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主观消极色彩

2016-02-28 20:4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电视记者消极电视新闻

谢 茂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主观消极色彩

谢 茂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当代媒体环境的发展,电视采访中融入了大量的主观色彩,而主观的消极色彩无疑给电视新闻本身带来了伤害。新闻采访中的主观消极色彩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误导受众并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对于媒体来讲也直接导致媒体公信力的弱化。因此,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电视记者职业素养等有助于避免主观消极色彩的影响。

电视采访;主观消极色彩;负面影响

电视新闻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因其独特的电视属性而成为目前极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电视新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采访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呈现新闻事实需要真实的电视采访作为支撑。

随着媒体环境的发展,一些电视记者在采访中融入了大量的主观色彩,尤其是一些主观的消极色彩,这些主观消极的色彩对电视采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身处愈加复杂化的融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来说也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主观消极色彩带来的影响,并在不断进行新闻实践中对其加以重视和避免。

一、电视采访中主观消极色彩的危害

主观色彩对于电视采访在推动采访深入、吸引受众等方面确实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主观消极色彩无疑会给电视新闻本身带来伤害。“从严肃的时政新闻到大众化的民生新闻,人们都能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的主观性元素。”这样的后果就是主观色彩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第一,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因其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征对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视采访中消极的主观色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电视采访是获取新闻信息的基础和保障,要想实现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必须做到电视采访的真实客观。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色彩会对采访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之难以将事实尽可能地呈现出来。更有甚者,由于电视记者对采访做了预期,就会在采访中竭力地使采访结果向自己的心理预期靠拢,甚至出现采访现场编排的情况。因此,电视采访中的主观色彩失度在降低采访效果的同时也使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第二,误导受众并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介,电视有极为广大的受众群体,电视新闻节目对于受众的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电视采访主观色彩带来的不当影响会误导受众,也会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不良的影响。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武断地作出结论,并发表具有极强主观色彩的评论会在受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误导受众。由于记者受自己主观认识的影响,可能得出不合事实的论断并引出不当言论,加之电视节目的及时性,它所造成的影响会相当广泛,媒介审判也往往因其而产生。文化教育功能是媒介的四大功能之一,然而从国内的电视新闻节目来看,日益低俗化、主观化的新闻报道是不能拓宽大众的文化知识面的。对于青少年来说,一些反映社会消极方面的报道以及刺激性的主观性画面则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培养出一部分受众不正常的“猎奇”心理。

第三,降低了媒体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往往是建立在这一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能力上的,是凭借其真实性、权威性建立起来的。受众最急切想得到的是事实的具体情况而非记者在电视中对事件品头论足、妄加评论,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受众对该媒体不信任,给媒体贴上肤浅的标签,也自然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如果超越了合理的度,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甚至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刺激受众的原始生理欲望,这样的行为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它会使媒介的权威力下降,公信力丧失。故而说,过分地进行主观干预,不留给观众自己进行评判的空间,观众最终会因其公信力的丧失而流失。

二、电视采访主观消极色彩的弱化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采访中存在明显的主观色彩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之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主观色彩,并积极地引导控制。应发挥积极的主观色彩的有利因素,合理控制主观色彩,把握合适的度,使之成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力量。

第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主观色彩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媒体环境的影响,多数媒体均承受着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不管是政策上还是整个媒体行业都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力图以整体环境的力量规范媒体的行为,使电视采访中的主观色彩得到有效控制。从政策上来说,需要有两方面的举措来改善媒体环境。首先,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避免给媒体以及新闻报道加上太多的政治诉求,给媒体松绑。媒体一旦背负太多,有了太多的政治负荷,它的新闻使命就成了悬空之物,也会衍生出太多有损新闻传播效果的问题。其次,在尊重市场、鼓励媒体竞争的前提下,对媒体的整体经营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当前,我国仅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一部行业规范,而且这部准则大多是对媒体的政治及意识形态要求,对于新形势下媒体行业的发展很难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第二,积极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李普曼在《公众的舆论》中提出了拟态环境。他指出,“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的融合。”所以,受众应当明白媒介信息所构建的世界不完全是客观真实的。其次,受众应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介所报道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意见。最后,对媒介中屡见不鲜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受众应了解其危害性,提高对这些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受众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解析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第三,提升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首先,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电视采访中可以存在主观色彩,但这是以不影响新闻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为前提的。电视新闻因其特有的属性面临比较复杂的环境。一方面,它需要在电视屏幕上展现其基本的人文关怀并表明媒体观点;另一方面,它必须更加严格地遵循新闻的真实客观。然而,无论如何,电视采访中真实客观必须放在首要位置。新闻人应该是有职业理想的,而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则是实现理想的第一道门槛,迈不过去就没有了从事新闻事业的资格。其次,要分清“个性的我”和“职业的我”。“‘个性的我’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的常态,喜怒哀乐,随情而动;‘职业的我’要求记者的情感生发总围绕采访主题,切不可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理智的状态,时刻谨记自己作为电视记者的责任和使命,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最后,电视采访中主观色彩的运用要适度。要求电视记者坚持“职业的我”并牢固坚守职业岗位不是说禁止记者有主观性的表现,电视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积极利用主观色彩为采访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采访深入。但是,采访中主观色彩的运用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度”,过犹不及。

人不可能规避主观,电视采访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色彩的客观在场。主观色彩是历史性的存在,它早已成为电视采访、新闻报道的客观因素。某种程度上,适度主观化的新闻采访报道往往因其更加人性、更加贴近生活的特点而吸引受众,获得了非凡的传播效果。但是主观的消极色彩会让新闻采访饱受批评,成为新闻专业主义者的众矢之的。对此,新闻工作者以及受众都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电视采访中的主观消极色彩。为此,电视记者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就成了实现高质量采访的必然要求。

[1]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43.

[2] 曾祥敏.电视采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98.

[3] 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65.

[4] 方跃飞.当前电视新闻中的主观性表现[J].新闻爱好者,2007(12):46.

G222.1

A

1674-8883(2016)19-0096-01

谢茂(1989—),男,湖南邵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播与文化。

猜你喜欢
电视记者消极电视新闻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对新时期电视记者新闻敏感性的探讨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转化
让自己发光
电视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