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媒体对涉医新闻报道的失范——以“医护人员玩手机”为例
李 冬
(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医护人员玩手机”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医患矛盾尖锐化大背景下发生的一起典型的医患纠纷案例,从此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医患矛盾的激化掺杂着媒体报道上专业主义和新闻伦理缺失的影子。本文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医患矛盾激化的原因、后果与对策,望对改善医患关系贡献绵薄之力。
医患关系;媒体报道;第一印象
华商报在7月刊发了一条标题为《陕西一产妇大出血致死,监控显示医护人员玩手机未回应家属》的涉医新闻,报道称7月13日早上,35岁的农妇贺某入住绥德县医院,当日15时39分,贺某顺产一名男婴后大出血,于当晚21时20分身亡。华商报记者从绥德县、医院妇产科的监控看到,当天16时21分、16时31分,患者家属两次来到护士站,几个护士正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看手机,对家属的请求没有作出反应。新闻一出,当事医院和医生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给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各大媒体也纷纷转载,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分别在新闻客户端和微博上予以转发,亿万网民围观,新闻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在各大新闻评论区里,网民对医方的攻击言论甚嚣尘上,虽然偶有呼吁理性看待,期待真相的声音出现,但早被铺天盖地的对立言论所掩盖。医患矛盾的客观现实和媒体报道相互呼应,医患关系继续恶化、医护人员被人们推向信任危机的边缘,已经成为无法更改的事实。
然而,剧情很快反转。网络大V“烧伤超人阿宝”分析媒体报道并经过核实后指出:视频中的医护人员并非该患者的分管医生和护士;视频时间为16时21分,产妇出血发生在20分钟后;院方认为产妇死于羊水栓塞,救治无过错,家属坚决要求赔偿,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患者取得了监控录像并试图逼迫医院让步;事情发生后,家属纠集数十人限制医务人员自由,强行停尸占领抢救间,直至第二天才在警察干预下让医务人员离开。又据院方通报,当时“玩手机”的护士其实是在接收医院的文件通知。报道中被指责的医生和护士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一篇充满偏见和倾向性的报道扭曲事实、歪曲事实、回避事实,完全背离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虽然事后真相浮出水面,错误的报道被纠正,但是原始报道给受众留下的对医护人员的负面的第一印象很难完全磨灭。当笔者以“产妇大出血死亡,医护人员正玩手机”为标题在互联网上进行检索时,除了少数对该新闻纠正的后续报道,大部分还是将错就错维持原状。一场闹剧落下帷幕,医护人员、患者、媒体没有哪一方是赢家。网上有人尖锐地指出,中国最大的医闹或许是少数的不良媒体!言辞虽然过激,但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媒体竞争激烈,作风浮躁、急功近利
我们迈入了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也是如此,行业竞争空前激烈。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于2016年8月3日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1]传统媒体生存境况堪忧,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用传统媒体观看新闻的习惯,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互动性、快捷性、大众性、多元性更强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在面对过去的同行竞争时,又多了新媒体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传统媒体无论想要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或者只是为了仅有的生存,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这次“产妇大出血,医护人员玩手机”的不专业的涉医报道正是出自自诩比新媒体更专业、把关能力更严格、责任心相对要高的传统媒体之手。我们回顾之前的一些失实报道不难发现,2016年5月的《宿州男子徐州手术后,第二天右肾失踪》的失实报道也有传统媒体的影子。与传统媒体相对的,新媒体也面临着残酷竞争,各大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就抢发、转发所谓的“头条”。大家都在想“我不转发别人也会转”,没有一家会去求证,导致新闻走在了真相的前面。
在中国,医患关系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话题,媒体配上一个耸人听闻、人为制造医患尖锐对立的标题往往能引来大量围观。正因如此,报道医患题材,尤其是负面题材的新闻能成为“一夜成名”的捷径,媒体把握了受众的这种心理,便开始积极迎合受众。急功近利、采访报道不扎实、社会责任感的降低随之出现,甚至有个别媒体剑走偏锋,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误导、失实报道。
(二)媒体失实报道的代价太低,惩罚机制没有跟上
一而再,再而三的涉医失范报道的出现,采访不扎实是事实。每次出现不全面、不真实的报道,当事媒体对相关报道予以纠正后便轻易地不了了之,这或许也给了其他想要借医患报道博取眼球的媒体一个不良示范。媒体的错误报道,抹黑了医院和医护人员,恶化了医患关系,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这无疑是对继续产生类似不负责任的报道的一种纵容。媒体有新闻自由,但是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新闻自由是在宪法和职业道德框架下的自由。据称在“右肾失踪”事件中的医生要保留对涉事媒体的追究权利,而在《陕西一产妇大出血致死,监控显示医护人员玩手机未回应家属》被纠正后,当事媒体竟没有任何道歉声明。同样,第一时间转发的新媒体往往只是将新闻一删了之,没有给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任何表态。只有道歉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连道歉都没有呢?
