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还是“乐业”:农民城镇化困境的探析

2016-02-26 21:26
西北人口 2016年4期
关键词:乐业

林 寒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2)



“安居”还是“乐业”:农民城镇化困境的探析

林寒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2)

摘要:文章基于社会学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安居和乐业为视角,利用一些典型案例阐释了农民城镇化困境。研究发现,在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小城镇给予农民的是安居:便宜的房子、低成本的生活、熟悉的环境、剪不断的乡情;而大城市给予农民的是乐业: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不低。农民城镇化困境分为传统类型、新类型、特殊类型三大类,在困境中,农民的“安居”与“乐业”不能兼得,经过进城买房的利弊权衡和外出打工的策略选择,在没有最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选择次优:青壮年进城打工“乐业”,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安居”。农民的城镇化困境不容忽视。

关键词:安居;乐业;农民城镇化困境;二难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设有镇的建制,有的镇的人口规模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仅向城市集聚,而且向镇转移,西方国家镇的人口规模比较小,有的甚至没有镇的建制,所以有些中国学者将西方的Urbanization称为城市化,而将中国的Urbanization称为城镇化[1-2],本研究用“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第一层涵义是第二、三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2];城镇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建设新农村、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使新农村和小城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大城市扩散、新农村和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大城市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城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城镇化和地域的城镇化。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城镇化,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而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3]。在“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城镇化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镇化的措施。如:征地,征了郊区农民的地,农民失去承包地,但得到了城镇化的资本,被征地农民迅速变成城里人;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一代代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一代代年老的农民工回乡,循环往复;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定居,农民进城买房是去库存的良方,农民进城买房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资本下乡、土地流转在农村比较普遍,常见的形式是农民以一定的价格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流转土地不同于征地而失去土地,农民与商人签订了土地合同,农民在一定年限内没有土地的使用权,但一定年限后他们又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新农村建设,基于政策的要求和新时代的理念,建设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最终实现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的目标。

已有的以“城镇化”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非常多。研究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如城镇化的内涵[4],城镇化的重要性[1][3],城镇化的速度和前景[2][5],城镇化的水平[6],城镇化的模式[7],城镇化与耕地的关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8][9]等。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人口学侧重于研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城市人口膨胀的过程;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1]。研究视角包括“新”视角[9]、国际视角[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11]、企业视角[12]、财政分权视角[13]等。

大城市向周边扩展、一味征地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成为过去,今后的城镇化发展应当强调人的城镇化,而迫切需要城镇化的人群是农民(包括农民工),所以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城镇化(满足了城镇化的两层涵义)。目前研究“农民工的市民化[14-16]”和“郊区农民的市民化[17]”的成果很多,但研究“农民工城镇化[18]”的成果不多,而“农民的城镇化[19]”的研究则是更少。农民的概念涵盖了普通农村的农民、郊区的农民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而城镇化的概念涵盖了城市化(市民化)和小城镇化,农民城镇化则是涵义最全的概念。当前农民城镇化出现了新困境: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但农民无法留在打工的城市;鼓励农民进小城镇买房,但农民无法在小城镇找到工作;鼓励和支持建设新农村,但农村没地也没人。目前还没有学者从安居与乐业的视角研究农民城镇化的问题,而农民不能安居乐业,农民的城镇化又有什么意义?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同时还积极观察被调查者的行为和态度,最后得到了本研究所需的第一手材料。本研究基于社会学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安居和乐业为视角,围绕两难困境理论、最优与次优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利用武陵山片区(Z村及所在的镇、县、市都属于武陵山片区)的一些典型案例阐释农民城镇化困境。

