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姚荣辉
2014年一场央视新闻联播之后,“谢家湾小学”这个名字一时风靡教育界,“小梅花”课程体系进入公众视野。如今,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小梅花”课程体系从最初的五大门类升级到了六大类主题,铃声消失了,全校统一步调的课间活动没有了,活动课程开到国外了……
谢家湾小学最初的“小梅花”课程体系由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被整合成了“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类课程,到今天已经发展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体育世界”“艺术生活”“科学探秘”六大类主题课程,形成了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
他们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显得有些特别:
从这张课表便可以发现“小梅花”课程体系的几个明显的“叛逆”特征:
1.下午全是活动课。
从课表中可以看到,学科类课程全部安排在上午进行,下午便见不着学科类课程的影子了。
全校共有100多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的选修活动也分为多种类别:
艺术表演类:二胡、拉丁舞、街舞、朵朵合唱团、朵朵舞蹈队、朵朵管乐团等;
体育运动类:田径、攀岩、跳踢、篮球、跆拳道、排球等;
生活实践类:十字绣、插花、剪纸、家政、茶艺、烹饪、心理剧等等。
现在,五六年级同学每周有两个下午可以自由选修社团课程,三四年级则有三个下午,至于一二年级,每天下午都是快乐的社团课程时间。很多孩子都在学校发展出了爱好和特长。如今,遍布学校的装饰,都是孩子的作品。
2.上午的学科课程中,“体育世界”课时与其他学科持平。
在上午的学科课程中,“体育世界”与“数学乐园”“语文漫道”等核心学科课程课时相当,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比重,既凸显了国家课程的重要性,也实现了各门核心课程的均衡发展性。
课程表(6年级1班)
3.传统的“英语”课程消失了。
为了突出英语的口语交际,他们将传统的“英语课”改成了“英语交流”活动,直击过去“哑巴英语”之弊端。
如今,学校各个班级还开设了“朵朵讲坛”,请来家长给孩子讲课。有做厨师的家长来现场讲解制作清蒸鱼,然后学生亲自操作、品尝;有做医生的家长带上人体模型到校讲述急救的知识;有做飞行员的家长穿着制服、戴着手套,拉着航空用的拉杆箱,来讲如何开飞机……那些在自己孩子班上讲课的家长,还会被邀请到年级、全校去讲,以便让孩子用不同视角去感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求。
“整合,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渗透与链接。”刘校长介绍,孩子们的立场、体验、成长是校园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班级、课型进行分层、弹性实施,改良了校园生活方式和小学教育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整合。对于不能整合的知识点,必须由相应学科老师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完成,做到课程的目标、内容、总课时一个不少。同时,为充分确保课程整合后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学校还有系统的考核方式作为后盾。比如,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实践作业检查、综合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
《语文漫道》
《语文漫道》的核心素养为“阅读、表达、交流”,整合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科学》《艺术》等学科内容。一个学期,16篇课文,十余次专题活动,如演讲、课本剧表演、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
这样的安排,大幅度减少了课文数量,一篇带多篇、篇章带整本,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师生阅读,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少讲解多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是《语文漫道》对语文学习的主张。
《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分主题知识和专题活动两大板块。
主题知识采取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融入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比如,曾经赵晓岚上过的一堂关于逻辑推理的数学课,她就以电视台的法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讲警察叔叔破案的故事,把逻辑推理的知识告诉孩子们。
“警察是如何破案的,首先要了解案情,收集信息,再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会用到假设和排除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实际上,数学上的解决问题,也是要理解题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分析中也用到了假设和排除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找到这样必然的联系,孩子们特别的高兴,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这堂课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课之一。
专题活动则以丰富的、有趣的实践活动为主,每一学期有12个,六年下来共有144个专题。
在“神奇的黄金比”的课堂上,你会看到走廊上三个一组、五个一群的孩子们手里拿着卷尺比画、测量,甚至老师也成为孩子们测量身材比例的模特。它融进了自然、艺术、建筑、军事、音乐、摄影中的元素,孩子们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观察、估计、测量、计算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切身体验数学的乐趣。
《英语交流》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这里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半小时的“英语交流”,通过模拟安检、点餐、问路、购物等熟悉的生活场景,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体育世界》
《体育世界》包含基础体育、健康体育和选修体育三个板块,不仅有各年级的运动项目锻炼标准,还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以主题为线,整合了音乐和美术,包含了丰富的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重庆本土艺术等。
一堂艺术与审美结合的课堂——《时间王国》的课堂上,孩子们兴奋地进入了“时间王国”这个情境中。
两位教师与孩子们在情景游戏中互动交流,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绘画制作纸质手表,还学会了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整堂课在孩子们欢乐的歌声、优美的律动中结束。
《科学探秘》
《科学探秘》包含了大量的本土素材,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实际生活出发引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没了“铃声”成啥样?
一位领导到谢家湾小学参观,一位三年级男生不紧不慢地走出教室喝水。他一时有点诧异,“小朋友,怎么能够上课时间跑出来?不影响学习?”
