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畅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新媒体时代危机新闻报道的网络议程设置探析
樊畅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摘 要: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方式不仅关系到事件的发展,还关系到公众的情绪稳定。对网络议程设置来说,在危机新闻报道中扬长避短,以理性方式揭示出社会问题,以及维持健康的公众情绪乃是其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前进目标。
关键词:危机新闻;网络议程设置;新兴媒体
危机新闻,是指大众传播媒体以各种新闻形式对危机事件进行的报道和评论。多不可预测,事态情况多变,敏感话题集中,且容易对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过去是大众媒体主动或被动回避的内容。由于危机事件“可能具有危害性”这一特殊性质,媒体的任何声音都会被收听、被传播、被放大。所以,危机传播过程中媒体肩负的责任重大。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新兴媒体诞生以来,议程设置的方向和特征开始发生变化,过去单一的、单向的媒体议程设置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网络议程作为一种日益凸显的舆论设置力量,已经得到我国乃至世界传播学者的普遍关注。
2.1 第一时间报道高产
基于互联网的议程设置主体呈现出数量大、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性质的身份特征,传受主体的界限日渐模糊,随时转换。近年来,众多有影响力的公共危机事件都由新兴媒体率先爆料,打破了过去人们等着从电视上知晓身边事的局面,网络也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第一时间报道的新高产地。
2.2 关注度和影响力极高
新兴媒体的革命让公众得以自己选择新闻、生产新闻。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往往会选择关乎切身利益的、愿意去关注的危机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一个危机话题为多数人所关心、关乎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时,它就会成为一个高关注度和高影响力的网络议题。换句话说,能成为网络议程设置内容的话题一定具有高关注度和影响力。
2.3 监督作用拓展广泛
不论“天灾”还是“人祸”都有其因果,但凡追因究果势必会触及或明或暗的利益链条。网络的监督作用在这类情况下发挥得淋漓尽致。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救灾帐篷被挪用和红会捐款去向不明等事件,网络议程呈现出强大的追问浪潮,最终查明了事件原因。同样的事例还有MH370失联事件,网络议程在事件发展的多个阶段都走在传统议程设置的前面,为推进事件解决起到了强有力的倒逼反证作用。由此可见,网络议程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和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政府和社会行为的直接监督,这种监督拓展广泛,且效果明显。
3.1 传播效果难以预计
危机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不断发酵、膨胀,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大。量变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演化成为质变,人们在不断的阅读危机报道和转发危机信息的同时,单个人对信息的理解和加工都有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扭曲。就像动作传递游戏,只要一环的信息发布出现微小的错误,后面的传递环节就将脱离把控。网络议程设置的毛病也是如此,危机新闻一旦在人际传播中开始错误发酵,一环一环地传递,后果将难以预计。
3.2 理性因素仍旧缺乏
回顾重大危机新闻在网络中的反应,理性因素的缺乏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谣言肆虐。谣言同危机新闻如影随形,包括个人蓄意发布的恶意谣言,网民转发的未证实消息,还有媒体发布的虚假新闻,都是危机新闻网络传播的最大问题。第二,情绪化现象严重。例如,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里,一开始网友都谴责男司机,但在真相曝光后打人男司机却得到了网友的力挺,情绪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现实世界,也扭曲了规矩方圆。
3.3 商业化现象凸显
丑化雷锋、捏造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的联系等危机新闻皆由网络推手捏造推出。网络推手和水军其本质是将经济利益作为衡量新闻报道的价值标准,一味追求刺激性、可读性,而一再放低社会责任感。过分开放和自由让新闻头条可以被购买,让危机传播的危险性增大,网络热点议题变得商业化。
在进行危机新闻传播时,应加强对信息的选择和辨识能力,让网络议程设置成为危机传播中建设性的力量。传统媒体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积极应对挑战。一方面,提高自身议程设置的权威性,加强媒体公信力,用权威性来保证传统媒体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积极合理利用网络媒体,跟进报道,同时加强媒体间议程设置的互动,把控舆论引导主动性,如此,危机传播才能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金波.把握危机新闻报道的钟摆尺度[J].新闻实践.2010(3).
[3]宫承波,李珊珊.四类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13(2).
[4]曹茹.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实质[J].河北大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