二、农民城镇化的困境

(一)农民进城打工、土地流转与建设新农村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城镇化需要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民工不容易留在城市,农村不能被放弃。种地的收入太少,征地、做生意等对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收入没有影响,农村没有产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青壮年农民离乡后,农村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种地,农民将土地低价流转出去。早些年农村处处可见抛荒的土地,而这些年农村的土地都种满了绿油油的农作物,但由开发和利用土地所带来的收益基本归农业商人所有。为了避免骨肉分离,有些农民愿意留在本村的地里打工,但为了节省成本,农村的土地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不需要很多农民干活,而且农业产品的生产不同于工业产品的生产,把农作物种到地里后就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了,收获时再请一些临时工即可,农业开发商不需要大量的长期工人。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农村剩下“6199”部队。为了弥补农村精英的流失,发展农村,国家拿出资金,设置了“大学生村官”的职位,且这些年一直鼓励大学生下乡,治理和发展农村,但大学生村官在一些地方只是摆设。第一是因为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农村,且他们缺乏治理农村的经验。第二是因为有些村干部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也不能容忍“外人”来“削弱”他们的“权利”,他们没给“毛头小孩”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是因为农村穷,发展有限,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没有归属感,他们只想把这个“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村官”当成跳板,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但是一门心思就想离开农村。农民外出打工、大学生村官是摆设、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没有人、没有地。而在钱的问题上,农民外出打工赚的钱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都是被动地等着国家拨款,国家拨款到了村里后,修几条路,修个广场,修几个活动中心,农民开几家农家乐,通常是国家拨款多的农村建成了新农村示范点,而国家拨款少或者没有拨款的新农村建设则是没有什么成效。

(二)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小城镇工作机会少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

中国没有经过西方国家“海外掠夺”“圈地运动”的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积累,中国城市扩张要了郊区农民的地,而给郊区农民的城镇化提供了大量拆迁款,让这小部分人迅速地市民化,成为城市的有产阶级(有房产、有存款);开发商通过高价买地建房,再高价卖给购房者;边远地区农村的农民则是被城市“吸引”,“主动”进城,主动迈向城镇化的。大城市的工作好找,工资不低,所以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房子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农民城镇化的基本标准,农民进城打工,工资再高,若是城里没有房子,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工,他们还是得过着城—乡之间的两栖生活,他们还没有实现城镇化。但是大城市的房价太高,农民无法在大城市买房安居。中国一方面需要城镇化,鼓励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卖地的方式、高房价的方式获得城镇化的原始资本积累,而城镇化的成本最终转移给普通的买房者,农民难以承担高额的房价;加上疯狂的炒房热,就业机会好的大城市的房价就是天价,普通劳动者看房子犹如遥望星空。城市的高房价虽然阻碍了农民的城镇化,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也阻止了农民无限制地涌入大城市,防止了城市过度膨胀而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是政府想看到的。小城镇的生活成本和房价比农村高,而工作机会比农村多;小城镇的生活成本和房价比大城市低很多,一些农民可以在小城镇买房安居,但是小城镇没有足够多的、好的就业机会让农民乐业,农民在小城镇买房后继续外出打工,房子留给老人、孩子居住,但是小城镇的生活成本比农村高,老人孩子通常会选择回农村,最后小城镇的商品房被闲置。当前绝大多数农民无法避免地陷入两栖代际循环怪圈:平时外出打工,过年过节则回到农村与亲人团聚;青壮年时期在外打工,年老时回到农村,自己的孩子继续出去打工。

(三)农民城镇化困境的类型

农民城镇化指农民进城打工,然后在城市乐业和安居,或者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就地或就近就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安居乐业。农民城镇化困境的第一层涵义是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或者经商,而将自己的户口、身份、亲人、土地留在农村,他们很难在城市安居、融入城市而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他们平时是奔波于农村和城市间的两栖人,他们最终只能回到农村;第二层涵义是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无法让农民乐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情况是“安居”与“乐业”不能兼得:既没有留在大城市变成城里人,也没有到小城镇安居乐业,更没有回到农村在农村创业、在农村打工,他们年轻时奔波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年老没法在城里找到工作后便回到农村。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都会进城打工,而僻远山区、当地没有产业的农村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青壮年农民进城后,农村地区出现大片的“空心村”,村里就剩下“6199”部队,春节期间青壮年返乡过年,寂静的山村才会热闹起来。当前农民城镇化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传统型: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老人孩子留守农村,过年时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到农村与亲人相聚。青壮年农民进城了,但是户口、身份、亲人、土地都留在农村,这是绝大多数农民的写照。

