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栋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包装制作部)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的电视剪辑艺术
魏国栋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包装制作部)
《舌尖上的中国》从众多美食纪录片脱颖而出,创造了惊人的收视率,该片的成功得益于对祖国南北特色食材的选取、平民化主人公、叙事性故事情节、镜头特写和微距拍摄、复杂镜位运用、原创配乐、后期精心包装剪辑等多种因素。该片展现出我国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样食材及迥异的饮食文化,通过从大自然获取食材到加工制作,每个过程都凝聚了主人公津津乐道的心情,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专业拍摄;叙事性故事;创新剪辑;原创配乐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通过运用高端专业摄像器材、微距拍摄、创新剪辑、原创配乐等多种手法,充分展示了祖国南北特色食材的获取手段、独特的烹饪方法,平民主人公享受美食盛宴的时刻,体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感恩及对生命的终极思考。
1.1 摄像器材高端
使用索尼F3摄像机和高端尼康镜头,利用摄像机的4K技术拍摄,能将画面非常清晰且有层次的记录下来,可在穹幕影院上映。
1.2 大量运用特写及微距拍摄
此类画面能使人们看到美食形成的细节,使人们产生对美食制作的热情。编导特意赋予这些情景以“陌生化”效果,使制作过程的每个细节充满了美感。
1.3 复杂镜位选取
摄影师为求更好画面,多次利用吊臂、航拍等辅助设备进行拍摄,以不同角度展现人物、景物最美的一面。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是最为普通、有着朴素情感的小人物。在纪录片中很少出现美食专家讲解,更多的是小人物采摘获取食材的地点、方式,种植食材的方法,利用传统方法制作美食的喜悦。整个纪录片都以传统故事为引线,逐渐发掘出人们饮食文化的内涵及历史传承。在《自然的馈赠》中,云南香格里拉,一个不大的女孩卓玛,每天凌晨三点就同妈妈前往森林寻找松茸,好不容易半天才找到一个松茸时充满了欣喜和感激,用手掩盖菌坑保护菌丝时却做得小心翼翼,天亮后将松茸拿到交易市场半天没人购买,面部顿时又透露出了失落和忧虑;又如吉林查干湖的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凿冰捕鱼,因为随时可能遇上没封冻的裂缝,人和马都可能发生坠落危险。叙事性故事讲述,能够牵动观众的内心,使人们感知获取食材的辛苦,告诉人们只有增强大自然保护意识,才能继续获得自然的馈赠。
3.1 剪辑的节奏
即单个镜头的长度,一位日本教授对多个国家电视节目和电视纪录片做了专门研究与分析,英国单个镜头的平均长度为5秒,美国为4.5秒,新加坡只有3.6秒。而《舌尖上的中国》单个镜头的平均长度只有2秒钟,一集约50分钟的片子会剪辑用到1 400多个镜头。这就要求后期包装人员对大量镜头进行取舍、分解与组接,按照不同场景与内容进行协调性编辑,并充分考虑镜头之间的衔接,利用镜头的运动和组合来使画面流畅,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可真实地呈现美食制作过程。
3.2 画面的处理方法
近景镜头、远景镜头、特写及微距拍摄等形成不同的画面,多幅画面组合顺序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1]。在后期剪辑中应注意画面的编辑和切换规律,要求做到剪辑后的画面效果与原貌接近,以更好地展现细节、突出主题。《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首先简单交代了中国是个地大物博食材丰富的国度,然后画面转入云南香格里拉,可看到位于群山环绕中的香格里拉城,接着配合旁白对当地气候的解说,快速闪过几处壮阔大山,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小桥上,一个叫卓玛的藏族姑娘和她的母亲走入镜头,这些画面的处理都极为讲究。
4.1 利用原创背景音乐
《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均为原创曲目,重在表现一种回归自然的愉悦心境,这种原创音乐能较好地把回味和欣赏空间留给画面与解说。例如,《我们的田野里》说到贵州糯稻时使用了《耕种速写》这首较为短小的音乐,却用“特写”的角度来呈现播种耕地,音乐的镜头是耕种人的手。而后突出的模仿脉动的重低音,作为耕种劳作场面的一个引子,随后刷刷的声音和木头声则是再现撒种的画面。《舌尖上的中国》的背景音乐或浑厚或灵动,或沉重或欢快,根据不同场景及人们的心情,不断变化。背景音乐更好地烘托了画面,实现了后期剪辑的流畅,也增加了观众的兴趣。
4.2 解说词的运用要求
解说词必须通顺,尽量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说应当向观众介绍画面之外的更多信息,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节目,里面叙述了很多美食背后的故事,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通过专业的摄像师、独特的拍摄手法、强大的后期制作团队、优雅的原创配乐等多因素使《舌尖上的中国》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纪录片。该片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舌尖上的大餐,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让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一些人的生存状态,令人耳目一新。
[1]吕星儒.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再创造艺术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2).
魏国栋(1983-),男,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三级剪辑师,本科,研究方向:电视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