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强
民本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渗透”路径探析
丁利强
[摘要]习近平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为此,在民本理念下,着眼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和文化传承层面等“四方联动”,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渗透路径,以促进百姓确立共同价值取向的自觉精神追求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思想教育的广泛性要求与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导向相结合,制度化“社会公益”服务工程与集中性“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相统一,凸显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民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渗透”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得到快速积累的同时,也激活了广大百姓大胆追求物质生活的迫切期待,近年来兴起的“炒股”风,虽不确知造就了“几家欢乐几家愁”,但却折射出普通百姓渴望“一夜暴富”的非理性逐财梦。社会心态中弥漫着急功近利的躁动,催生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随之暗流涌动。社会诚信缺失、公共道德滑坡、基本信仰模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显现,也诱发部分百姓产生“过度防范”的自保心理,人们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做好事,总怕一不小心就会招惹是非,以致于看到老人倒地不敢扶,遇到陌生人求助无动于衷,甚至走在马路上看见地面上遗失的人民币也担心其中有诈,更不用说拾金不昧地主动寻找失主……原本人际交往中很家常的友爱互助,现在仅驻停在老一辈人们的集体记忆中。为此,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常态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渗透”,使“三个倡导”内化于百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才能进而驱动其外化为公民日常的基本行为规范[1]。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和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同时这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及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现实需要。
朱熹曰:知行常相须,论轻重,行为重。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在普通工作岗位上默默辛勤劳作[2],“小”中见“大”同样可以挥洒人生志向与创造不同凡响的社会价值。平凡不等于平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必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坚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人生的社会价值就在不经意间积聚升华。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需要一点点地干出来[3](P21),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满载着广大普通劳动者平凡担当中透视的伟大。无论是大爱如山的真情付出,还是平静如水的坚守耕耘,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躬身而作,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对优良道德情操的不懈追求,深深沉淀为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而不求回报的无私守护与倾情奉献,投射的乃是人性光辉之美。其实人人都拥有质朴人生价值取向的精神追求,只要在举手投足间多释放一份爱心去关注他人与社会,积少成多就会在全社会汇聚起一股宏大的道德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全面提高公民自身的人文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古人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失之小节往往是酿成大错的开端,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受得住考验,更需要在日常生活工作的细节小事上克己慎行,重品行、讲操守。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一些党员都是从吃喝玩乐等生活“小节”方面触碰了党的纪律警戒线,慢慢滑向违纪犯法的深渊。诚然,生活细节品德可能决定一生成败,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在踏踏实实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习近平回顾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时指出,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的是实干家,只有人人真正地行动起来,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身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关系,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自律”作用,整个社会风貌必将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4]。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就一番大业的担当能力,是需要从做好生活中的一桩桩小事历练而成的。在《诸葛亮集》中,刘备告诫其子曰: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中或许只是顺便为身后的人挡一下即将关上的门,伸手拉一把上车有困难的老人,给迷失方向的路人指个方向,多走一步路把果皮扔进垃圾箱,随手关掉办公室的电源……在简单的举手之劳中略施善举,人人可以轻易做得到,更何况帮助别人也可能幸福自己,何乐而不为呢?美誉全球的“希尔顿”大酒店首任总经理,曾是一家普通宾馆的前台迎宾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年夫妇来到这家宾馆投宿,当时客房已经全部满员,但这位善良的前台服务员不忍心看着两位老人失望地再次遭受雨中奔波之苦,热情地提出无偿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二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留宿歇息,这位服务员充满爱心的工作表现,在日后使他意想不到地收获了老人以“希尔顿”大酒店总经理职位相邀的回报。试想倘若这位服务员在日常生活中不屑于施善他人,又怎能有缘得到拓展人生的良好发展机遇?积善成德,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小节之礼常常展现出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内在修养。
