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与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016-02-26 07:30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新常态文化

黄 华



“新常态”与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黄华*

摘要对国有文化企业而言,不仅要考虑整个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提升问题,还要考虑在社会效益优先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问题,更要考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颠覆性革命的应对问题。加快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国有文化企业制度竞争力;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有文化企业制度,构建国有文化企业内核竞争力;积极开展兼并重组改革,提高国有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用“互联网+”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坚定树立社会企业品牌形象,助力国有文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配套条件,优化国有文化企业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新常态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技术创新社会企业品牌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之后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并指出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此阶段要实现国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就业和价格稳定、民生保障更完善的目标。对国有文化企业而言,不仅面临整个经济大环境的新常态,还将面对《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带来的新常态,以及面对大数据信息化电子文化产品冲击带来的新常态,也就是发展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的新常态。所以,对国有文化企业而言,不仅要考虑整个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提升问题,还要考虑在社会效益优先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问题,更要考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颠覆性革命的应对问题。因此,探索新常态下国有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路径,成为各级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加快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国有文化企业制度竞争力

遵循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三分开”原则,通过着力管活国有资产,想方设法搞活国有资本,构建新型政府与国有文化企业关系。因此,第一要厘清各级相关部门、主管单位、出资人机构和国有文化企业的责权利边界,避免多头干预,政企资混淆,造成非市场主体和扭曲的市场行为。具体来讲,就是要求相关部门通过出资人管理平台对国有企业文化生产导向实施管理,而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干预和控制;出资人机构要在遵守企业成立章程的前提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运营中的资产基础管理、重大事项管理、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重大管理事项进行监督指导;主管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

与此同时,要通过文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企业管理体制由主管主办制度向出资人制度过渡,建立新型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譬如,国有文化企业进行产权改革时,要通过对原有的制度进行革新,树立国有文化企业自身的法人地位,划清出资人与主管主办方的关系,真正推动政资分离、政企分开和管办分开,使国有文化企业从原来的行政附属物或者半行政附属物,转变为真正的市场法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运营机制转换,改变当前国有文化企业事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宣传文化导向管理相衔接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体制。

二、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有文化企业制度,构建国有文化企业内核竞争力

合理的制度是决定一个经济体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企业而言,科学合理的现代制度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确立国有文化企业的法人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是国有文化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要求国有文化企业在法人治理制度、人事制度、技术创新制度,以及引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等制度机制上不断完善创新,打造软实力。比如,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运行机制,明确所有者、经营者各自职责,建立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①要建立健全国有文化企业综合绩效考核体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创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加大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将群众评价和社会第三方评价结合起来,引导国有文化企业以社会效益为重,这样才能导向国有文化企业树立起持久的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三、积极开展兼并重组改革,提高国有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企业国有的属性,使得绝大多数的国有文化企业受到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体制机制上尚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普遍存在着业态单一、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产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兼并重组、以先进企业带动后进企业成为提高整体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首先是产业链上的兼并重组。一般来讲,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生产具有形成创意产业和提供模块式服务的双重属性。但是,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游生产环节,具有不可复制和智力、创造性特点,需要的是灵感和悟性;模块式服务却主要是下游的渠道服务环节,具有可复制性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特点,需要让顾客感受到贴心认可,能够获得顾客们的情感认同。因此,很容易出现好不容易研发的一件文化产品,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顾客的情感认同,最后结果是效果很差。所以,上游文化创意的企业在治理结构、产权、劳资管理等方面必须注重创意资本与实物、货币资本的融合,注重顾客消费者心理的研究;而在渠道、服务环节方面,则必须注重在高新技术层面运用管理创新及服务创新。其次是不同产业链上“跨界融合”。文化产业从短缺时代到大繁荣时代,顾客天然需求的拉动作用愈来愈小,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新特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互联网文化企业与传统国有文化企业的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因为,产品不愁销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的跨界创新文化产品才更有可能赢得市场。所以,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和用人考核机制创新。

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用“互联网+”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依托原有资源、品牌优势及时转型,依托先进技术驱动升级。这就要求继续加大科研资源的投入,成立研发部门,改变原有的传统文化商业运行模式、传输方式和渠道,产生基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双向互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发展平台。这样才能将国有文化企业的业务集中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媒体网络、卫星频道和电信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渠道上来,为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技术原动力。技术不断升级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业态向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和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型高端文化服务业转型,把传统文化产业的影响力逐步向网络空间延伸的过程。这是国有文化企业突破传统、创造新绩、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国有文化企业引领新时代社会文化方向,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最为重要的一跃。

