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宗 合
“十年来,学校竭力构建‘学习共同体’,推行教育精致化、教学精益化、管理精细化和学校精品化。”这是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2016年招生简章里的一段自叙。可以看出这样的描述并不新鲜,也不“猎奇”。但是,这所学校偏偏就是很“猎奇”。即便有人质疑她过于严格,甚至将其“妖魔化”,但每到报名季节,被学生、家长“挤爆棚”的现象却丝毫不减。这其中有何“秘密”?
与众不同的“脾气”与“个性”是关键。
第一,对不认同学校理念的家长说“不”。
《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2016年招生简章》很清晰地宣布了欢迎哪一类家长:欢迎认同学校教育理念,认同学校教学模式,认同学校教育方法,关心孩子早期成长,关心孩子全面发展,关心与孩子、学校共同成长的家长朋友,成为我们这一新型“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伙伴。
……
(1)诚意寻找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
学校着力构建新型的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欢迎认同学校教育理念,认同学校教学模式,认同学校教育方法,关心孩子早期成长,关心孩子全面发展,关心与孩子、学校共同成长的家长朋友,成为我们这一新型“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伙伴。
……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咋俩不能相互理解和认同,还是保持距离和尊重比较好。
在校长吴瑞莲看来,教育是没有“围墙”界限的,可以说,时时处处,无处不在。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各方面来共同参与,协同进行。正是基于此,学校才采取了这种招生方式。还设计了一系列考核家长的“另类”问卷,用以寻找和筛选合适的家长和学生。
第二,对成绩差非常“严肃”地说“不”。
在七外,对成绩的追求是:要求学生的每门学科至少达到高于普通的水平线。为此,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跟踪制度、“二练三练”制度、“交朋友”制度等,其目的就是保证老师能充分抓住可利用的时间,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成绩上的短板, 并且每天对作业完成情况都有翔实的数据统计、追踪和反馈。
学生在校完成书面作业情况统计表(2016.05.12)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严格的措施抓学生成绩,这里的学生分数如果达不到90分以上,基本就是倒数层次。因此,七外的成绩自然是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
这种“严格”是自上而下的。有一次七外的数学比全区最高分仅仅低了0.01分,数学老师和吴校长对这个差距仍然做了一番分析。
第三,对“粗糙”的习惯坚决说“不”。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都认同,却早已成为陈词滥调。但七外是个例外,七外针对学生从“上学规范”“晨间规范”……“就寝规范”等10多个方面,制定了非常细致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彻底落到了实处,更做到了极致,以致“细节”成为七外的又一张精致的名片。
比如,在每个教室的黑板左上方,都醒目地贴有“六让”的办学策略。其中有“一让”是 “让安静变成力量”。
结果,你猜发生了什么?
在这所拥有1000多名小学生的校园里,孩子们下课走出教室竟然没有嘈杂喧嚣之声,有的只是轻言细语;也不见狂蹦乱窜之象,只有优雅行走于校园的人流。
也许你会禁不住赞叹:在千人场景之下,能如此有序;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自控力,保持这般绅士和淑女风度,这都做到了,还有什么细节做不到位?
七外的校歌中有一句歌词是:“我们要做中国的绅士、淑女,做出色的中国人。”这显然在校园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作为学校要有“个性”,还得让学生喜欢,否则就玩不下去。
别看七外在学业上抓得出奇的紧,在教育创新方面,却一点不落伍,“时尚”“前沿”、丰富有趣的课程体系,深得孩儿心。
一年级的“始业课程”,全校的“万圣课程”,数学的“玩好数学,数学好玩”非传统课程,语文的“100阅读计划”下的戏剧课程、“拓阅大转盘”等活动,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为孩子幸福生活而教。
语文学科的“100阅读计划”,使阅读成为这里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其中,戏剧课程作为“100阅读计划”的推进与延伸,为学生们创造了充足的条件自编、自导、自演戏剧,有趣、有营养,还激发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成长愿望。
2015学年第二学期,根据“100阅读计划”,七外重磅推出的主题是“与书中人物亲密对话”的“拓阅大转盘”活动。
我们常常对孩子讲要有同理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的话讲一百遍不如一次这样的活动。怎样提升孩子的感受力、同理心;怎样学习历史,做到以史为鉴,全在这次活动中,轻松、好玩,学习效果还最好。
课堂中没有沉重的书包,桌面上是一盘盘奇妙的数独棋,黑板、窗台、走廊、天花板充满着富有特点的数学元素,这是最近一次别开生面的数学非传统课程活动日的一个教室场景布置。
同学们三五成组,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数学知识便驻进了孩子们的记忆。五一班小高同学感慨道:“虽然我只是班级第三名,但是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数学也可以是这样好玩。”
英语的“多元融合”教学是“七外”的品牌。以牛津英语教材为语言主题,以佳音英语教材为语法研究中心,以儿童故事和阅读为语言拓展,构建起“七外英语主体课程框架”。
因此,你看到语文课中的《哈姆雷特》被搬到了英语戏剧课中,一点都不奇怪。
桥牌是七外出了名的特色课程,它给了七外的孩子另一个精彩的世界。虽然只有六七年的桥牌培养历史,但多名七外小将已经在桥牌国际赛事上成为金牌级选手。
可见,看似“偏激”的七外个性,却有她活泼、时尚、讨人喜欢的一面。
学校的“个性”往往依托于校长,相比个体,更需要时间的沉淀来塑形,所以,学校鲜明“个性”的成形取决于校长长期、稳定的“耐力”。
“后来,我的孩子也进了‘七外’。有一天,因为我们孩子补课,我就帮着带了另一个孩子,正巧碰到了吴校长,吴校长问我:‘你的儿子呢?’我很惊异,我和吴校长只接触过两三次,吴校长居然可以把家长和孩子一一对应,全校每个孩子和家长她都认识,她能关注到每个孩子。我也是老师,我知道如果没有全身心的爱,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感到孩子没有送错。吴校长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
这是七外的一个家长讲述的经历。
几十百来个学生,校长能对学生和家长一一对应了解,也许你还不觉得有多诧异。但是,要知道,七外可有1000多名在校学生,校长不仅能一一对号入座,还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你不得不为之震撼。
讲两个关于吴瑞莲校长的小细节就清楚,她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境地了:
1.近80岁高龄的她,每天上学和放学,都站在校门口,迎送每一个孩子,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2.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每天的晨会课上,她都会给孩子们讲情商小故事,这一讲就是十年。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师生们总能从广播里听到她的声音。
仅仅才一两个普通的细节,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不凡的“穿透力”。看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为什么成百上千的孩子们能在课间休息时依旧保持绅士和淑女风度——这种超强的自我约束力,源头在于校长。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七外的个性就是吴校长的个性——清晰定位,注重细节,严于律己,十年如一日,“细节”成为七外的名片也就自然而然了。
当然,对于七外如此“看重”成绩,如此“苛求”学生,也有人质疑,甚至有人撰文说这是一所“魔鬼”学校。
但是,即使这样,招生计划只有两三百人的七外,却仍然有两三千报名人数,可见这些争议掩盖不了家长、学生对七外一如既往的认可和支持。
而七外,也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只选择合适的人,严格到底,细节到底,坚持到底。这样的个性,自学校2005年5月正式成立之日,就从未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