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的传播仪式观分析

2016-02-28 20:42张雅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仪式媒介受众

张雅婷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070001)

央视春晚的传播仪式观分析

张雅婷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070001)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一直是最具中国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大型综艺性晚会。最近几年,随着媒介竞争环境的逐渐激烈,央视春晚日渐式微,其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境。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春晚筹备、表达、观看过程中的“传播仪式”特征,并且为春晚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传播仪式观;央视春晚;传播仪式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思想解放、文化活跃已成为当时的大时代背景。随之,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大型综艺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自诞生以来已有33年的历史,它不仅开创了综艺节目的先河,而且成为最具中国特色和规模优势的节目形式。30多年以来,央视春晚一直是人们在春节期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尽管“赞扬与口水齐飞,欢笑共泪水一色”,但它33年的历史还是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经济的繁荣与昌盛,科技的创新与飞跃,文化的进步与审美的提升。

从广义上来说,仪式“既指特殊场合情境下的庄严神圣的典礼,也可以是世俗性的礼仪做法,还可以是被传统规范的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实践,或由国家意识形态运用的一套权威模式”。[1]央视春晚这个仪式就可以理解为“国家意识形态运用的一套权威模式”。国家借助央视春晚塑造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族群文化,发挥着规范春节群众性活动的功能。因此,本文试图从传播仪式观的理论角度对央视春晚的传播特色进行分析,并且为央视春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建议。

一、理论基础

(一)传播仪式观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杰出的新闻教育家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是公认的文化研究的创始人,其在1989年出版的《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他认为,为了便于把思想做一个归类,可以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2]也就是说,传播的传递观指的是信息在空间中传播和发布的过程,是一种单纯的信息量的传递,这意味着一种权利的控制。

(二)传播仪式观下的春晚研究

近年来,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以及观众审美的变化,春晚不断受到抨击,如何令其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继续繁荣发展,是许多学者致力于春晚研究的主要原因。周敏从新媒体的角度论述了“后春晚”时代央视春晚的出路,[3]吴迪从“集体记忆”的视角提出了春晚创新的方式,[4]郭庆从舆论的角度为春晚的改进提出了意见与建议,[5]吴志锋从模式的角度为春晚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6]同时,文化研究是近年来传播研究的热点所在,不少学者也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对央视春晚进行了研究和解析,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春晚的意义以及为春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出意见。王立新在《春晚如何?如何春晚?》中从仪式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春晚中所蕴含的“家与国”的理念,分析春晚在当代社会存在的文化意义及功能,指出其作为媒介庆典仪式的性质,并由此提出春晚应具备的风格、特点以及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7]郭讲用从传播仪式观媒介仪式视角来关照中国春节仪式的变迁。[8]张华将电视与仪式结合起来,论述了正是由于电视的有序展现才促成了春节的“去仪式化”和春晚在电视仪式中的“再仪式化”。本文则试图从传播仪式观入手,分析央视春晚的传播仪式特征,从而揭示春晚的精神内涵。

二、央视春晚的“传播仪式”特征

近年来,受众的审美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不断提升,各种综艺节目也层出不穷,这些综艺节目无不掀起一场全民狂追的热潮。在媒介竞争激烈、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节目以何种形式吸引受众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且,在四大卫视都有权播送春节晚会的情况下,央视春晚还是感到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中,央视春晚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众多综艺节目中保持领头地位。本节就从央视春晚的“传播仪式”特征来分析春晚是如何吸引和影响受众的。

央视春晚中的“传播仪式”特征并不仅仅体现在整场春晚的表面,而是隐藏在春晚的方方面面,如春晚的筹备环节、受众观看春晚环节,以及春晚结束后的各个环节等。

(一)筹备春晚过程中的“传播仪式”特征

春晚常常被冠以“央视春晚”,不仅是为了区别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卫视所办的春晚,关键在于体现央视春晚是由中央电视台所策划的。表面看来,春晚是由央视总导演来策划与准备的,观众对于春晚的不满也多集中针对总导演。例如,2016年春晚由于没请六小龄童而引发广大网友的不满,网上到处充斥着要求六小龄童上春晚的声音,春晚总导演吕逸涛微博被骂90万条,新浪热门话题#春晚彩排六小龄童节目被毙##春晚导演吕逸涛#等热门话题高居话题榜前列。事实上,深究一下,站在春晚总导演以及中央电视台背后的就是广电总局以及各级领导,他们所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

