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

2016-02-28 07:28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4期
关键词:流行语新闻报道词汇

孙 超

电视新闻节目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

孙 超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网络语言在新闻语言中渗透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新闻报道中要想做到对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新闻工作者就应该不断提升语言甄别与运用能力。本文对电视节目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利弊分析,以期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事物,规范新闻的语言表达。

网络语言;使用与满足;新闻报道;语言规范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网络的虚拟社区建构起一种新的社交生活方式,而网络上流行起来的语言,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常见,这些语言走出网络散布到社会的诸多领域。新闻报道对这些语言比较敏感,在一些报道中加入了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在电视新闻中运用网络流行语,能增强新闻的语言表达,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歧义甚至使新闻失去严肃性。

1 在新闻语言中网络流行语运用的正面意义

适当地运用网络语言能让新闻增色。网络语言本身就有时代性,甚至网络语言本身就是新闻的一部分,使用网络语言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网络语言能体现出网民的思想动态,观念态度等。例如,在新闻中对某种事情或者人进行夸奖时可以用“给力”“点赞”等词汇。网络语言大多风趣幽默,直观形象,因此能使新闻变得形象与生动,网络流行语大大丰富了新闻语言的时尚性。例如,“坑爹”一词,指的是受到“欺骗”或“玩弄”时,表达出的强烈不满或愤慨之情。这样的词语会比坑人有更强的语气。“坑爹”形象生动地反映受骗对象对行骗者的愤怒之情和强烈不满,表达情绪时更加传神生动。网络流行语还能适应一定的新闻受众群体,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6亿,新闻报道使用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获得网络群体认同,且这类新闻在网络端推送也更能收获点击量。

2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运用的弊端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过多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就造成了新闻报道使用流行语的两面性。一方面,使用网络流行语打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让一些新词汇取代旧词汇,打破了曾经长期以来形成的通用的语法、固定的语义和语义规范,普通话的规范性随着网络语言的随意性而破坏,这将影响到人们的语言交流。例如:“这样子”用“醫紫”表达,“拜拜咯”用“886”代替,这些词并不是通用语言,如果受众的词汇没有更新,容易造成沟通障碍。这些语言毕竟不是我们的通用语言,它不一定能够在所有范围内通用与流行。其次,新闻的客观准确性也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被大大降低。很多网络词语都具有草根的特征,比较滑稽甚至低俗。这些本身带有恶搞趣味的词语进入新闻之后也许会起到负面的效果,例如“尼玛”“卧槽”。这些负面的网络流行语应该禁止在新闻中流行,这样的语言进入主流媒体会败坏社会风气。

3 如何运用好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一方面能丰富媒体工作的思路,如在标题标语中使用网络语言能更加生动吸引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甄别哪些新闻才适合哪类网络语言,面对日益丰富的网络语言,新闻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敏锐地把握好这些语言的使用语境。在不断发展中的,瞬息万变的网络会不断产生新的网路语言,新闻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使用素养,更好地发挥网络语言的正面作用。

当然,大多网民都是年轻人,新生的一代有让网络语言流行起来的心理基础,对于网络语言,应该采用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因为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其适用的范围,网络语言自身也有一定的自身调节的能力。一些经典的,符合交际表达的网络语言将会保留下来,一些网络语言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

网络语言的传播在传播学中满足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功能,对传统新闻媒体来说,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是突破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对于受众来说,在新闻中看到网络语言也能获得一种满足。语言的发展本来就是在变化当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有新词涌现并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沟通,词汇量也不断扩增,网络语言也是增加词汇的一种发展形势,这一新兴产业贡献了许多的新词汇,为网络语言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语言在发展中也会去伪存真,成为能为人们日常沟通所使用的社会语言,因此,媒体应该善于鉴别哪些网络词汇适合在新闻语汇中使用,要合理并谨慎地将虚拟世界的语言词汇运用到新闻当中。

孙超(1989-),男,江苏宜兴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流行语新闻报道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流行语大盘点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巧借 流行语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