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群 侯祥鹏
供给侧改革中企业降成本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
吴群侯祥鹏
内容提要:企业高成本已成为供给侧硬伤。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需要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协同推进。一是构建发展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降低企业发展创新成本。构建地区性企业线上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加速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发展,实现新突破。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资本思维视角,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三板作用,突破融资瓶颈;创新“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有效破解融资难题。三是创新用工模式,多视角探索降低用工成本的途径。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实现人力资本视角下企业用工的可持续性;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机器代工”进程;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企业储备人力资源。
供给侧改革降成本发展环境优化金融支持用工模式
供给侧改革是一条寻求经济增长动力的新思路,是中国经济新的风向标。供给侧结构改革强调从供给与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企业降成本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举措并举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推动整个社会运行和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下降,提高企业竞争力。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排部署。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行了规划部署。综合来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主要包括: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二是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缴费比例。三是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四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五是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完善国际国内能源价格联动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六是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规范公路、港口等收费行为。七是降低企业管理和原材料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
改革开放以来,低成本竞争优势一直是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武器,当前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利润下降、成本偏高、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企业高成本已成为供给侧硬伤,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微观经济主体层面的具体落实与推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从宏观层面出发,更多地是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和隐性成本,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为包括广大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企业创造平等的经营环境,加快金融、能源、交通等改革,为实体经济企业创造降低成本的空间。这些改革,一方面需要政府推进,另一方面也是对政府自身的改革。因此,切实完善和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既为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也有利于政府规范行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应对全球经济曲折复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必要举措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将在相当长时期存在。2016年1月19日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4%和3.6%,全球经济活动的回升将更为缓慢。随着TPP协定的达成及其正式生效,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将会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2015年全国GDP增长6.9%,创下了25年来的新低。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在 2016年将放缓到 6.3%,2017年将降至6.0%。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而扭转经济下行势头的关键靠企业。在目前企业面对更大的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生产经营遭遇更多困难的局面下,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生命力,从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扭转经济下行势头。
3.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目前我国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还比较弱,全球代工的角色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创新能力弱,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为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同时也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利于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扩张企业生存空间,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使其在生存之余有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江苏正在践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两个率先”新征程,“强富美高”是对建设新江苏的新要求、新任务。江苏实体经济企业数量众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利于江苏企业轻装上阵,抢占市场,开拓创新,保证江苏经济稳定运行、产业提质增效,为扭转全国经济下行势头以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出江苏贡献。
近年来,江苏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但成本高企现象依然存在。一是亏损面居高不下。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8.39%,此后快速上升并持续保持在13%左右。二是成本增速快于企业收入增速。2010-201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增长11.85%,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0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利润总额增速0.69个百分点。三是税费负担较重。2010-201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17.78%、14.61%,在几个经济指标中是增长最快的。课题组于2016年3月走访调研了无锡、江阴等地多家企业。这些企业所处行业不同,规模大小不等,盈利水平各异,负担程度有别,但都集中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降成本问题。
1.用工成本持续上涨
