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昭斌
“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这是很多中小学校长,尤其是初中校长内心的真实困境。
所谓理想,是真能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校,这个规律是“服务于人的成长的规律”,也就是“因材施教”。可是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定制的教育,不是不可能,而是太“贵”;这种“贵”,有时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这就是现实。
“钱学森之问”拷问了每个教育人,成了中国教育有名的世纪之问。作为教育人,我也经常被这个问题击中。我的身边有很多朋友,尽管是教育界外人士,但是批评起教育来,都头头是道。这也是另一种现实,在中国,谁都懂教育,可能就校长不懂教育,教育部门不懂教育,所以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从教22年,现实的我是左手牵着一堆的“窗边的小豆豆”,右手要放飞一只叫“杰出人才”的风筝。而我的理想依旧是“小豆豆”和“杰出人才”拥有一样幸福指数的人生。
所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除去服务人的成长之外,还有服务社会稳定的功能。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条叫“分数”的线。
做教育,还是要琢磨跟分数相关的问题。
我若说题海战术正确,估计会被口水淹死。
可要是换个说法呢?叫“一万小时”理论呢?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英国神经学家丹尼尔·列维廷认为,人类的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臻至完美。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三千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七千五百小时也不行,一定要一万小时—— 十年。
前面说到“太贵”,因为学制无法改变。在此前提下,假设对象恒定,要想做得更好,选择路径基本是“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延长每天的学习时间”,其实我知道很多学校都这么干(题海战术),而且是越有品牌的学校越“抱尾”,于是又有“减负”的问题。
时间当然公平,变量实际只有一项——效率。“减负”当然是个伪命题,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合理的“配负”。如果你认同“一万小时理论”,那么你也应该认同“题海战术”。不认同也对,换个提法,“有针对性的题海战术”呢?
于是有了第三个话题。
既然不能改变考试,那就尝试改变考试结果——分数的呈现。
我们通过努力,借助大数据的平台,在呈现分数的深层次意义上做了一点点的改进,实现了让每个同学能够拿到一份15页的诊断报告。这份报告可以直观地呈现学生每个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于是我们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每一个80分背后的不同,这在以往,是要靠老师的经验来完成的,而且再优秀的老师也不能做到100%准确呈现,但今天可以。
下一步,我们有个假设。如果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平台,围绕薄弱知识,对同学实行点对点的个别化推送,这种推送包括“微课”“题库”两个部分,实现“合理的配负”“有针对性的题海战术”。不知道做到这一步,是不是在“因材施教”的路上走了现实的一步?
这样的分数挖掘、分析,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是一面镜子,帮助自我改进的镜子。如果还可以改变诊断的频率,那么关于提高效率的实践是不是也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最近,全国“两会”有一个关于全国高考统一命卷的提案很热。
统一命卷的背后是“公平”的问题,“公平”的背后,我所思考的是“标准”的问题。我们的实践,学习了雷新勇先生《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一书,雷先生在书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着“学业标准缺位”的问题。深以为然!
在“学业标准缺位”的情况下,作为划界、选拔功能的测试,在一个区域内没有问题,因为标准还是相对统一的,哪怕工具有误,也是公平的错误。可放在全国来看,恐怕不行。
面向“钱学森之问”则更不同,那需要一种服务于人的成长的测试!这是测试更为重要的另一功能!这就需要就评价标准做出新的研究。特别是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学校课程设置越来越丰富,在“核心素养”要求提出之后,如何“删繁就简、着眼于人”,制订好评价标准就更为迫切。
期待有一天,或者有一个平台,在评价标准上实现导向性的改变,也就是让分数呈现意义。这将是教育的快乐,无论是“小豆豆”还是“杰出人才”,均享有人生的权利,散发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