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剧看“韩流”面向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影响

2016-02-28 21:02:28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1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市场竞争韩流媒体

吴 飙 王 爽(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从韩剧看“韩流”面向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影响

吴 飙 王 爽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摘 要:韩剧自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迅速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主要是韩国政府近几十年来大力推行文化输出战略的结果。随着“韩流文化”在中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韩国文化输出的外溢效应逐渐显现,对韩国的国家经济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韩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分析也可以为中国文化输出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韩流文化;市场竞争;媒体;文化传播

王爽,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

一、韩流兴起的经济背景

所谓“韩流”,是指韩国的大众文化商品在以中国、日本等东亚地区被部分阶层所接受并成为一股流行的现象。[1]在韩国众多的大众文化商品中,韩剧是最为民众熟知的产品。尤其是近年来以《继承者们》和《来自星星的你》为代表的韩剧进入中国市场,又再度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韩流热潮。

(一)韩国政府的政策引导

1.历届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经济腾飞的“汉江奇迹”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历届政府都推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韩国历届政府都推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针。1972年,韩国政府制定《文化艺术振兴法》标志着韩国文化政策的起点;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卢武铉政府(2003~2007)的《创意韩国》;李明博政府(2008~2012)的《文化蓝图2012》;朴槿惠政府(2013~)的“文化隆盛”目标。虽然历届政府的文化政策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是总体推动韩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方向是没有变的。

2.金融危机造就了“韩流”的兴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韩国经济受到重创,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摆脱危机。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金大中总统上台后就宣布:“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并在其就职演说中强调了文化的经济性价值,指出“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基干产业”。金大中政府为了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不断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1998年,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预算总额为807029亿韩元,2000年首次突破国家总预算的1%,全球只有两个国家达到这个水平,另一个是法国,2001年韩国的文化投入为1060963亿韩元。正是由于金大中政府的经济政策推动了“韩流”的兴起。

(二)文化创新

1.儒家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以商周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汉文化。在唐朝,汉文化进入了高丽地区并成为了朝鲜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合在韩民族的文化血液中。从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以来,一直遵循西方的民主思想,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但是韩国从未抛弃过儒家文化。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工业技术、管理经验、民主思想的同时,韩国人一直在追求安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把儒家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当代生活,力求让儒家传统文化促进国家走向现代化。[2]

2.教育事业的重视为韩国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基础。韩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重振和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国后不久,韩国政府就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开始大力发展正规学校教育和企业内部的在职教育。韩国早在1981年就扫除了文盲;韩国的大专院校数以千计;教育发展指标在1995年就进入了世界前十的行列。大学入学率在1993年就达到了45%,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也居世界前列。[3]

(三)市场竞争机制

第一,有序的竞争体制。韩国的电视资源基本上被MBC、KBS、SBS三家垄断,竞争异常激烈。每家电视台对电视剧的制作都明确了各自的市场定位与品牌策略。观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产品,对产品从剧情、演员阵容、场景到各类细节的要求都能成为左右收视率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电视台都极其重视故事情节,为获得好剧本,三大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征稿活动,从中评出一名获奖者,以发现、培养和起用新编剧,已成为电视剧作家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4]

第二,充分发挥了创意的力量。韩国文化企业在推动“韩剧热”的同时还在积极地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一部成功的影视剧落幕后,“明星同款”的字样就会出现在中国电商的产品中,受到追捧,而“韩版”早已成为中国市场上服饰、婚纱摄影、文具、居家用品、化妆品等力求热销而普遍佩戴的“标签”。

第三,影视剧的“编剧中心制”。韩国影视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编剧中心制”,在电视剧生产全过程中,导演、制片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必须听取编剧的意见和决定,包括选择导演和演员,编剧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权力,“编剧中心制”的主题也愈加牢固。[5]例如,《来自星星的你》有21集,播放至19集的时候,制片方就在网络上征集“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投票活动,这样既增进了观众对于影视剧的互动性,又增加了观众对于影视剧创作的支持,同时也变相地增强了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提升了电视剧的制作质量。

二、韩流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文化立国”为战略的韩国便迫不及待地向中国输出文化产品。同一时期的中韩两国,文化彼此输出的地位明显是不平等的,韩国1972年制定的《文化艺术振兴法》已实施20年之久,而中国的传播事业仍停留在政治宣传的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意味着受影响程度越深,以韩剧为典型代表的文化产品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也愈发广泛。

