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莲,徐若冰,孟 玮
(1.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社,哈尔滨150001;2.《智能系统学报》编辑部,哈尔滨150001)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1]。学术抄袭和剽窃是学术发展最大的障碍。学术腐败不是教育领域的独有现象,它存在于各行各业[2]。学术不端行为直接损害了公共利益,我国是科技论文的产出大国,但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却与论文数量不成比例,论文的剽窃、抄袭、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3月,英国现代出版集团撤回了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医学论文,其中41篇来自于中国;8月18日,Springer宣布其旗下10种生物医学领域杂志撤回的共64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学术论文,这些被撤销的学术论文绝大多数来自于医学领域。这两起事件使国内众多医疗机构和医生陷入到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风波,这种学术不端现象给我国学术界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了我国相关管理部门的极大关注,并开展了针对该问题的相关调查和处理。早在2009年3月15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曾在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3],2016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分别针对项目和科技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出台了相应的学术不端整治办法。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部门,我们应该警醒,要坚决阻击学术伪劣产品、打击学术不端行为[4]。学术期刊从接收来稿就应担当起反学术腐败的责任[5],我们应考虑从编辑出版的基本环节遏制这种学术腐败现象,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6],净化学术出版环境。论文初审是期刊出版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编辑初审环节把不适合发表的论文用最快的速度告知作者,不仅大大提高了稿件处理速度、简化了稿件处理流程、缩短了审稿周期、节约了审稿经费,而且给作者留出了更多的空间,缩短了审稿等待时间,为作者找到合适的投稿期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仅如此,借助科技论文检测系统检测到论文的重复率和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等问题,可以提醒作者和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本刊开展编辑初审工作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科技期刊采编系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运用,编辑初审环节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现象。编辑初审环节有助于从出版源头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有效遏制[7]。
编辑部对所收稿件进行编辑初审,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缩短审稿周期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编辑初审环节,来透视和分析在论文中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的学术不端问题,无论是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和鼓励,公平公正地评价作者的劳动成果,还是对促进期刊的高水平发展,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编辑初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在进行初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论文题目与本刊办刊宗旨及所刊内容是完全相符的,但深究论文研究的内容,却发现研究内容与论文题目不尽相符,究其原因,有的作者在投稿之前都会对所投期刊有所研究,为了迎合期刊的所刊方向和内容,有的作者会对论文题目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论文题目看上去符合所投期刊的办刊宗旨,以期在编辑初审环节蒙混过关,严格来讲这是一种学术上的投机行为,是学术不端现象,我们应反对这种学术态度和作风。
科技论文涉及政治性问题相对较少,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科技论文出现政治性问题往往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比如出现在我们国家地图上面,我国的每一分领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旦不慎,出版出来,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在行文和参考文献中出现的港澳台与国家名并列的问题;再有就是在文章图表或示例中可能出现的涉及政治问题的不当举例,也应该给予高度关注。文章是否涉密、是否为原创,也是初审中应该重点考察的问题。很多编辑出版部门要求作者在投稿的同时提交保密协议、创新点自述和原创性声明,要求作者对论文的原创性、是否涉密做出承诺,从源头上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也是很好的做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有的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可以对作者所投论文与网上数据库资源中已经出版或者优先出版的论文进行比对审查,通过比对,论文中存在的抄袭、剽窃、雷同等不端现象就极易显露出来。
引文文献审查往往是编辑初审中极易被忽略的环节,在初审环节可以发现有的文章在引文文献的标注上同样存在着不端现象,有些作者在列出引文文献时,并没有做到尊重其他作者科研成果、实事求是地列出文中参考的文献,往往越是“参考”得较多的文献,越是容易被作者“忽略”,引而未注和注而未引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急于出版的科研态度造成的,希望抬高论文“身价”、强调论文的原创性,一些实际上被参考的文献被作者有意屏蔽,有的作者为了抬高论文“身价” “提升”论文科研水平,会故意开列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论文作为参考文献,还有的作者为了贴近与所投期刊的关系,故意加入对所投期刊的引用,而该文的研究内容是否与本文相关,却往往被作者忽略;另一方面与编辑为加强期刊引用量的暗示与误导有关,有些期刊为了提升期刊的引用量而对作者进行暗示,列于文后的参考文献与所投论文的关联性,也常被编辑漠视。
