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理论综述

2016-02-26 01:03:40刘婷婷
西部皮革 2016年6期
关键词:顺应论特性

刘婷婷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顺应论理论综述

刘婷婷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顺应理论由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一独社会行为,语言使用者必须从社会、文化和认知的综合视角来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使用。顺应论有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其研究视角: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

关键词:顺应论;特性;研究视角

1顺应论的起源

语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是由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语用学理论。1995年维氏主编出版了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标志着该理论的基本形成。1999年,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解》系统地阐述了该理论,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顺应论的哲学基础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皮尔士逻辑语义学思想。维索尔伦通过系统地分析和归纳了语言选择的各种特点,创造性地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与语言运用相结合,并在语右交际过程中用具体实例进一步加以说明。这不仅对语用学理论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触发语言使用者在选择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进行了哲学思考。(曾文雄,2009:86)“在维索尔伦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本身功能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过程中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而灵活选择语言手段。”(李捷,何自然,2010:129)维索尔伦主张语用学综观论,语言使用是一独社会行为,语言使用者必须从社会、文化和认知的综合视角来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使用。

2顺应论的三个特性

2.1变异性

在维索尔伦看来,变异性乃是语言本身的特有的一个属性。这个属性规定:从共时或者历时角度来看,语言结构任何一个层面上可选项目范围,都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开放的。

2.2协商性

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一个层面上的选择是“基于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来进行的,而不是按某种机械的方式或固定的规则而做出的。(Verschueren,l999:173)在维索尔伦看来,语言使用具有很强的协商性。

2.3顺应性

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为了尽可能满足交际需要,从可供选择的不同内容中做出灵活而恰当的选择的语言过程。顺应论的语言特征是,它使人们得以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进行灵活的语言选择,以不断接近交际需要的满意点。(Verschueren,2000:61)

3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

3.1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言顺应要依赖语境关系,也就是说,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话人与听话人是语境的核心,因为只有在说话人与听话人都参与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借助语言这一媒介的思想交流,语境关系才可能被激活。(何自然,冉永平,2009:292)在物质世界中,时间与空间的指称关系对语言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典型的表现如问候语和指示语的使用。所以,维索尔伦关于语境所持的观点是一种动态的语境观。

3.2语言结构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内容相互协调的原则。它主要包括语言结构的三个方面:第一,语码、语言和语体的选择。第二,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第三,话语和语段的选择。

3.3顺应的动态过程

顺应的动态过程在互动过程及其表意框架中发生的。根据语言顺应论中,动态性首先体现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另外,语言选择之间并非只存在单一的线性关系。实际上,已经发生的语言选择不断成为现在和即将发生的语言选择的语境。第三,表意框架中意义的生成总是伴随策略的使用。(李捷,何自然,2010)

3.4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

从本质上来说,意识凸显性就是语言使用中涉及的自返性意识。(李捷,何自然,2010:135)并非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有些选择几乎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而另一些选择则涉及很高的意识程度。这种意识程度的差异体现了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即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元语用意识彰显程度(Verschueren 1999:67,173)。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Verschueren,Jef.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 New York:Arno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何自然,谢朝群.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李捷,何自然.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238-01

作者简介:刘婷婷(1990-),女,山西偏关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经贸外语研究。

猜你喜欢
顺应论特性
声音特性的识与辨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正确认识声音的三大特性
色彩特性
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 08:08:54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CHIP新电脑(2017年6期)2017-06-19 09:41:44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考试周刊(2016年104期)2017-01-19 13:31:10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08: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