二是新类型:大城市的房子买不起,农民在小城镇买了房子,但是乡下还有房子和地。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户口、身份、亲人、土地留在小城镇和农村。老人和孩子平时住在小城镇的房子里。过年时,青壮年、老人和孩子会住在小城镇的房子里,或者回到农村的房子里。这是过渡期的城镇化困境,“农民”具有双重身份和模糊的身份,这是少部分农民的写照。

三是特殊型: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的同时将孩子带到城里读书,有的甚至将老人也带进城里照顾孩子,户口、身份、土地留在农村,他们在城里租房,但是没法在城里买房,他们一家老小在过年时会回到农村,因为农村才有家。这是一部分农民的写照。

三、农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在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小城镇给予农民的是安居:农村和小城镇有便宜的房子、低成本的生活、熟悉的环境、剪不断的乡情;而大城市给予农民的是乐业:工作好找、工资待遇不低。赫伯特·A·西蒙认为人们的价值取向、选择和目标往往是多元化的、处于变动中的甚至彼此相互矛盾的、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因为人们的能力、经验、知识和信息有限,人们不企望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最优状态,他们只能寻求最迫切的和最容易得到的状态,即次优状态[20]。彼得·布劳在两难困境理论中提出,当人们遇到由不相容的要求带来的两难困境时首先需要的是折衷,把自己的策略从注意一个角度转到照顾另一个角度上[21]。农民不能同时享有“安居”与“乐业”,选择“安居”还是选择“乐业”要依情况而定,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乐业”,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安居”。

(一)进城买房的利弊权衡:安居

工作机会多的一线城市的房价无上限地往上涨,所以打工所在地的大城市的房子是普通农民工望尘莫及的。但是小城镇的房子也不好买,县城的房子紧跟着市里的房子涨价,镇上的房子也不便宜。虽然城里买房子可以用于娶妻,可以方便小孩上学,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是他们炫耀的资本,会让他们觉得很有面子,但基于理性选择,绝大多数农民不会在城里购买商品房。因为大城市的房子买不起,小城镇的房子买得起也没时间住,或住不起;农民工的工作具有不稳定性、收益也有不稳定性,这不利于还房贷;商品房的物管费等额外开支太多,且在城市他们无法种地,没工作时吃饭都没保障;在农村修房子比在城里买房子便宜,住的舒服,能够节省各种开销。

如,Z村的LYH,其女儿想给他们家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离老家3公里的BZ镇的100平米的房子需要17万,还得办房产证、装修、买家具。若是在离老家20公里的HU县的县城LCZ(离市区HCQ100公里)买房子,一套同样大的毛坯房得花30多万,女儿的工资不理想,积蓄不多,不同意在那里买。女儿看中了离老家80多公里的ZF县县城(ZF县和HU县同属一个市,ZF县的县城是有名的鬼城)的一套二手毛坯房,120平方,20万可以买的到,而且离市区近,但是LYH嫌那里不方便。她说,“房子买在别的县,周围没有一个熟悉的人,大老远的回一趟老家多不方便啊。喝水得买,每个月还要交什么卫生费、管理费(物管费)。要是买在镇上,家里来客人了我还可以骑摩托车回村里的房子住,平时要喝水可以到村里的井里打水绑在摩托车后面带到镇上。我随时可以到村里干活,种水稻,种菜,在老家门口摘桔子吃,我可舍不得我的田和山啊(她家的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了一部分)。但是我女儿不乐意了,她说,如果在镇上买房子就没有实际意义了,镇上离老家近,而且也要花那么多钱,花个将近20万她可以帮我们在农村盖个2层楼的小楼房了。”LYH家没有下定决心在城里买房,一是因为城里房价高,女儿的经济条件有限;二是农村建房子实惠,花同样的价钱可以在农村建栋大房子;三是远离老家的县城“周围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生活环境不熟悉;四是在城里买房开始生活后,接踵而来的有城里的各种开销。“不能守着城里的房子吃”,如果在小城镇有房子而住在小城镇,但是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还不如居住在农村实在。