春晚中移入了“国家”这一仪式符号,就为春晚奠定了一个独特的基调,那就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所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就是爱国、团结、勤奋、勇敢,将这些民族精神“注入”春节联欢晚会,就为观众找到了共同的情感基础,有利于激发民族情感、延续爱国热情。

(二)春晚节目表达过程中的“传播仪式”特征

每年的央视春晚都是以综艺性文艺晚会的方式来呈现的,其中包括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各种类别。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也就是说,春晚的种种节目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将现实生活中的国家大事、社会矛盾、人生百态等都融入春晚的节目表演之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简洁、直观但含义深远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

春晚将具有“仪式”性质的真实内容移入,能够拉近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观众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来与表演者建立对话和交流。2016年央视春晚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将军与士兵》就简单而明确地说明了这一观点。《将军与士兵》的收视率达35.62%,稳居同时段收视率排行榜第一位,也是春晚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该小品结合9·3阅兵和富国强军梦,讲述了军长(侯勇饰)在膝盖积液的情况下仍刻苦训练的故事。其中,侯勇的一段铁血独白掀起了作品的高潮,“我的父亲是个老八路。他最担心的就是我当军长之后变成‘官老爷’。如果每一个将军都是有血性敢拼杀的兵,中国的军队一定会无往不胜!”小品融入了“富国强军”这一“仪式”符号,向观众表达了中国军人的纪律、斗志和传承。

(三)春晚节目观看过程中的“传播仪式”特征

在观看春晚的过程中,我们总能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并不是所谓的带有国家权力性质和机构的“强制性”,而是建立在受众自觉自愿基础上的。我们有选择是否观看春晚的权利,也能够对春晚进行自我的独特理解。但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春晚包围,到处都充斥着对于春晚的积极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春晚也就具有了强制性。春晚在其筹备和表达的过程中植入了“国家”元素,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表演的理解也会大多采取“主导”的方式进行解码,也就是按照传播者所要传达的意图进行解码。春晚以其巨大的传播力度和宣传力度使受众完全沉浸在媒介仪式所带来的整合和控制的力量当中,对春晚充满崇拜以及敬仰的感情。

三、结语

央视春晚每年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有过度的褒扬、有客观中肯的评价,也有无中生有的骂声。无论怎样,它都成了春节的象征,象征着团圆与欢乐。在央视春晚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从“传播仪式”角度入手来分析春晚,可以为我国春晚的实践提供诸多启示。

首先,春晚要改变以往单纯地以传播效果为目的的态度,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来对待春晚,坚持善意性。一切节目的创作都应该从公众的利益出发,时时刻刻都不忘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使春晚与受众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从而吸引受众观看节目。其次,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不能一味地迎合网络语言。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部门也要为春晚注入多样的表现力。最后,受众要用传播仪式观的思想去看待春晚,重构符号的意义,加强文化的力量。将宏大的爱国主题与民族精神以符号的形式注入春晚当中,使受众可以感受到“传播仪式”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力量和集体信仰。

[1] 张华.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报,2008(3):94-97.

[2] 詹姆斯·W·凯瑞(美).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30-32.

[3] 周敏.试论后春晚时代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界,2011(2):103-105.

[4] 吴迪.春晚: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4-17.

[5] 郭庆.春节联欢晚会怎样对待观众的批评[J].电影评介,2008(3):75-76.

[6] 吴志峰,张国涛.春节联欢晚会:“模式”之思[J].电视研究,2004(2):8-10.

[7] 王立新.春晚如何?如何春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20):173-176.

[8] 郭讲用.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以与功能演变[J].当代传播,2014(3):15-17.

G206

A

1674-8883(2016)19-00100-02

张雅婷(1993—),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仪式媒介受众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