于真实与虚拟之间——论“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9(4):22.

J952

A

1674-8883(2016)19-0187-01

猜你喜欢
纪录片主持人人文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