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研究

2016-02-28 20:42王纪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少数民族

王纪春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研究

王纪春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优秀纪录片出现,为我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少数民族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工作者。由于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对于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理解深度的差异,其作品容易出现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形象的误读,因此在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选择、拍摄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误读和偏差,从而产生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如何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创作理念,真实而客观地再现少数民族形象和文化,对外有效传播少数民族形象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少数民族;纪录片;传播

一、少数民族纪录片

(一)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定义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将纪录片定义为:“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少数民族的纪录片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在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纪录片,主要呈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原始的、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改善等,如《天山交响曲》《远离草原的蒙古族》。

90年代的纪录片,创作者将镜头指向了少数民族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消失的文化,如《最后的山神》《龙脊》。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DV技术的成熟和数字高清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创作开始向数字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大量运用先进的拍摄设备和手法,使得创作出的纪录片质量普遍提高。

2010年,中央电视台开辟纪录片频道,中国纪录片形成了专业性频道播出机制。之后,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选题、拍摄、结构、叙事、编辑等更加多元和开放,多渠道筹措制作经费,用国际通用的电视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三)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特点

少数民族纪录片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第一,留存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少数民族纪录片往往涉及的是少数民族中一些独有的、正在流失的古老的生活形态,用影像记录这些难以再现、难以复制的情景,这无疑是对中华记忆的有效保存。第二,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纪录片寻求民族文化的源头,充分表现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纪录片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展示的是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第三,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底蕴。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记录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呈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让没有到过少数民族地区或不了解少数民族的观众能够充分、全面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风采。

二、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现状以及传播瓶颈

少数民族纪录片向受众展示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背景下的真实生活状态,是中国当下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少数民族濒临灭绝的文化、传统的技艺、原生态的环境、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的变化、面临的危机以及外来物质文明、异域文化的冲击等都是被记录的重点范围。可以说,当前中国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少数民族纪录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选题单一化和边缘化

选题的单一化和边缘化是当前民族纪录片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在少数民族纪录片选题上,基本聚焦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古老传说的呈现,内容往往浮于表面,并且人物及事件选择过于边缘化,集中于弱势群体,没有深入地进行田野调查研究,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电视纪录片切入角度也比较平常,对人物或事件的叙述也缺乏新意。

这种选题单一化和边缘化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电视纪录片编导为了追求猎奇心理,总是把镜头对着少数民族那些愚昧落后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大多数,但他们却极力渲染这种落后的传统,认为这样才是对文化的真实反映,才是民族的;有的编导拍摄这类纪录片是为了博取观众眼球,为了提高收视率;有的编导是为了在国外各种电视节、电视比赛中获奖而拍摄,以满足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发展进步是不可逆的。而记录和呈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可以说也是记录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过分追求技巧

目前,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大多都重视对技巧的运用。这与我们多年形成的对于纪录片的认知有关,编导过多地强调纪录片的审美功能,强调纪录片形式和构图的唯美,而忽视纪录片内容和故事的重要性。例如,电视纪录片《龙脊》,拍摄龙脊村的梯田、山水画面都非常漂亮,也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但这只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编导追求的全部。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有的编导痴迷于拍摄设备的高档次,过于追求画面的唯美,而没有去很好地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导致形式大于内容,表现手法单调,做成的片子太过肤浅,缺乏思想深度,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而片子的启迪思考价值却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纪录片的创作虽然讲究技巧,但必须是无痕迹的技巧,过分的技巧使用,会让人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一部纪录片如果技巧用得太突兀,就会偏离纪录片的本义,降低纪录片的水准。

(三)融资的功利化

官方媒体投资以及各种企业、个人投资是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两种融资渠道。高投入的民族纪录片可能会带来高回报率。许多投资者拍摄民族纪录片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拿一个大奖或者商业回报,这无可厚非。但一味地追求获奖和商业利润,而不考虑如何去发展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显然是不可行的。我们应重视对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的呈现。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既要在商业模式上取得成功,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同时更要注重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营销环节的缺失与不足