“不影响,我们这里就是这样。”小男孩很自然地回答。喝完水,也许觉得有些不妥,小男孩又跑过来,“来,咱们合个影吧!”一时让这位领导哭笑不得。
这是谢家湾小学课改之后,孩子自由而“任性”地生长的一个小场景。
现在举国上下中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里伴随着一节又一节的40分钟的固定节奏而上课,每天的生活就这样被挤满、固化,他们跟着全校统一的铃声抢着上厕所,跟着统一的铃声上学放学……
几十年如一日的节奏固化了,也就逐渐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了。
但是,谢家湾小学自从课程整合开始之后,逐渐发现40分钟并非天经地义,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障碍。所以,从2015年9月开始,谢家湾小学取消了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安排,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了一个小时,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因此,才出现了让上面领导“诧异、尴尬”的场面。
谢家湾小学2015-2016学年作息时间表
随之也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后来干脆课间操也由各班自主,一时间,班级自编操风靡校园,每个孩子每天锻炼的时间都不止一个小时。
取消铃声,意味着各个班级有了更多自主权,从20分钟到1个多小时的长短课,从1个班级到多个班级联合的大小课,甚至一堂课也可以有几个老师的跨学科合作。师生可根据课程和学情的需要,进行自主、科学的调整。
“校园的节奏要放得慢些,再慢些。”刘希娅认为,教育一直是慢的艺术,习惯被铃声控制的师生,需要有些改变。
我们现在叫“英语交流”
刘希娅看到孩子们不亦乐乎地忙着准备英语情境剧,忍不住问孩子们:“英语课现在你们是怎么上的?”“刘校长,你还是新教材的主编,你怎么不知道英语课取消了?”孩子一字一顿地纠正道。
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当我们的孩子英语考了高分却连基本的交流都欠缺,学习的目的何在?众多单词死记硬背却派不上用场,孩子们还能对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吗?为了跨越这困扰中国人几十年、似乎不可逾越的鸿沟,谢小以“英语交流”取“英语课”而代之,大胆迈出了自己的探索步伐。
当“领导”不容易
五年级一个孩子选择了“电影导演”职业,参加几次活动后,感叹原来管理队伍真的好困难,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四年级一个学生憧憬未来的职业是当“国家主席”,按照职业要求,天天认真收看新闻联播,收集整理信息资料,有两天外出没看成,回来对奶奶第一句话便是“习主席走哪儿去了?”
……
在谢小,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发生,每天都有那么多被“解放”的孩子开启自己的梦想。
没关系,我喜欢
每周社团半日活动,刘希娅校长总能看见一个学跆拳道的孩子,手上拿着厚厚的训练用挡板上学、放学。一次,她忍不住问这孩子,“能不能让妈妈给你做个外套?把它背上多好”。
“不,校长,我喜欢这样,放在手上的感觉特别踏实、特别快乐。”
同样,在乐器班也有3个孩子,迷上了连成人都觉得枯燥的二胡演奏,还忙得不亦乐乎。
“能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课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苦再累,在他们心里永远都是快乐的。” 刘希娅总结道,而学校的责任,则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难有如此“气场”
“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声,也是改革之初遭到强烈反对的主要理由。“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面对家长们的担忧,谢小用事实给了回答:他们对毕业三年的学生跟踪回访统计发现,谢小学生初升高中考平均成绩达到651.1分,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在相关权威部门的评估中,也发现谢小孩子负担轻、质量高。而且大部分中学给予谢小学生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后劲足,潜力大,综合素质高。
其实,远远有考试没有检验到的东西,那就是创新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等,这是中国学生备受诟病的素养,而谢小的学生打破了这些僵局……
2015年10月28日14点,一场以“课程整合,学校变革力”为主题的分论坛在谢家湾小学拉开帷幕。
“孩子们的表现太精彩,我走上来都有些怯场。”芬中教育协会执行副主席Pekkapellinen开场的一席话,把场下听众都逗乐了。
原来,论坛开场前,谢家湾小学临时将一场校级辩论赛搬进论坛,原汁原味地呈现孩子们平时的面貌。“事业型家长见多识广,能引领孩子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居家型家长愿意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持正反观点的辩手展开激烈的交锋,他们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引得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在芬兰学校,类似的辩论赛、主题活动,已成为学习的普遍方式。”Pekkapellinen说,他非常赞赏谢家湾小学关注每个孩子成长的努力。
特别是当他得知,上台的8位辩手中有5位学生,还是第一次走上校级比赛舞台,而且并不是平时最优秀的,竟然在近千观众注视下能有稳定的发挥,更是惊叹不已。“没有平时氛围的熏陶,经常性历练,难有如此‘气场’。”
来自北京的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也被孩子们的表现深深震撼。“课程改革要给孩子成长无限的可能。”她认为,不能单纯看分数,分数背后的能力、学生显示的状态才是更应重视的。
校长刘希娅曾经说,自己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孩子们既有当下的快乐童年,又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生活。以孩子为中心,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现在看来,谢家湾正在一点一点将这个“立校之本”变成可触摸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