当然有少数农民确实“有钱”而在小城镇买了房子。在小城镇买房,然后在小城镇工作和生活,那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离土离乡的市民化。如果在小城镇买房了,但是在小城镇找不到工作,那么虽然实现了离土和离乡,但是没有实现城镇化,因为他们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在打工的地方没有房子,他们还得往返于“家”与工作地点之间(新型的城镇化困境)。如,Z村的CXH,女,今年36岁,丈夫是上门女婿,两口子在外面打工存了一笔钱,他们在BZ镇付全款买了房子,农村老家的房子也修的很气派。孩子没有去镇上上学之前,镇上的房子空着,现在孩子都去镇上上学了,父母和孩子平时住在镇上的房子里。CXH和丈夫平时在离家乡很远的沿海大城市打工,过年时回老家,为方便走亲戚,过年时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在农村老家住。过完年后,CXH和丈夫继续外出打工,她的一双儿女因他们的离开而哭得昏天黑地。

(二)外出打工的策略选择:乐业

新农村建设尚未成功,城市发展不平衡,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多,农村和小城镇都不利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的长远发展。Z村的农民都说,出去打工随便做点什么都比呆在老家强。青壮年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必定外出打工,有些老年农民为了养老和扶持成年的孩子,在能够干活的情况下也会外出打工,而不是留守农村种地、养家禽。

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够在农村创业,有些农民不想继续去沿海大城市打工,便尝试在小城镇安居乐业,但是没有成功。如,Z村的HH之前和同村的男朋友一直在沿海打工(10多年),她男朋友好赌,他们基本没有什么存款。2012年,她和男朋友辞工回到老家,马上结婚,生小孩。期间她丈夫在村里没事干,也不想种地便成天在村里打牌。后来,她丈夫通过亲戚的帮忙去了县城LCZ帮别人开出租车(车是老板的,他跑车,每个月给老板交一定的钱,剩下的是他的)。她先专职带孩子,以后准备到餐馆、宾馆、商店打工,或者给人家当保姆(她在县城找不到其他工作,但同类型的工作也没有沿海的工资高)。她和丈夫主要住在县城的姐姐家,有时也会回农村老家。2015年秋天,她不得不跟亲戚借外出打工的路费。其实,她和丈夫打算在生了孩子后就不出去打工的,丈夫先在县城开的士,她等孩子稍大点后也找事做,他们先住亲戚家或者老家,在县城赚钱后在县城买房,在县城生活;她和丈夫一起把孩子带大;但是县城里人少,开出租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意,他们还给老板倒贴了2万多块钱。最后,她把孩子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她和丈夫又去沿海打工了(传统型的城镇化困境)。