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公民品格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寓“思想引导”于惠民服务工程中,尊重百姓的合理利益诉求及情感体验,找准人民大众的思想共鸣点及利益交汇点,适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接地气”才能入脑入心[5]。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转向。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之所以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及内容过于简单直接,尚有待于多角度综合运用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理论,从各个不同侧面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其对社会道德净化、公民人文素质提升的推动作用。美国青年曾一度陷入道德状况非常糟糕的境地,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大张旗鼓地兴起“核心价值观教育”运动,这与美国当时的严峻社会问题有关。1988年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被调查者中超过90%的普通美国公民认为学校向学生讲授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很重要,94%被调查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机会接受本国核心价值观教育。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倡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本身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只有我为人人,人人才可能为我,而且互相帮助合力产生的社会效应会更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但没有春种就不会有秋收,有一份付出才会有一份收获。在“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民间育儿故事中,三个和尚由于都不乐于帮助别人,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中共十八大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要着力于从培育青少年对父母辛勤养育之恩的回馈情感,对师长谆谆教诲的尊重观念,对朋友热心帮助的知恩图报之意,使之逐步上升为公民相互之间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尤其需要把相互关爱的人文精神融入社会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不帮助别人将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有一位盲人每天傍晚下楼时,总是顺墙摸索着按亮楼道中的照明灯,他的邻居很好奇: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要开灯呢?盲人回答说:顺手开灯,能给别人带来方便,也避免别人撞倒自己,这样既方便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互惠能够互利,帮助别人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因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会亲眼看到他人身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引以为戒而避免走类似的弯路。
当然,人性本身的弱点也不容回避,这就需要正视人性的阶段性特征,寻求恰当处理社会矛盾的和谐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相反,若一味地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唱高调”,或者使用强制性的灌输式说服教育方式,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社会效果[6]。据说,有一座城市的郊区水库是市内某家自来水厂的主要取水来源地。为了保障水质清洁,水库工作人员曾多次明令禁止湖中游泳。但是,每当夏季来临,仍然会有大批市民远道而来,熟视无睹“禁止入水”告示牌,依然我行我素戏水玩耍。后来,自来水厂把告示牌上的文字更改为:“这是你家自来水的来源地”。结果,去水库中游泳的人就鲜见不多了,这是顺应人性开展思想工作的典例。习近平曾提出,当前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弘扬主旋律注重思想性导向与艺术性宣传相统一[7],丰富百姓文化活动与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相结合,立足于百姓的“思想认同与情感体验”,因势利导融入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旨在唤起大众自身的生命价值感,驱动百姓去发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大力提倡“我为人人”的甘于奉献,同时也应该适度肯定“人人为我”的友爱互助。
国家制度建设承载着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只有凝结在国家制度中才能保障落实。邓小平曾指出,社会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做坏事,如果社会制度不好,则可能使好人无法做好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重在完善国家制度建设,激励机制与惩处制度并重,无形之中发挥着统领社会主流价值目标作用,引领着百姓求真向善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公民道德自律层面,特别是对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非道德行为及错误思想观念,尚缺乏明确完善的评价监督与惩治准则。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层面约束力,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落实执行方面存在或多或少“走过场”现象,一些貌似新鲜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从表面上看阵势被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但实质上不过是流于形式的“形象工程”罢了。诚然,政府公信力在整个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中发挥着示范导向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渗透”,关键在于铸造诚信阳光的责任型政府,有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内涵融入国家法律规范的具体条文中,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落实到百姓具体工作生活中,从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与国家基本制度政策建设的深层融合呼应而相得益彰。
政府制度化推进“和谐社区”“文明单位”“最美员工”等核心价值观主题渗透的激励机制,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终将在全社会带动人人起来争相践行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毋容置疑,旗帜鲜明地激励先进与依法严惩邪恶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功效,同样可以使百姓切身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而且政府通过荣誉认可或物质奖励的方式,大力彰显善举美德,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风尚。当前,由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法律体制不够完善,以致于部分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仅停留在精神层面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外在环境约束与其内在精神品格塑造的有机结合,使之彰显于不断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实践中,使思想教育引导与行为约束规范相辅相成,建立完善监控公众长期道德发展的评估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与“法制治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营造万众一心携手共建精神文明的恢宏气势。