一部完整的电视纪录片的商业链应该包括融资、制作、营销三个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营销环节非常薄弱,无论是纪录片制作单位、纪录片栏目、编导者都缺乏纪录片的营销意识,高成本、大制作的纪录片的播出通知只在电视台的播出预告表中才可以看到,所以播出的影响力和收视率较低是可想而知的。这可能与我国的电视管理体制有关。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全国都进行广播电视改革的大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营销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五)同质化严重

我国的电视节目创作普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各个电视台节目基本趋同,缺少创新。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同样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某一时间段如果有一部比较好的、获得观众普遍认可的电视纪录片播出,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类似的纪录片,只是人物、故事略有不同,其他诸如结构、叙事、编辑等都大同小异,基本是之前创作的翻版。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如果不积极创新、增强纪录片创作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那么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将无法长久地持续下去。我们需要借鉴外国优秀编导、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创作出更具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纪录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创新,用国际共通的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文化,就可以创作出与国际接轨的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三、如何有效实现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传播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视频的崛起,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增加了播放平台,电视纪录片创作和播出又多了一条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把国家行政力量、市场机制以及民间投资进行有效配置,是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家行政力量表现在对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创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市场机制即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创作要依靠市场来调节,收视率和广告是市场运作得好坏的标志;民间投资是由对民族文化感兴趣、有志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企业家和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从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人员、相关专家学者等组成,他们可以以各自的优势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中来,他们熟悉所拍摄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30多年的理论积累与实践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已经有了非常专业的制作理念。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传播问题,如何将创作出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向受众有效传播,实现电视纪录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确实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一)建设少数民族纪录片播出平台,实现跨媒体的互动

中国电视节目与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模式是电视栏目化。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即是在“魅力纪录”栏目播出的。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改革的一大关键词是“频道专业化”和后来的“频道窄播化”。例如,2010年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就是“频道专业化”,而一些比较小众的专业频道诸如体育的“网球频道”等属于“频道窄播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网络视频成了当下受众观看影视作品的重要渠道,只要受众登录相关视频网站,或者安装相关视频App软件,就可以观看海量的视频内容。

根据党和国家制定少数民族政策的需要以及现代科技发展提供的便利,要有效传播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或者向少数民族地区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有必要建立“中国少数民族电视台”。通过此平台可以有效地传播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内的各类影视作品,不但可以对外传播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和文化,同时还可以通过此平台以少数民族同胞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民族政策,起到发展和稳定的助推作用。通过“中国少数民族电视台”可以有效解决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频道化问题。另外,还可以建立专业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网络视频平台,只要受众登录此网络平台或者安装App,就可以观看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内的各类节目。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网络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从而推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纪录片。

(二)发展叙述手法和表现主题

第一,少数民族纪录片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贴近生活,话题兼顾广度与深度,要从更广的视野去记录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思考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传承、经济如何发展、环境如何保护等大的主题,而不只是单纯地记录个体的人或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选题上必须超越传统的边疆叙事,要更关注统一的民族国家内部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和人们的生活与生命状态。第二,在纪录片叙事上要客观、真实、全面,通过纪录片呈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正面的少数民族形象。少数民族纪录片叙事手法要面向国际,学会说故事。中国纪录片要改变主题性强,信息量大,但节奏缓慢、故事性弱的现状,增加纪录片的观赏性。

(三)扩大少数民族纪录片表达空间

第一,要对创作理念进行更新。第二,要创新题材,提升纪录片的表现力。第三,关注民生,具备平民化视角。第四,要运用新的手法,依靠新的技术。

(四)让民族纪录片走出去

首先,要让民族纪录片走出国门,就要进行国际合作,让我们的民族纪录片逐渐进入海外市场。其次,我们要建立中外合作机构和交易平台,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纪录片,让民族纪录片走向世界。

四、结语

电视纪录片通过纪实手段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引导未来,是推动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手段。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记录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担负着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作用。少数民族纪录片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许多的问题,同时也拥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各民族之间交流的促进作用,如何通过纪录片把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如何把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向海外,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1]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4-5.

[2] 王纪春.关于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80-181.

J952

A

1674-8883(2016)19-0013-02

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Y050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少数民族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