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2016-02-26 03:54陈琼珍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念群众发展

陈琼珍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陈琼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解读应上升到哲学的理论高度:一方面,现实需要哲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面对当前现实,作出哲学的回应。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论根基和实践路径等作出深刻解读,这是哲学应尽的时代任务,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也急需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为该问题的提出赋予了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共享 人民 共创 共赢 公共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解读应上升到哲学的理论高度:一方面,现实需要哲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面对当前现实,作出哲学的回应。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等作出深刻解读,这是哲学应尽的时代任务,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也急需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为该问题的提出赋予了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迈入了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导向作用。所谓共享发展,是指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在全民共有的前提下,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建过程,最后公平地、全面地、渐进式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成果。

共享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公共性的概念。应该说社会必然带有公共性,然而不同社会阶段其公共性的性质、内容都有所不同。真正能展现全面、本真的公共性的社会,人民能拥有和享受高度公共性的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做为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告别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同生产者分离的状态,重新将生产资料同劳动生产者结合。共享的条件是共建,决定是否能够拥有和享受社会成果的关键在于是否参与社会共建。可以说,社会发展的共享推动人民群众共建,而人民群众共建也促进共享发展。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共享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公平的共享发展、全民的共享发展、阶段性的共享发展。

1.保障公平的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以人民为发展主体,注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吕氏春秋》)发展成果具有公有性,即社会所有人的共有性;公平性,每个人都能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受到平等的对待。在现实层面,由于每个人现实初始条件的不同,即使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受到平等的对待,还是存在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党和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行动,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均等、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2.注重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性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成果的共享,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丰富多样的需要,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幸福指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期盼。对这些新需求的满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共享发展的着力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

3.明确共享发展的阶段性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的、公平的共享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持久艰苦的奋斗过程。当前“发展就是硬道理”已成为全民共识,人们都普遍认同只有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创造人民幸福生活。而当下的问题侧重于如何才能实现更合理化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贫富分化、地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破坏等等,都是影响共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共享发展一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由不平衡趋向平衡的过程,逐步削减有违全面、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坚定共享发展的信心,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全力以赴,克服艰难险阻,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中国梦。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根基

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为了人民群众的宗旨。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理论创新。

1.共享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

谋求人类解放以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作为终极价值诉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始终。共享发展同马克思的理念相一致,共享发展同样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今天,在为社会主义事业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存在的不足,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影响社会和人的共享式的发展问题迫在眉睫,离开共享式发展,让发展成为少数人谋求利益、积累财富的手段,必然影响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始终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享发展的价值归宿。

2.共享发展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理所当然是社会财富的共享者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历史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不少人错误的将市场、资本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力量,或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厘清这种错误认识,明确历史的主体是人民,是人民的历史活动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能被人民群众所共同享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分属不同阶级。财富创造者不能充分享有自己创造的财富,而剥削阶级作为社会财富的享有者没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却能享有大多数的社会财富。这种创造和享有的分裂,正是阶级社会不公正的突出表现。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也就消灭了成果创造者和共享者分离的物质基础,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实现社会历史成果创造者和分享者统一,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也能最大限度地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凝集人民群众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3.共享发展理念对社会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人类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并深入推进,作用于客观世界。自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来,发展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问题,而如何发展也就成为考验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问题。按照新时期发展的实际状况,党的十七大确定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经济新常态已成为客观状况,因而催生了新的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事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大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人民的共识。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目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民,与此同时侧重发展成果分配遵循公平分配原则。只有共享原则的彻底贯彻落实,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动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共性本质

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公共性发展最充分的社会阶段。马克思提到社会主义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即公有制为基础,“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③,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全民对社会全部生产力的占有,这种占有并不是抽象的占有,而是具体的占有全部生产力,即“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明确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才能激发人民的创造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积极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和文明成果。人民创造的成果数量越多、质量越高,也就意味着人民共享的质量和水平会越高。两者相互促进,使改革发展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和人民幸福的方向不断推进。坚定共享发展理念,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共享发展理念实施的核心是国家,而国家真正要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将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及外交建设等诸多领域。

1.经济建设方面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上始终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创造者同享有者分离的问题,明确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同时,充分享有创造的物质财富。

2.政治建设方面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履行执政为民原则,因为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习近平同志指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⑤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社会建设方面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面对存在的两极分化等问题,国家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有效地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两极化的问题。

4.文化建设方面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充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和文化品质的提高。因而,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人民群众除了享有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外,还理应享有文化权益。当前,国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在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⑥。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共享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5.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共享发展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发展目标是让人民共享青山绿水、美好生态环境。自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紧密相联。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⑦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倡导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新理念。此外,生态环境最能体现共享发展的公共性,因为习近平同志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⑧。让人民共享生态美,是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6.合作共赢的共享发展

合作共赢的共享发展,是指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合作共赢原则下携手并肩维护更持久的和平,建设更加繁荣的世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由弱变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问题不断涌现。在外交方面,“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要积极创造更多合作机遇,提高合作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多作贡献。”⑨中国的发展需要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而合作是靠共赢来保证的。因此,我们应认识到不仅要在国内的合作中实现共赢和共享,也要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和共享。零和游戏、赢家通吃原则在今天没有市场。合作共赢、共享成为更为有效的国际规则。中国政府一贯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原则,永不称霸,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建设和平的世界。新的历史条件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正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放弃零和博弈思维,秉承共赢原则,因此,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更是对维护全球秩序,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共享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面对新时期新挑战的背景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提出的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保障。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第1版。

②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第1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74页。

⑤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⑥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N],《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⑧《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N],《光明日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7日,第1版。

⑨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页。

〔责任编辑:贺朝霞〕

本文受2015年度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桐山基金项目资助。

陈琼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D61

A

1671-4741(2016)06-0066-04

猜你喜欢
理念群众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