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寓政府行政管理于社会服务之中,树立政府科学决策的权威性,这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以民为本、敦本务实,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到人民大众,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通过制定与完善一系列可行性政策法规,以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开展进步思想的普及性宣传,用健康向上的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思潮;制度化拓展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爱心志愿服务”工程,搭建群众便于且乐于参与的公益活动平台,把核心价值观内涵渗透教育与服务人民大众工作实践相统一,促成百姓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品格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宽领域建立起包括各级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组成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形成政府、社会、社区等多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总体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深深体现在国家发展理念、社会治理秩序、个人道德规范等各个领域,其本质上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客观上要求党办实事好事以暖人心聚民意,积极从制度层面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服务人民的具体岗位职责和服务平台,启动多渠道扶贫帮困机制,解决好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难题,如居住、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担当好人民“公仆”角色,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不断为民排忧解难,就会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意识。
文化沉淀于特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也潜在影响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是中国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内生动力与精神支撑。习近平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承的优秀道德精神是民族凝神聚气的根本所在,是蕴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学说,凝聚着人类发展睿智的思想精华,具有历久弥新的划时代意义,已跨越时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社会转型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崇正义、守诚信、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等积极思想的时代价值,借鉴古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逻辑辩证的智慧结晶,与时俱进凝练和丰富“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分步骤有计划组织公民参观访问历史名胜古迹等各种非正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隐性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历史文化的更新传承之中。积极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层次动员公众关注参与传统文化艺术与文明礼仪活动,激发百姓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强烈愿望,有助于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的现实生活。同时有选择性借鉴西方国家运用隐性历史资源培育公民民族精神的有益经验,力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与方法灵活多样,不断创新性提升国民“价值观自信”及创造性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本国隐性教育资源的育人效果,其教育途径的间接渗透性特点,凸显教育接受的自主选择性。美国华盛顿拥有十几家大大小小博物馆,涉及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参观场所累计多达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展示了美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无声宣扬着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美国政府对公民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重要基地。而旧金山的主要街道多数以华盛顿等重要历史名人命名,以致于纵横贯通的街道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历史名人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高度切合度,这是历史沉淀与现实总结、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的有机统一,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坚定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信的辩证统一。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自信、失落、复兴的曲折过程,但其主流脉络始终充盈着爱国敬业精神的正能量,富含修身处世的生存法则,孕育向上向善的执着情怀,传承道德教化的信仰理念,饱含协调社会关系的潜在功能优势,诸如社会理想中“厚德载物”,国家治理中“天下为公”,道德文明中“自强不息”,哲学思想中“与时俱进”,生态文明中“道法自然”等观念,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了对人类和谐共生规律性的理性认识,也交相呼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摧毁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那么这个国家实质上也就不复存在了。至今人们仍不会忘记,“文化大革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反复破坏,导致模糊淡化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沉淀的伦理道德思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推进今天中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羁绊障碍。相反,有理性借鉴古圣先贤的生存智慧,创新性用以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有益于促进个人教化、国家治理及社会和谐。为此,积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现代生命力,弘扬民族道德传统与时代创新精神相结合,才能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8]。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闫杰花,陈立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式实践教学探究[J].高教论坛,2015,(1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
[5]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6]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7]余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8]郭朝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
[责任编辑:胡彩芬]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财富伦理观教育价值考量与路径诉求”(15YJA71003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舆论宣传‘以民为本’价值取向与多维联动引导舆情机制研究”(SK2014A307);蚌埠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教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性化’舆论宣传教育价值取向研究”(bbxyszjsxm20130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4- 0037 -04
[作者简介]丁利强,蚌埠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安徽蚌埠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