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呈刚性上涨,近年基本保持8%~10%的增长率。从全省范围来看,2010-2014年,江苏职工平均工资上涨6%~14%,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上涨4%~11%。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员工基本工资的普涨。受物价上涨、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影响,企业为了留人用人,需要保证员工工资每年有一个基本幅度的上涨。二是隐性用工成本加大。当前专业技工、熟练工和高级人才引进难、稳定难,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并且员工流动性加大,企业在招工、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加大。劳动力的不足和员工的流失会影响生产,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三是员工社保福利费用不断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也普遍表现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决心和行动,规范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随着养老保险基数每年调整增加,以及社保缴费比例相对其他地区偏高,社保福利费用确实使企业用工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2.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大部分企业反映存在资金缺口,但银行贷款存在门槛高、成本高的问题,综合贷款成本基本在10%左右。主要影响因素:一是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特别是大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规模小,无担保、无资产抵押、银行流水不达标,经营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低,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授信时,基于评估成本、业绩考核等自身利益的考量,会抬高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二是中小企业即使获得了银行贷款,成本也相对较高。同等贷款规模,商业银行对大中小企业普遍执行基准利率,而对中小微企业则通常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中小微企业享受到的国家降准降息政策的利好有限。在具体操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隐性规则,如资产抵押评估、过度担保、承兑汇票贴现、捆绑销售、存贷挂钩、错位放贷等,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三是中小企业贷款展期困难。由于银行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无法协调一致,企业在回笼生产资金前往往需要接续贷款,而银行规定在后一期贷款审批前必须还清前一期贷款,这就产生了短期的融资需求,在无法从正规渠道满足的情况下,许多中小微企业只好借入高利贷,年化利率普遍在30%以上。
3.税费负担较重
这在全省范围的统计数据上得到体现。2010-201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速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企业对税费负担的关注焦点:一是税率较高。增值税综合税率达到1.5%,所得税综合税率达到1%。二是各类基金收费项目较多。除了依法纳税外,企业还需要缴纳各类基金收费项目,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防洪基金、人防建设费、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统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费、退休职工独生子女奖励费等。三是重复征税。如在房产税方面,有的企业购置用于免费提供给职工住的商业房,除了上交少量的印花税外,还要交1%的房产税。
4.能源资源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接入费用较高。企业搬迁时,水、电、气接入费用高。此外还要缴纳其他收费项目。如在无锡,新建厂房要向市排水公司缴纳25元/平方米的公共污水设施工程款,否则不给接管。二是能源资源价格畸高。根据某设备制造企业对其国内外子公司用能价格的比较,国内工厂的用电价格要比其在德国、土耳其、捷克、墨西哥等工厂的用电价格高30%,燃气价格高20%。三是收费方式“一刀切”。工业园区提供土地帮助企业建设员工宿舍本是好事,但员工宿舍的用水、用电却是执行的工业用水、用电的标准。有的企业为了不把费用转嫁到员工身上,每年要补贴近200万元的水电费用。
5.企业承担的行政审批许可方面的负担仍较重
各种审批许可事项,除少部分不收费,其余均以行政事业性收费或中介经营服务性收费的形式向企业收取费用。新建企业或新上项目在立项实施前要经过十多个评估环节,包括:环评(环境影响评价)、水评(水影响评价)、能评(能源评估)、安评(安全评价)、震评(地震安全性评价)、交评(交通影响评价)、卫评(职业卫生评价)、消评(消防安全评估)、灾评(地质灾害评估)、文评(文物影响评估)、雷评(雷击风险评估)、气评(气象评估)等。这些评估基本都由中介机构完成。一项评估的费用,低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企业为此不仅需要付出金钱上的成本,还需要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待各类评估人员及处理相关事宜,实际形成了企业另一种形态的负担。更重要的,有些评估往往非常耗时耗力,而市场机会却是稍纵即逝,企业为了这些评估可能会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
企业是供给的侧改革主体,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需要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协同推进。政府顺应新常态发展趋势发挥更加创造性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争取更大的盈利空间;降成本的主体是企业,重点是中小企业。企业需要看准方向,而不是当前利益,拥有大眼界、大智慧和大气魄,在创新活力上下功夫,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构建发展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降低企业发展创新成本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新常态下江苏企业面临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投融资环境和创新环境的多重挑战。优化发展环境,要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实现新突破。
(1)构建地区性企业线上公共网络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调查数据显示,已建立的地区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平台服务资源参差不齐,而且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使用效果差难以达到预期服务效果。打造地区性企业线上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有利于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实际是企业服务机构的互联网集群管理系统,一方面免费让服务机构入驻平台,另一方面引导服务机构采取免费、成本价或微利等方式为企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提供实实在在的有效服务。基于优质服务资源的接入,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服务创新。进一步形成“互联网+”优质服务资源,提供基于大数据的高度集成和灵活的云服务,实现优质服务的聚合效应。
(2)加速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发展,实现增盈降本新突破。企业互联网化是企业进化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互联网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以及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随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日益融合和渗透,企业互联网化战略和思维已渐成主流。企业互联网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盈利降低成本:通过大数据应用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提升服务价值;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组织方式创新和资源配置生态化降低成本;通过去中介化和O2O等方式提高消费便利度;通过精准营销、口碑营销等方式强化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B2B能覆盖更多的人群、更多的商业机会,推动整个生产供应链的全面改造,实现供给侧的全面升级。但互联网化发展的不确定性,互联网生态圈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难题,使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当前江苏企业互联网化发展尚处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起步阶段与观望阶段。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缺乏高效对接和应用互联网的接口,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协同推进。重点扶持工业领域的互联网工具类项目的开发,构建工业互联网创业高地;推动企业互联网化发展服务商崛起,帮助传统企业获取更有效的竞争力;探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发展落地实施方法,实现质的突破。江苏传统企业应主动进行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自我颠覆与变革,发现产业价值洼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标杆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以渐进式、单点突破,以互联、精细、智能实践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发展。
2.强化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独有的融资特征,即融资能力的“弱质性”及融资需求的“异质性”,使融资难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另一方面,金融支持不力也是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要有新思路、新对策。