有些农民“不应该”外出打工,但他们无法在村里、县里、市里甚至省会城市找到合适的、待遇能跟一线城市相比的工作,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得不割舍亲情而外出。Z村的LB在深圳富士康打工,他的月工资有时候涨到了1万多。他曾经跟笔者说,“外面不太好混,都想回家了。”回家乡只能找个待遇一般的工作,但是可以安定下来。LB虽然赚了一些钱,但他没有能力在深圳买房;他虽然有能力在老家的镇上、县里、甚至市里买房,但是他不愿意买,他宁愿买30多万的车以及在城里吃好点、穿好点。他理性地认为买车可以在上班的地方开,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自己在外面工作,没必要在镇上、县城、市里买房子;自己回来的少,且农村有舒适便宜的房子住。LB的女儿之前一直由父母带在农村老家,他父亲去年被查出得了鼻癌,LB回了一趟老家把女儿和母亲带去了深圳。现在他给父亲寄医药费和生活费,父亲独自在老家生活和治病。在亲情与生存的两难选择中,LB选择了后者,他坚持在外打工,而且不再提回老家的事情,他只想多赚钱,他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兼职。村里人都说他父亲被“抛弃”了,LB的母亲没有良心,LB和媳妇没有孝心。LB的解释是:自己必须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老婆的待遇和自己差不多,辞工不划算;父亲生病了,没法照顾孙女,而母亲也没法专心在老家照顾孙女了(说不过去);母亲去深圳是照顾孙女的,父亲过去则增加了生活开支,且在深圳看病不能报销;不如把女儿接过去,有父母在身边,还能有个好的教育。他们一家人(父亲除外)住在深圳的出租屋里,女儿在深圳读幼儿园,一学期(半年)的学费是4700块,一年下来光学费就得花一万多(特殊类型的城镇化困境)。

(三)安居与乐业不能兼得

农民安居与乐业不可兼得,经过进城买房的利弊权衡与外出打工的策略选择,基于理性选择,在没有最优只有次优的情况下,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青壮年年老后才能回到农村,他们已长大的孩子继续外出打工,内卷化效应使得这种循环世代持续。这样农民可以获得最多的生存资源,而付出最少的生存成本,但是他们被迫骨肉分离。

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安居”。老人本该享受子女的照顾安度晚年,但是他们却从子女手中接过了照顾孙子辈的担子,他们扮演着孙子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角色的同时,还扮演着孙子辈的父母的角色,必要的时候他们还得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他们承受的太多,但是常常被忽视。如因为条件的限制,LB接走了女儿,“丢下”生病的父亲(老人相比于孩子更加容易被忽视)。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他们缺少了父母的照顾、教育和陪伴,他们失去了太多,他们的成长存在一定的问题。如CXH的儿子7岁,因为爷爷奶奶过于娇惯,他变得相当任性,他几乎不吃饭只吃零食,现在的个头只有正常4岁小男孩的个头。

青壮年进城打工“乐业”。青壮年的任务不仅包括了赚钱养家糊口,还包括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使他们大量外出打工赚钱,因为外出打工赚钱、外面条件的限制,他们难以承担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如LB的父亲生病后,LB和妻子没有回家照顾而是继续在外打工赚钱,因为他们不继续在外打工他的父亲就没有钱治病。HH的父母是农民工,她曾经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她完全没有心思读书,她未满16岁就迫不及待地借了别人的身份证外出打工,但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上自己的老路。在经历了在小城镇安居与乐业的尝试后,她放弃了和丈夫一起把孩子养大的想法,老家的小城镇没有工业,消费人群小,工作机会少,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养活孩子及给孩子将来一个好的教育机会,他们不得不继续到沿海寻找好的工作机会。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不同之处,比如他们从小被父母带在城里生活或者初中毕业(有的初中没有毕业)便进城了,他们更时尚、观念更先进,但是他们没有质的进步。