(三)新闻源偏向患者一方,医生失语
采写任何新闻都离不开对象研究,没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把握,记者很可能只专注于细碎之处,以致失之偏颇、误入歧途。[2]没有采访当事各方往往很难掌握事情的全貌。医患关系中患方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医方以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背后整个医疗机构的支撑与患者的痛苦和“势单力薄”形成强烈对比。救助弱者、惩恶扬善是媒体的先天本性,意味着有些记者采访之前往往就有同情患者、怀疑医护人员的先入为主的倾向。从而导致采访阶段,记者仅听患者“慷慨激昂”的一面之词便信以为真,忽略医方的证言,结果酿成大错。这一次的“医护人员玩手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全篇报道都是患者丈夫许先生在表达观点,看不到医方人员的身影。当然,报道中指出记者尝试采访医院相关领导,然而屡屡联系不上,医方对记者的抗拒和不信任的态度,难道不是对媒体可能的不公允报道的恐惧吗?同时,即使院方回避,没有对患者家属的说辞进行核实和求证,也不能就此急于抢发新闻。
(一)医患关系恶化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刊文说:媒体对医疗界的扭曲报道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少数媒体的带有指向性和煽情性的话语报道把中国特殊的社会转型阶段的不健全的医疗体制带给受众的愤怒情绪,转嫁到了医疗机构和广大的医护人员身上,不仅使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每一次失实的涉医报道出来,无不是将医护人员推向舆论的审判台,对医方一边倒的批判是中国舆论场的常态。即使事后媒体再还原真相,也不能完全抵消此前不好的“第一印象”。
(二)削弱了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一种被社会公众信任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失实的涉医报道和多次上演的剧情逆转,新闻总是走在事实前面,伤害的不仅是医患关系,还伤害了新闻受众的感情,增加了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感,最终损害的是媒体的公信力。报道失实新闻的媒体自然会被千夫所指,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媒体形象。不明真相的其他媒体争相转发,新闻的影响力越大,真相披露之后公众对媒体的失望和不信任感越强。
(一)追逐经济利益不要忘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不同于普通的营利组织,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承担着净化社会、疏解社会负面情绪的责任。媒体不是不能逐利,媒体也需要体面地生存,但是对名利的追逐应该建立在正当的手段上,任何抛弃了社会责任的竞争,短期来看确实能够吸引眼球,成为媒体界的耀眼“明星”。但是从长远来看,急功近利、剑走偏锋的做法带不来媒体想要的持久利益。只有一身正气,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媒体在改善社会的同时,才能接受社会的馈赠。
例如,针对涉医报道,媒体应该正视医患关系恶化的事实,绝不能再横冲直撞捅这个远没有愈合的伤口。改善医患关系有赖于媒体在中间充当缓和剂并作出正确积极的引导。避免新闻炒作,公正、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涉医新闻,发掘弘扬医护人员的正面案例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二)加大对失实报道的问责力度,提高媒体炒作成本
少数媒体迎合热点,在问题新闻出来之后狠狠地“火了一把”。然而,犯错成本低廉使部分媒体尝到了甜头,其他媒体便随之效仿,有意无意地忽略某些事实,制造医患对立的爆炸新闻。一起失实涉医报道的落幕,紧随的是另一起失实报道的出现,每次教训很多,反省也不少,但是媒体的失范报道总是屡禁不止。增强媒体自律、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事,我们不能在少数媒体责任感不那么强、自律远远不够时任由医患关系再被失实的医患报道不断推向尖锐对立的边缘。首先,当涉事媒体刊发不实新闻后,应该要有主动认错道歉的勇气,勇于承担责任;其次,管理部门要依法办事,对于一些刊发出格报道的媒体进行问责,在业内进行通报批评,每年评选几个年度假新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最后,假新闻中被抹黑污蔑的医生不能息事宁人,同样应该对相关媒体进行追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采用多方信源,进行深入报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只是对现象进行蜻蜓点水般的浮光掠影的考察也是远远不够的。只采访一方而忽略另一方,会承担巨大的失实风险。对于医患报道,我们不仅要询问患方,还要听取医方甚至第三方的声音,相互印证才不会让报道失之偏颇。很多失实的涉医报道倘若记者稍加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医护人员玩手机”案例中,记者若在听取患者意见的同时收集院方观点,就不会被患者的爆料所蒙蔽,从而罔顾患者家属打砸医院的重要事实。
[1]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CNNIC,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 _54389.htm,2016-08-03.
[2] 董伟.医患纠纷报道中的媒体误区[J].新闻观察,2013(10):59-60.
G212
A
1674-8883(2016)19-0074-02
李冬(1992—),男,湖北武汉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