(一)传统媒体

199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嫉妒》,第一次让国人领略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异国风情。2007年,韩剧《大长今》在湖南卫视首播时,平均收视率一度达到15%,即播出时段有2亿人在观看此剧。[6]

同一时期,报纸、报刊大量增加版面,以娱乐为主的副刊、专栏甚至专门的娱乐报一出现,便大大吸引了读者的兴趣,人们的猎奇心不再满足于一城一地。报刊和电视两大传统媒体成就了韩剧这一新的关注热点。

当然,韩剧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活跃,最主要还是归因于它和中国文化的同源性,它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让国内观众在本土文化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一种认同感。因为电视本来就是一种消遣品,观众的认可来自于表象的感官、情感的满足,而不是内在的深刻的思考。

(二)网络媒体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使得全球各地的资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韩剧不仅在韩国本土快速传播,在中国也几乎以同样的速度被众多网络用户观看。2013年韩国SBS电视台先后播放的电视剧《继承者们》和《来自星星的你》,采用边拍边播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及时与观众互动,甚至根据观众的反馈意见来决定大结局,而即便是身在中国的观众,同样也可以参与网络互动。

各大视频网站的主力军普遍是青年人,而青年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望是强烈的,而“韩流”文化在中国的积淀已久,这也是一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自然反应,并非一蹴而就的。

(三)自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增幅达到208.9%,成为用户数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韩国艺人利用微博与粉丝进行互动无疑是保持新鲜感和关注度的一个极好的方式。从信息内容上看,微博上名人的信息更加日常化,更能满足关注者对名人全方位了解的欲望,甚至于满足他们一定程度的“偷窥欲”。[7]

以今年来热播的韩国电视剧《继承者们》的主角——韩国著名男演员李敏镐为例,他在韩国的社交媒体中排名第一,积极使用脸书、推特等社交软件,而他的新浪微博截至2015年7月7日,虽然发布不到300条微博,却拥有2700多万的粉丝量。

(四)商业活动

影视文化贸易不仅是影视产品的交易,还通过产品的消费使消费者体验了影视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影视传播将影视产品背后的出口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悄悄注入消费者思想中。[8]

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集约型经营化管理,韩国三大电视机构KBS、SBS、MBC都在汝矣岛的规划媒体园内得到技术和资金的双重支持,并且,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得三大电视机构的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韩国的影视公司在韩剧获得成功后就会组织剧中主角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例如,借助《来自星星的你》而走红的金秀贤和全智贤,在电视剧成功后的几个月中,两人仅在中国市场就接下了不下于10个商业广告,广告费用数以亿计。

三、韩剧为韩流带来的影响

(一)引领“韩流”风尚

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韩国,而如今,在大众文化层面,现在以儒学作为轴心的韩国在对中国进行文化倒灌。韩剧的家庭伦理剧,充斥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生活的责任感、家庭伦常、对爱情的忠贞、朋友的友爱,使亚洲受众在接触韩国文化时没有太多的疏离感。[9]

一种风尚想要形成,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必须要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持续的创新能力。“韩流”的独特内涵在于,它所坚持的儒家文化并没有发生断层,即使是在被日本殖民统治和二战后的混乱时期,激烈的动荡也没有对文化产生较大的冲击。

国产电视剧与韩剧竞争,从源头便已落入下风。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抗日剧已经使得绝大多数观众疲倦,而韩剧的“贴心”编排更能留住观众的心;其次,中国从来不缺制作影视作品的人,但是中国对于影视剧的审查制度使得很多影视剧无法公开播出,这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更何况呈现给观众的只是符合审批的人的审美要求,和观众之间相隔甚远,比起有专业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的韩剧,实在没有竞争力可言;最后,一种文化若想保持活力,需要有来自社会、国家各方面的支撑。韩国无论经历怎样的总统换选,文化立国的方针始终不变,这就保证了培育文化的土壤不变。反观国内,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的大方针,使留给文化发展的空间相对狭小。因为经济发展并不需要为文化负责,而文化发展却要经济提供无限的支持。

如今,韩国文化已经不满足于区域性的传播。尽管现在确实没有在国际范围内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但是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输出,也积累了不少韩国文化的青睐者。“韩流”风尚已在东方文化圈称雄称霸,只需时间的积累,在国际视域内的影响也将越发深厚。

(二)引发中国青年对韩国文化的追捧

中国青年对韩国文化的追捧需要从两方面来看待,因为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冲突与融合。