四、结论与讨论

农民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许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路,但从农民“安居”与“乐业”的现状看,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维持现状。农民将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开发商,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过年便回家与亲人团聚(农忙时候回农村的农民越来越少了,因为农民的土地大部分都已经流转出去了)。大部分农民在城市买不起房,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一直过着候鸟式的迁徙生活。少数农民到房价不是很高的小城镇买了房子,但也得离家外出到大城市打工。留在故乡的农民主要为老人和孩子,他们等着外出打工的亲人寄钱回来。第二种可能是类似西方的城镇化。农村土地全部被农民以低廉的价格租给了农业商人,这和西方的农民被从土地上赶出去不一样。所有农民都进城了,包括老弱病残,他们都变成了城里人。有劳动力的都在工作,没有劳动力的都靠自己的亲戚养着,或者依靠国家的社会保障而生活。留在农村的是土地承包经营者,他们也不一定住在农村,他们雇佣了一些农业工人进行着机械化的耕作。全国人民,包括以前的农民,要不就是拿工资,要不就是拿红利,要不就是享受亲人的赡养、国家的社保。但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如果全部转移到城市,势必会造成城市的过渡膨胀和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第三种可能是新农村建设成功和小城镇发展成功。回家创业的农民越来越多,回家在家门口打工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农村和以前一样热闹了,但是村民们赚的钱更多了,过的日子更好了。城市和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相差不大,社会保障也相差不大,农村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方便的交通、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中国人口基数大,这是最理想的城镇化状态,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比较容易实现,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实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四种可能是农村严重萎缩。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城市有了更好的机会,农村剩下的人越来越少,且越来越趋向于被抛弃的弱势群体。但凡有能力的农民都进城了,他们要不在小城镇买房安居,要不在自己工作的大城市买房安居乐业。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就是平民窟,就是穷人生活的地方。第五种可能是城市无限扩张。城市向周边扩张,征了农村的地,村民都变成了市民,都得到了市民的待遇。但是许多不是城市郊区的普通农村,因城市扩张而被城镇化的可能性不大。

引导农民的城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快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发展,解决农民“安居”与“乐业”不能兼得的两难问题,真正破解农民城镇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2]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3]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4]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5]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 (S1):32-35.

[6]姜爱林.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76-80.

[7]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8]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30-39.

[9]朱莉芬,黄季.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2):137-145.

[10]刘立君.新视角看城镇化[J].科技智囊,2014(2):5.

[11]李铁.国际视角看中国城镇化[J].小城镇建设,2013(5):8.

[12]赵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看城镇化建设问题[J].科技信息,2009(31):483-490.

[13]刘世才.从企业视角看中国城镇化道路进程[J].企业研究,2014(20):68-70.

[14]张继良,马洪福.江苏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分摊[J].中国农村观察,2015(2):44-56.

[15]张国胜,陈瑛.社会成本、分摊机制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3(1):77-84.

[16]胡桂兰,邓朝晖,蒋雪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5):71-86.

[17]吴业苗.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应对:一个公共服务视角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2(3):71-86.

[18]周蕾,谢勇,李放.农民工城镇化的分层路径:基于意愿与能力匹配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2(9):50-60.

[19]李富田,李戈.进城还是进镇:西部农民城镇化路径选择——对四川省31个镇、村调查[J].农村经济,2010(4):95-97.

[20](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5-90.

[21](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M].张非,张黎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59-361.

“Dwell in Peace”or“Work in Peace”:Explore and Analyze Farmers'Urbanization Dilemma

LIN H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sociology,in the perspective of how to reside and live,by using some typical cases to interpret the predicament of farmers'urbanization.The study found that,in the process of the farmers' urbanization,rural areas,towns and small cities give farmers housing in peace:cheap house,low cost of living,the familiar environment,persistent nostalgia;And big cities give farmers work in peace:employment opportunities,salary is not low. The dilemma of rural urban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traditional type and new type,special type.In the dilemma,farmers can't get“housing”and“work”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to choose one.There is no best,after the tradeoffs of buying a house and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for work,most farmers tend to choose the suboptimal:The adults go to city for a good job,the old and the children are left in the rural.The dilemma of urbanization for farmers should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Dwell in peace;Work in peace;The dilemma of rural urbanization;Two difficult choices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6)04-0017-06

收稿日期:2016-0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态状况抽样调查及对策建议”(批准号13AZD06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建设微观机制的社会学实证研究”(批准号:11BSH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寒,女,湖南怀化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乐业
广西乐业唱灯戏的立体化传承策略研究
李庾南:为教育而生的师者楷模
平凡中存境界乐业中求幸福
乐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广西隆林—乐业地区岩溶水系统结构及概念模型分析
乐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
职业教育应是乐业教育
去乐业看蝴蝶
曹纪平:一位保险推销员的“乐业”与“忧患”
广西乐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