国有文化企业在坚持技术创新的同时,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大发展的机遇期,积极融合其他产业或者融进其他产业。这就要求比传统文化产业拥有更高要求的创意,比之前要求更高的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使文化产业更开放的积极跨界融合其他产业,推进产业的文化化,即其他产业+文化,和文化的科技化,即文化产业+科技,这样才能形成“创意为魂、技术为本、产业为载体”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新路径。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用户数据,离不开大数据系统的共享,不管是创意的激发还是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建立,都需要大数据作为支撑。所以,国有文化企业还可以大力发展大数据系统,尤其是专业性的大数据,中观层面的大数据非常具有市场,不仅能提供某一领域或产业企业的需求,还能为国有文化企业创造新的垄断竞争优势。

从市场拓展、金融服务和内容为王的角度来看,国有文化企业要发展也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才能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全球化了,传统的文化企业营销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了,通过互联网方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在短时间内增加知名度是文化企业之前梦寐以求的,现在有了“互联网+”的方式,一切皆变得可能,而且成本比之前大大降低。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为很多文化企业有想法、有项目,但是缺乏资金。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渠道,比如众筹,国有文化企业可以把手里文化产业的项目、资源、资产设计成有价值的金融产品,然后通过与金融机构联合合作吸引大众投资,或者直接在知名度广的第三方平台发布项目筹资信息,进而可以很容易化解有很好市场前景的单个文化项目的资金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变得更有水平,只有掌握到消费者的文化偏好,才能生产出迎合市场的产品。在传统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内容是怎样的,往往是由各行业里面的专家说得算,比如电影行业名导演、名编剧,音乐行业知名制作人,出版社里主编等等,但是现在在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在文化产品多元化的今天,消费者的偏好和喜欢的内容变化较快。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及时而准确地得到当下人们的偏好,结合这些流行、偏好元素对文化产品内容进行创作和筛选,最后提供给消费者的是真正切合他们口味的文化产品、精神食粮。

五、坚定树立社会企业品牌形象,助力国有文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做到极致就是文化的竞争力特别强。一提到、一听到、一想到某一标识,就能让人想到拥有该标识的企业,则该企业就能深入人心。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的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品牌成为企业引导顾客识别自己,并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区别的重要标志,它是比企业产品更重要和更持久的无形资产,更能彰显其社会价值。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咨询高度发达、传播速度快,国有文化企业品牌形象建立艰辛,需要一点一滴不断的正面累积,但是一旦某个不好事件发生,则可能对企业品牌形象形式致命的打击。所以,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成为实现“社会效益优先背景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目标模式的重要途径。企业品牌的培育和成长一般可从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个层次来塑造,是一个逐渐积累不断强化的过程。国有文化企业要积累消费者的信任,提高自身的口碑。首先要树立产品形象。只有通过产品设计来彰显企业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其次要塑造企业社会形象。不管是转企改制还是兼并重组,都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不能改变国有文化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所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从文化产品生产到企业自身建设都要始终牢记对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文化责任,这既是国有文化企业自身属性的体现,也是企业获得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的要求。再次就是积极实施多品牌战略。由于市场中消费者的差异化,导致其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多元化。所以,国有文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品牌战略,更加细分市场,生产多样化的文化产品,营造不同的消费热点,引导健康向上的消费行为,进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

六、完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配套条件,优化国有文化企业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

把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推出一批有较强支撑力的文化科技攻关成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传统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是在数字化时代之前建立的,很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有些还存在过度保护的问题,所以重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迫在眉睫。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导向、税费优惠、金融引才等方面为国有文化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群众认可的文化精品。各级政府要落实和完善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文化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一个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主体多元、文化资源高效配置、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打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配套环境。

注释:

①陈少峰:《新媒体时代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路径》[N],《北京观察》,2015年1月15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Z].

[2]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Z].

[3]傅才武.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从主管主办制度到出资人制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4]许蓉生、孔路元.增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平台作用——关于成都传媒集团和成都文旅集团的调查报告[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4).

[5]马谋超.品牌科学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6]龙怒.做大做强做优国有文化企业[J].社会主义论坛,2015(4).

[7]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环境下文化国企发展对策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8]王家新.关于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考[J].财政研究,2013(8).

〔责任编辑:郭嘉〕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F270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2-0080-04

*[作者简介]黄华,武汉大学2015级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新常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谁远谁近?
好刊社会效益高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