很多作者在投稿时往往由于各种现实原因都希望早点得到录用的消息,于是在投稿时“遍地开花”,选择多家符合自身要求的杂志,给出稿件通知相对慢一些的杂志或者作者认同度相对低些的杂志则会被作者“撤稿”;还有的作者为了追求发稿的数量而对包括题目在内的少量内容进行修改后反复投稿,这些学术不端现象,不仅助长了学术研究的不端行为,而且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和社会公信力的降低。
在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下,编辑面对大量的初投稿,仅仅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已经远远不够,为保证初审质量,期刊编辑应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充分利用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功能,加强对学术不端论文的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腐败[8]。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采用了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来对文章进行检测,辅助文章的初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进行论文信息检测时体现出了较好的实用性,在国内科技期刊界使用较为广泛。
借助于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帮助,本刊近年初审退稿率达到了 40%。初审通常在论文收稿一周内完成,也就是说有 40%的论文在一周内即得到了编辑部的回复结果,为作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对于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编辑出版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制止。通过初审环节透视出的学术不端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CNKI检测系统中,将上传的比对论文与数据库中已有论文的重复情况进行对比,并根据重复率把重复程度划分为绿、黄、橙、红 4个阶段,其中,绿色表示无重复,引用重复率低于40%的用黄色表示,标示为轻度重复,引用率在40%~50%的用橙色表示,标示为中度重复,重复率50%以上的为重度重复。
各期刊编辑部往往根据本刊实际情况设定收稿重复率阈值。有的投稿与作者本人已发论文存在多处“交集”,或为多篇已发论文的“并集”。在对论文进行初审时常常会发现,作者所投稿件重复率过高,但如果去除本人文献重复率又变得很低,大部分的重复文献都是作者本人发表出来的成果。当编辑以高重复率为由进行退稿时,作者却往往有不同意见,认为与本人成果重复无可厚非,原因在于都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不存在版权争议问题,但从科技成果创新视角来看,这种观点又是我们不能赞成的。由于作者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在作者主要研究领域内撰写的论文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后来研究很可能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来稿与作者前期成果有一定的重复,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交集”的容量超出了适度的范围,或者现有论文就是从前论文的“并集”,则要审慎处理。
笔者在初审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对所投稿件和重复论文的比对中发现,有的文章是源自网上已经在线发表的学位论文,对这些相似度较高的论文作者署名情况进行分析,却发现作者署名大有文章,主要体现为 3种情况:①与他人的学位论文相似度高;②与同一指导教师的其他学生的学位论文相似度高,作者署名“移花接木”;③与投稿作者本人的学位论文相似度高。这是 3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学术论文重复现象,我们不能同一标准、一概而论,应准确地分析实际情况,妥善给出恰当、合理的处理意见。
近年来,编辑界通过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也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以文字复制比的高低来评价学术不端现象的轻重,与他人已发表论文重复率过高的论文,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术不端现象,重复率低甚至重复率为零的文献,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低重复率论文的学术不端问题的常见形式有两种,一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中文文章,二是通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换、章节的增删、语义的杂糅以及文字方面的“策略性”修改,用完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对这种经过“模糊化”处理的文章,不端文献系统则无法进行有效检测。
笔者在前段时间的初审中就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论文初审时,发现一位作者论文与已经发表出来的不同署名的论文完全雷同,甚至图表、数据都完全类似,于是编辑给出了明确的退稿意见,很快编辑便收到了作者的申诉意见,作者声明对文章的原创权利,并说明该稿在我刊投稿之前,曾经被一个行业期刊退稿,除此之外,该稿没有外投过,作者很困惑,不明白自己原创的、被退稿的论文,为什么会在另一本行业类期刊上以另外作者署名的形式被刊发出来。这种情况虽然实际发生的不多,但却影响极坏。
作者往往对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和规范著录重视不足,参考文献的标而未引和引而未标现象比较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确曾引用,却在成文时由于疏漏而未能将引用文献全部列出;②作者担心论文达不到评审中的创新性的要求,出于某种心理,而故意隐去所参考的文献;③作者为“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提高论文的“身价”,而故意列出文中并未参考的知名期刊或知名专家的论文;④个别作者为提高论文被录用的可能性,而故意增加对所投期刊的引用。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无心之错,都未能真实反映作者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参考情况。
(7) 一稿多投。目前业界对作者的一稿多投现象也有诸多不同看法,有的专家认为一稿多投是作者急需论文结果、应对论文评审周期过长的无奈之举;更多的编辑界同仁则对一稿多投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不仅是作者对于科学研究的不严肃,更造成了编辑部资源的大量浪费。本刊一直以来坚决反对一稿多投行为,对认定为一稿多投的文章在初审阶段一律给予退稿处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超星等科技公司都开发了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通过检测系统可以方便地检测出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现象。建议编辑部可以考虑同时使用多家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互为补充,达到彻底遏制“一稿多投”的目的。另外,在出刊前对论文进行检测是遏制一稿多投的另一重要契机,一旦发现一稿多投现象,编辑部应果断严格处理。
