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开,孙立杰,罗 杰,李 昕,吴 进,王 卿
(《徐州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 徐州221002)
高等院校学报存留与否?改革与否?如何发展?这些方面的探索、争论一直在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1-2]。许多高校、学报编辑部也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遍览近期的文献,较多的是在探讨,极少见改革经验或教训的报道;也可以说是议论的多,具体实践的少。学报改革的问题归纳起来无非这几点:首先,高校学报有无存在的必要?较少的同仁认为高校学报存在诸多的弊病,已经无存在的必要[3];较多的作者从学报的历史沿革、功能定位、现实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全面否定学报的存在;至少从目前的状况看,学报还将存在,但也必须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其次,高校学报改革的方式,是从体制上着手,还是从方式上变革?赵大良等[4]、钟伟民等[5]、陈静等[6]、崔金贵等[7]、舒叶[8]、马建华[9]等同仁对此做了许多理论研究,也进行了部分实践探索,但缺少成功的案例报道。第三,高校学报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行动者,主要是人:各位学报编辑及编务。任何改革的方式方法落实到实践,还是个人的变革行为;高校学报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学报编辑,只有为处在改革浪潮中的学报编辑找到出路,为他们寻找一个新的定位,才能保证高校学报出版体制改革的成功[11]。归根结底,编辑的出路无非几种:继续办学报,但提升能力;随着学报更名或改制,继续做编辑;转岗;下岗。作为一般的学报编辑,很多时候出路的选择不是由编辑自身决定的。但我们能够决定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自身的提高,来应对将来的变化,这也许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徐州医学院是一所地方医药院校,作为其所属的《徐州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组成人员,我们也曾经有过许多的思绪。但我们21年来始终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中开展“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由此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改革之路。本文对这项工作加以总结,并结合目前有关高校学报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我们的看法:改革势在必行,但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只有、必须坚持每个编辑部的特色,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我们通过在研究生中开展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拓宽了学报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渠道,提升了学报编辑部及组成人员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待遇,培育和巩固了庞大的作者群体,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读者群体;从而部分解决了目前高校学报必须面临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
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中正式开设“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学报的改革,而这一实践活动也确实拓展了高校学报的功能和办刊模式;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一实践活动就是对学报的体制和办刊模式的改革。谭秀荣[12]于2005年提出了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与设计,高莉丽等[13]于2010年对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而我们的实践活动开始于1994年。自1994年开始,徐州医学院决定以《徐州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人员为教师,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中正式开设“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课程为36学时选修课,首任授课教师是罗杰编审。1996年改为24个学时的必修课。2010年随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进行,改为20个学时必修课。到目前为止,总共进行了21届、5 000多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学校以编辑部科技编辑人员为基础于2004年正式成了医学论文写作教研室,学报编辑部正副主任担任教研室的正副主任;先后有 5位具有编辑及以上专业职称的编辑部人员担任授课老师,所有任课老师均具备高等院校教师任职资格,2位老师具有讲师职称,4位老师为副编审,1位为正编审;自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辑部形成了定期、正式的学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首先,解决了学报的命运问题。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学报面临改制、更名甚至消亡的问题;据笔者了解,江苏有的高校学报已经停刊,很多学报因为合并更名,也有更名的学报发展得很好。《徐州医学院学报》自1979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36卷238期;我们在前几年也曾和学校商讨上述问题,但学校考虑到目前编辑部承担的学术出版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双重任务,明确了《徐州医学院学报》的地位问题;通俗地说,就是目前我们不担心或者不考虑存在与否的问题。至于改制或者更名的考虑,从来就没有出过。其次,部分解决了作者减少、编者不稳定、读者群体丧失的问题。这也是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科技期刊存在的必要条件首先是要有稿件,所以,大家都比较重视作者的工作。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本专业、本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毕业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要投稿给我们学报,这些研究生将来也是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徐州医学院学报》作为他们最早系统接触、了解的专业学术杂志,必将是他们投稿的较好选择。目前,我刊来稿中,研究生稿件占了很重要的比重,而且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写作质量都较其他稿件有明显提高。同样的,随着作者群体的形成和扩大,读者群体的规模肯定会相应地增加。通过参与正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科技编辑人员的科研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再次,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部分解决了人员地位、待遇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工作者及科技编辑界部分人士的眼中,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属于“边缘系统”;而通过开展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及教研室的成立,我们现在至少是一个“高校老师”、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老师!不再是“边缘人员”,不再可有可无。学报编辑也因此更加注重自身的学术修养、业务素养;通过教学,也可以获得较少的“辛苦费”,虽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却是按照学校的最重要的教学工作的有关政策获得的,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徐州医学院学报》编辑部进行的教学工作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报改革探路,但从这20年的实践来看,教学工作拓展了学报编辑部的功能,成功融入教学系列,解决了学报改革面临的诸多难题;因此,从目前我们的实践结果来说,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中正式开设“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不失为学报改革的一种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当然,这一实践活动从目前看也只是解决了学报编辑人员的问题,学报本身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了学报服务学校科研、教学的途径,增强了学报的社会功能。
首先,虽然有了教研室,也有比较强大的教师、科研队伍,但和其他医学一线学科比较,教研室的影响力还比较小,还没有完全融入教学的主要系列;其次和相关学科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文献检索等课程,在教学中很少进行相互沟通;再次,医学的学科分类较细、庞杂,我们目前的教学还是按照理论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对象没有细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有待提高;我们即将开始以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学位进行分类教学;另外,目前课程安排在研一的上学期开课,医学硕士研究生们对进行论文写作知识和技巧的培训要求还不那么迫切,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就是进行教学的时段不够科学的问题;我们正在和研究生学院的教学部门研讨,考虑放在研三下学期、即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前期进行;还准备进行网上授课的尝试。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对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学报编辑们来说,可能还要加上一条: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用本学报一位资深编委的话说,学报编辑部可以更名为“副教授和硕士生制造公司”。
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中开展“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工作,拓宽了学报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渠道,提升了学报编辑部及组成人员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待遇,培育和巩固了庞大的作者群体,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读者群体;从而解决了目前高校学报必须面临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通过学报编辑自身拓展和努力,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中开展“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这样的一种方式,不失为高校学报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式。
[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S].2012-07-03.
[2]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07]5号)[S].2007.
[3]姚文兵.高校学报改革:逻辑起点与方向选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24-130.
[4]赵大良,颜帅,张凌之.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J].编辑学报,2012,24(6):558-561.
[5]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20-34.
[6]陈静,蔡丹英.对高校学报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10(3):193-194.
[7]崔金贵,陈燕.对高校学报体制改革办法的困惑与诉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57-260.
[8]舒叶.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向何处去—从历史深处的思辨谈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52-256.
[9]马建华.新形势下高校学报改革面临的困境与思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40-742.
[10] 刘玉邦,睦海霞.彷徨与突围:高校学报改革之方略——兼评学报同仁高校学报改革之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50-552.
[11] 周觅.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编辑定位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86-88.
[12] 谭秀荣.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与设计[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3):300-302.
[13] 高莉丽,郑明慈.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探讨[J].教育界,2010,(2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