韩国文化的儒家内涵,包括对感情、社会等方面的正面阐释,既能够得到中国青年的认可,又能够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看了又看》长达164集的对两个家庭生活的叙述,几乎是对韩国民众生活的全面概括,其中对于亲情、爱情以及友情的表达,细腻而又深刻。又如,《坏家伙们》中对于社会犯罪的描述,有对以暴制暴的思考,虽然只有短短的11集,却能够处理得像戏剧一样紧凑而充满感染力。

但是,韩国文化发展本身是有不足和缺陷的。近年来,随着网络剧的热播,韩国影视作品的创作愈发走向低俗化,青少年作为网络剧收看的主力军,制作公司在考虑到点击率时,想到的是青少年爱看什么,而不是青少年应该看什么。因此,在近几年热播的韩剧中,大多看到的是财阀、帅哥美女、社会暴力等故事情节,引爆点击率的同时,在相应的教育制度下,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或多或少有些不利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严重且持久的。

(三)引发了韩国旅游热

自从1997年韩剧《爱情是什么》进入中国后,“韩剧热”逐渐转为“韩流热”,出于对韩流的狂热追捧和对韩国社会、文化的好奇,引发了中国民间赴韩旅游的旅游热。

几乎每一部轰动一时的韩剧都会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景点作为剧组的外景拍摄地。例如,《天国的阶梯》中乐天世界的旋转木马、《冬季恋歌》中的南怡岛等。这些韩剧的外景拍摄地变为了吸引韩剧迷前往韩国旅游的“钓饵”,吸引了大批中国游客尤其是青年人前往韩国进行观光旅游。

2013年,韩国来自外国游客的旅游总收入为129亿美元,医疗旅游领域收入达到1.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3%,韩剧确实为韩国产品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打了先锋战。[10]

韩剧作为引发“韩流”的开路先锋,在中国观众的脑海里留下对于韩国的印象,这种印象多以积极正面为主。随着人们心里好奇感的愈发浓厚,便会自然而然产生想要接触的想法,对于电视剧中所展现的韩国美食、整容业以及美丽风光场景充满期待。文化输出后带来的直接效应便是旅游业的繁荣。随着民间商业往来的频繁,中韩彼此之间更加需要加深了解和沟通,相应的人才不可或缺,加之中国留学热潮也在持续,与中国一衣带水、文化相同的韩国自然成为中国留学生的上佳选择。

四、韩流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化

近些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逐年增大,为了加强对外国进行中华传统的文化输出战略,在国外建立了很多的“孔子学院”。但是这些动作仍然是政府主导下的单纯的文化交流活动,缺少商业化的资金支撑。同时,大规模建立孔子学院也会被某些外国民众认为是“文化入侵”。而韩国的文化输出是建立在国家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市场积极参与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应该借鉴韩国文化产业市场化的经验,推动民间资本积极进入中国文化产业。

(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保护

韩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对中国观众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韩国的影视剧展示了很多的韩国“传统文化”。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所谓韩国本土文化大多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韩国影视剧在引起中国观众的“文化共鸣”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长年的战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之后元气大伤,很多文化传统的丢失,让韩国文化钻了空子。我们应该积极地保护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华五千年的雄厚文化能量再一次展现出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信同(韩).东亚各国的文化受容:对于媒体评论“韩流”现象的批判研究[J].《韩国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6-300.

[2] 崔志鹰.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9.

[3] 田以麟.今日韩国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79-182.

[4] 申惠善(韩).简述韩国电视剧编剧体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2):16.

[5] 杜立婷,李昕玉.简析韩国电视剧自制产业链——以韩国SBS电视台为例[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 2012:358.

[6] 韩凌.“韩流”现象——浅谈韩国影视剧的冲击[J].电影文学,2008(2):74.

[7] 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第1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8.

[8] 王铁山.影视传播、文化营销与影视文化贸易先行——韩国的经验与启示[D].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9:32-38.

[9] 孙岩.韩国文化输出模式及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1.

[10] 卢晓晴,史忠良.“韩流”的经济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4(6):84.

作者简介:吴飙,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201480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24-02

猜你喜欢
市场竞争韩流媒体
“反韩流”排名:中印泰列前三
环球时报(2018-03-16)2018-03-16 06:27:16
最低工资制度的反竞争性
关于板材连锁企业竞争态势及战略选择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38:08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浅谈湖南地区“韩流热潮”与湖南高校韩国语教学
从联想集团的发展谈企业产品多元化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5:42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