学术研究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延续性和继承性[6],在论文写作中,作者通过恰当地引用文献、正确的引文分析,说明、验证自己的学术观点本无可厚非,但往往由于多种原因,作者有意无意地模糊了自己论文和引用成果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而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引文失范问题,而其中比较严重的情形即是学术抄袭,有的论文除了作者署名和作者单位外全部与引文雷同,更有甚者,连文后的参考文献也一律照搬,其次是参考文献的过度引用,如果这样的文章不能在审稿环节给出准确评价而刊出的话,必将造成极坏的影响。为更好地传播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为科研发展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氛围,倡导学术公正,对于在初审中发现的具有明显的抄袭、雷同、过度引用问题的文章,我们应坚决地予以抵制,毫不犹豫地进行退稿处理。
尤伟杰等[7]认为对于重复比介于 20%~30%、来自本人为第一作者已经发表的论文,且论文的核心内容不同不应判定为抄袭和重复发表。笔者也曾与多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多年的资深教授探讨这个问题,大部分教授认为,由于科学研究的延续性,作者与本人已发表的文章存在一定的重复率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创新观点和核心内容不应低于文章内容的2/3,这恰与尤伟杰等的观点不谋而合。与本人论文重复率不超过 30%,这基本是业界所能容忍的重复率的上限。但至今出版业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各刊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自划定标准。
在常见的 3种与学位论文重复的情况中,与他人学位论文重复率高的情况,存在明显的抄袭或雷同现象,毫无异议,应该果断地给予退稿,并将结果告知作者,以警示作者,端正作者的学术研究态度,树立良好学术风气;对于作者署名“移花接木”,与同一指导教师的其他学生学位论文雷同的情况,笔者认为同样存在将他人成果据为己有的嫌疑,换一个角度讲,将他人的学术成果作为自己的毕业条件之一是不合适的,对于这样的论文笔者认为不宜收稿;而对于与本人学术论文存在一定重复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应限定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无论是将论文翻译成另一个文种发表,还是对文字进行策略性处理,虽然经文献检测具有较低的重复率,但严格来讲都少了科研成果的研究和创新的过程,都是将他人成果据为己有或者将本人成果重复发表的过程,是一种具有较强隐蔽性的学术不端行为,这就要求初审编辑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科素养,这种情况一经发现应严格对待,果断给予退稿。
论文在投稿的过程中,研究成果被他人剽窃这种情况虽然实际发生的不多,但却影响极坏。论文作者出于对编辑部的信任,将论文投稿到编辑部,编辑部会根据专业方向选择适当的审稿人对论文进行评审,以对稿件给出正确的评价,编辑部再根据专家意见给出录用与否的终审意见。在稿件的这个处理过程中,涉及 3个主体,即作者、编辑部、审稿人,在这里我们假定首先排除作者主动泄露论文内容的可能,如果编辑部和审稿人在某一环节导致文章被不当传播就很可能对作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稿件处理重要环节的两个主体,都应意识到并恪守一种契约精神,加强稿件处理过程中的自身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对学术成果的保护意识,不应将作者的学术成果泄露给第三方或者据为己有。
在编辑初审中应重视参考文献标引失当问题。无论是出于作者的主观故意还是无心之错,编辑在进行文章初审时都有必要对文献引用过程存在的疏漏及时反馈给作者,并提示作者对参考文献进行正确标引。这样做的最大益处不仅培养了作者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而且能够真实地反映学术成果参考情况,进而帮助评审专家提高对本文创新研究与引用文献成果的甄别能力,更有助于对文章给出准确、公正的评价。
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功能可以方便地检出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现象。目前业界对作者的一稿多投现象也有诸多不同看法,有的对作者的一稿多投表示理解,多数作者写论文是为了毕业、评职称或者论文结题,而当学术成果撰写成文时往往距离需要论文发表的时间很短,作者为了增加论文的录用率和缩短录用周期,而选择了一稿多投;更多的编辑界同仁对一稿多投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不仅是作者对于科学研究的不严肃,更是浪费了编辑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本刊一直以来坚决反对一稿多投行为,采取了多种措施缩短审稿周期,对认定为一稿多投的文章一律给予了退稿处理。
作为科技论文产出大国,如果不能对学术研究和成果发表中的学术不端现象进行有效遏制,必将给学术界带来极坏的影响,进而降低我国科学家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科技期刊出版部门应从出版的基础环节入手,打击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现象,从根本上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研究环境、倡导学术诚信、提升学术公信力做出自己积极的努力。
[1]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及惩治.[2014-11-29].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37822/40305/3020202.html.
[2]唐海英.学术腐败: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7-112.
[3]教育部长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EB/OL].(2009-03-16)[2014-05-15].http://edu.sina.com.cn/l/2009-03-16/1126167330.shtml.
[4]张敏.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2):81-83.
[5] 翁鹭滨.学术期刊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和作为——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73-75.
[6]刘应竹.学术论文中引文失范问题刍议[J].编辑学报,2014,26(1):7-9.
[7]林汉枫,张欣欣,翟自洋,等.遏止学术不端行为保护科研原创成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580-584.
[8]尤伟杰,李小萍.学术不端论文的一般规律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09,21(2):151-152.
[9]周英智,李伟,孙瑶,等.初审中利用数据库检索论文抄袭行为[J].编辑学报,2008,20(4):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