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应对机制研究

2016-02-27 15:42:50张慧勇
科教导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互联网心理健康

张慧勇

摘 要 “互联网+”行动计划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将结合“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 互联网+ 心理健康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1.074

Abstract "Internet +" Action Plan bring to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ternet +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innova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played a catalytic role. This will combin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posing the use of “Internet +” thinking to carry out effective coping mechanism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mental health; coping mechanisms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所谓“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结合“互联网+”思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提高他们在面对互联网中的片面信息、复杂舆论等作出应对和适应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思维成为“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并将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1 “互联网+”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和新奇的刺激,这些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在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也出了一些新的变化。

1.1 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产生的积极变化

(1)互联网信息的传递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完善自我。互网络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内心体验,而且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完善自我。网络的匿名性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暴露的空间。网络世界的自我暴露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确立。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自我暴露和自我宣泄,能够释放现实生活中过度压抑的欲望和压力,这无疑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互联网的时尚和娱乐性有利于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的展现。作为追逐时尚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没有微信、微博、QQ等交流工具,互联网时代的视听等媒体文化在强化着大学生的感官功能。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能够体验心理的快乐与满足,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和他人的认可。大学生在网络中充分感受到了自由,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的表达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这种表现往往更加彻底地表露了他们的真实状态,展现出他们更加丰满的心理状态。

(3)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各种社会和心理需求。大学生很容易在互联网里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各种需要。所以,他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不必担心任何后果。此外,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充分满足了他们的社会交往的需要。研究发现,经常上网的学生比不上网的学生更能体会到较多的社会支持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能够将网络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在网络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而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机会。

1.2 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产生的消极变化

(1)对互联网的依赖心理极度加强。大学生长期被网络信息、QQ、微信、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包围缠绕着,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一时找不到Wifi,就会使他们焦虑烦躁,不知所措。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这使他们日常生活人际交流变少,心理开放程度逐渐降低,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内心体验渐渐缺乏,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2)情感越来越缺乏稳定性。互联网中不稳定的情感会使学生在现实中情感迷茫。长时间上网使一些大学生有时情绪高涨,有时又陷入情绪低落与抑郁。网上的沟通交流使得现实人际交往减少,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大学生情感的匮乏和冷漠。过多的网上交流,减少了大学生与现实社会中的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也造成了他们人际情感的淡漠。

(3)网络逐渐使大学生产生失落和厌倦心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虚拟的心理快乐,但这些快乐也可能是“海市蜃楼”。网络上信息量大,还有许多虚假信息,随时会有欺诈和陷阱。大学生在网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搜寻的资料信息,最后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非常有限,并且真假难辨。他们会因此而觉得浪费了时间,产生失落和厌倦心理。

(4)网络使大学生价值体系扭曲化。互联网中的信息量较大,充斥着多元的价值观,甚至错误的价值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影响,偏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出现抛弃传统追逐功利,核心道德理念动摇的现象,有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受不良网络的影响还可能走向犯罪道路。互联网消费也使大学生的消费观明显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经过网路传媒的大肆渲染,干扰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助长了他们的虚荣心理,浪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严重影响了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2 “互联网+”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2.1 培养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环境下让大学生有了更多可能接触到各行业的各个领域,这些大容量的信息资源不断的冲击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在交往方式上,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在使用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等互联网+通信的即时通信方式。然而这种方便的交流方式也使得涉世不深、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结果给自己带来许多困惑。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就应该指导他们有选择地获取正规的AAP ,学会鉴别网络中不同的交往对象,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APP,适度投入使用时间获得有效信息,防止过度投入虚拟交往带来的负面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教会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质量,增强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此外,教育工作者必须干预过度使用APP的学生,帮助他们在即时通信洪流面前,适时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恰当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高质量的交流和有效的信息。

2.2 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

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需要搭建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在校学生需要在自己的手机获取相应的APP。这个APP上要建立以学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为统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学院辅导员为载体,以大学生心理委员为朋辈辅助的平台,由此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和多维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交叉立体网络。学生如果需要获得心理帮助可以随时用这个APP挑选想要找的老师和同学获得心理辅导或其他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上,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强调知识和认知的接受与改变,而且更加强调在互联网中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2.3 推动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如今,互联网+教育正颠覆性变革着中国的教育发展,网络课程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新的手段和工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尝试使用“互联网+教育”的形式,在校学生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心理健康类课程,也可通过校园APP在线学习,课后在QQ群或微信群里讨论问题以及上网搜寻资料并完成网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还可以通过APP进行咨询,避免面对面的尴尬。通过互联网的互动学习,既有利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与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理解、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2.4 开拓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和渠道

第一,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有效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第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人格优化、人际沟通、情绪困惑、恋爱、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等方面的给予全方位咨询与指导。在网站上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链接,拓展网络心育的领域。

第三,有效利用校园APP和微信平台。充分运用这些平台提出日常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的话题展开讨论,以健康的心态、主流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观念,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

运用“互联网+”行动计划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为载体进行实践拓展,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以及自我成長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同时,通过丰富的网络心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好互联网+心理健康模式去建设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将课堂、活动、在线咨询、培训等内容通过网页、APP搬上互联网,打造开放式在线教育。

在“互联网+”的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将优质的网络资源内化,培养健康的自我认知,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利用好当下的工具改变教育思路,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贺善侃.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纪元[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3] 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4] 杨虎民,魏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江苏高校.2012(6):133.

[5]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6] 罗栋,唐佳海.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互联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4:10:08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3:06:26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