(1)以资本思维视角,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用资本思维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金融资本和中小企业对接,从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债券市场、社会资本等五个方面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发展。在积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小企业转贷基金发展。由财政、银行出资设立的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能有效解决转贷资金困难,降低企业转贷成本,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转贷筹资的难题。合作银行建立转贷应急资金业务快速响应机制,推动转贷应急资金运用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依靠互联网金融解决融资难。“互联网+”金融平台普遍门槛较低,即便是可抵押物不足、资信状况不佳的中小企业也可以从这一平台获取资本支持。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特色体现在额度、速度和成本三个方面。如网络借贷、众筹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合理风控的前提下,利用网络平台的额度与速度的优势,不但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更能做到资金周转的整体优化,降低融资的门槛和成本,更好满足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
(2)充分发挥新三板作用,突破融资瓶颈。新三板是一个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新三板的低门槛、不设财务指标的备案制度是中小企业在 “互联网+”时代,借用资本市场杠杆作用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新三板准入门槛只有规范要求,没有业绩指标要求,特别适合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新三板逐步升级,首先是协议转让挂板,其次是相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提升为做市转让,未来发展与主板市场相似的竞价交易,通过良性的优胜劣汰得到渐进式提升和发展。目前新三板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流动性较差。新三板合格自然人投资者门槛按相关规定为500万元,高门槛限制相当多自然人投资者入市,市场交易量持续萎缩,活跃度不如人意问题日益严重。二是融资效率开始下降。新三板市场融资需要经过监管审查程序,企业在定增之前,需要对持有企业股票的所有投资者进行核查,耗时较长,企业定增效率大大降低,定增市场开始降温。三是有些新三板公司在创业阶段就脱离主业,把大量资金投向二级市场、新三板、私募股权、高利贷等高风险市场。这种热衷于玩弄资本游戏的结果是严重伤害了企业自身以及整个市场。放宽投资者准入门槛,提高市场融资效率,完善制度建设成为新三板亟需解决的问题。
(3)创新“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有效破解融资难题。“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依托电商平台和各种搜索引擎,广泛介入各种金融业务,诸如第三方支付、金融电子商务、在线理财产品和融资业务垂直比对等。与传统金融服务项目相比,其创新优势更为明显:金融机构可以依托技术手段的革新,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撑下对客户进行个性化金融服务;在“普惠、共赢”的互联网精神影响下,金融机构会加速服务理念的转变,不断推出操作便利、成本低廉的金融创新产品。目前各地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正以几何级递增的速度迅猛发展,但仍处于以“山寨”为主的行业恶性竞争阶段,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极少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品牌。创新是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基于产品研发中心或者研发小组,实施品牌化决策,在做好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型线上投资理财产品,开拓更多的细分市场,吸引更多的新顾客前来合作,防止被竞争对手抄袭侵权,确保拥有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3.创新用工模式,多视角探索降低用工成本的途径
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巨大压力,特别是隐性成本上升压力将成为传统企业用工面临的最大难题。人才供需脱节造成结构性招工难,提高了招工和培养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突出表现为“用工荒”、“技工荒”和“高知高管荒”,形成人才危机。伴随着不断扩大的劳动力缺口,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福利保障等一系列矛盾日益显现,企业使用廉价劳动力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时代已结束,倒逼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多视角探索降低用工成本的有效途径。
(1)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实现人力资本视角下企业用工的可持续性。平衡降低用工成本与提高劳动关系稳定性的矛盾,实现传统企业用工的可持续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用工成本持续上升是未来趋势,而且未来隐性用工成本的增长将远远快于显性成本的上升。未来5年组成显性成本的薪资、社保及福利等成本根据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数据趋势会继续逐步上升,推高企业整体用工成本。政府通过调整就业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让农民工逐渐市民化,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传统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必须要引入新的思维和方法,从精益生产导入、外包用工新模式的应用和人力成本精算等方面强化企业用工成本管控;消化隐性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2)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机器代工”进程。企业智能化生产降低对人的需要是大方向。从机器人投资成本与投资回收期相关性计算,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已经从2008年的11.8年缩短至2015年的1.7年,预计2016年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将缩短至1.3年。而1年多一点时间就能收回机器人投资成本的预期,可以使得中小制造业有能力实现工业自动化,解决用工荒,为生产效率的迅速提升创造条件。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实施细则,针对机器人企业的增值税和直接补贴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自动化机械的下游购买者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加速企业“机器代工”进程,以机器红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过程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快建设智慧工厂;强化市场需求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产业,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加快实现经济转型。
(3)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企业储备人力资源。德国长期以来视职业教育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的成功很大程度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及给予技工的高水平薪酬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有关。做大做强职业技能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技术人才和劳动力是现实选择。地方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实施细则,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完善为企业服务的技能培训奖励补贴政策,奖励培训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激励青年立足岗位作贡献,走出一条既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又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新路子,推动一批“蓝领精英”脱颖而出;通过重点行业领军人物选拔,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发挥领军人物在技术革新和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带头作用;实施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项目,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高技能人才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和名师建设。人才培训工程的实施要面向现代化,立足新观念,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主导创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实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分级培训、分行业培训等,提升行业人才素质;通过基地建设、校际间的信息互通,根据企业的需求,实现人才储备的有效流转。
1.吴群:《“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致思》,《理论探索》(双)2016年第1期。
2.吴群:《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优化的思路与对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3.吴群:《“用工荒”与中小企业用工持续性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徐元明]
F120
A
1009-2382(2016)06-0015-05
吴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侯祥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南京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