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

2016-02-26 00:51曹立中
学术探索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文化

曹立中

(喀什大学 思政部,新疆 喀什 844000)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

曹立中

(喀什大学 思政部,新疆 喀什 844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一种思考,也是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的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当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就必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归宿,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文化理念、利用文化环境、创新文化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众视野中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文化

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研究态度和治学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政治性、社会性、阶级性、科学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而在有着“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等历史传统、在国家治理方面倚重文化传统的中国,最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目标的实践活动,应该同时肩负政治性与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文化性,也体现了文化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个体人格的“隐功效”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软实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趋势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灌输”范式,从文化视野观察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成为新时期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性本质的一种必然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深入到文化领域,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社会文化大系统中进行考察,这是时代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融合,融合是一种互动关系,而融入是一种主客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是指文化作为一种要素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增加文化含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会更具感染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融合的一个方面,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多元互动关系。

(一)理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互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者们普遍认同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馈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核心价值引领、个体人格塑造、民族精神构建等方式促进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对全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构建作用;文化通过其意识形态功能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是多元化的关系,二者既具有同质性,又具有异质性,两个既能融合又有差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产生了互馈的前提和基础,“和而不同”的事物之间才能具有互相碰撞、相互促进、共建和谐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在目标、客体、主体、效果、性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一些领域里这些一致性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目标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塑造健康人格基础上培养公民的集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可以说,二者在目标上都是培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更加具有实践性、自觉性、目标性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也具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担当。客体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都是强调“人”的重要性,并最终落在对“人心”的改造上,即二者在人本身、精神、价值、理念等问题上达到了客体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不仅是对个体的思想教育或政治教育,还包括对个体全部素质的关怀,当然也应该是对群体——全部的人的教育。文化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对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记录和反映,其全部的存在都是关于人的。主体上而言,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文化建设,都需要具有自觉理念、全面素质、实践行动力的实施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文化建设者在一些领域中经常是等同的,虽然事实上二者不是完全重合的,但是他们在个人素质、目标任务等问题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效果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都立志于改变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达成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群体凝聚力的增强、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以及国家认同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了彼此领域中的互馈关系。最后,从性质上而言,二者都是改造人的思想世界以期待形成共同价值理念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共同的道德规范、政治理念与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精神价值是同质的。

(二)理论实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多元互动的关系,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其同质性的一面,但他们却有着各自的范畴、作用、体系,不能完全等同。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文化只能作为手段、环境、方法、载体融入其中。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或者文化现象,更具体地说属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通过文化传承、文化批判、文化选择、文化创造等功能,批判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人来实现文化创新,特别是促使文化精神转化为人类实践精神和价值理性,迸发出文化力”[2],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目的。

如果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或者说本质属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致力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3](P12)那么文化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属性。“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人们是通过文化的交流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的。”[4]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个体价值选择之间的矛盾互动过程,而使个体价值选择趋向一致并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促进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中介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基和精神底蕴深刻蕴含在其运行的全过程中,“文化场”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教育向文化本性的复归,这就是获得“人性”的“人化”过程。充分彰显文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以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单向度的“政治人”,而是具有丰富内容、全面素质、深刻内涵的“文化人”。

当然,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是因为文化内蕴于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使文化可以而且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并不代表我们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政治性应该隐含于文化性之中,文化的影响力往往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积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才是符合文化大发展潮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人自身发展理念的发展趋势。

(三)理论延展: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多元的互馈关系,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就不仅存在于一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因而应该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应该充分发挥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维作用。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合理性基础。

从学界认可的普遍的文化分类来看,文化基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有学者将文化更为具体地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及制度文化等等,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文化分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并以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等具体形式凸显出来。总的来说,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审美娱乐功能、传播辐射功能、精神引领功能、团结凝聚功能、安全防御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普及传承功能、人格塑造功能等。先进文化以具体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使改革开放的文明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的娱乐、教育、审美等物质表现形式中达到对群众的精神补偿和心理调节的同时,也达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体现了主流文化对群众的传播辐射功能;先进文化中蕴含着以构建和谐价值理念为目标的精神文化,在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思潮并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起到精神引领作用,使人民群众始终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之中,保持良好的风尚和拼搏的精神;先进文化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文化立场,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从社会价值、社会原则、社会规范的整合角度形成了抵御不良思想渗透、错误价值影响的精神围栏,成为思想层面安全防御的铜墙铁壁;先进文化以制度文化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等制度文化成为大众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主要渠道,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使个体人格全面塑造、群众素质全面提升,最终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价值选择

文化融入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观念、价值、理论及实践选择都遵从文化规律、利用文化环境、体现文化精神、彰显文化自觉。而这其中的文化当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不加选择的文化融入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桎梏,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有效互动一定要遵循文化融入的主体性价值、方向性价值及科学性价值选择。

(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主体性价值选择

文化融入实质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核心也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的世界图景的一元论”。[5]因而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主体性价值选择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自我提升、自我反思,实现自我批判、自我创造,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人本价值和自由精神,达到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主体论是当前学界较为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主体性价值选择理念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力量都要符合人性原则。主体性是人存在的一种本我特征,它“相对于为他性、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而言,集中体现为人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6](P6~7)文化融入就是要将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文化主体性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之中。文化作为人的实践生成方式,使人从自然人变化为社会人,从而具有了鲜活多样的社会属性。人以文化方式存在于实践之中,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了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为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自身的迫切需要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源生动力。在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物质需要往往是最底层的,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之后,精神方面的享受就成了主要的价值诉求。而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成为人们生存状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发展的必然追求。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源和价值归宿是符合人的本性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在具有文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行着对文化理念孜孜不倦的追求。文化融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需要和价值诉求,回到人本身,一切为了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自主性”是指尊重人的文化选择,在广阔的文化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中,人民群众具有自主选择文化的权利。能够进行文化甄别和文化选择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能动性”是指文化要引发人的自觉行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基本文化素质的人民群众将视文化教育为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具有文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灌输的命运,成为人们自觉选择的能动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创造性”是指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根源和精神归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理论滋养和文化浸润之中迸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二)“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方向性价值选择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高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社会现状中,多元文化引发的多元价值冲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体现方向性价值选择,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兴起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首要地体现在全球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但也不可避免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引发巨变。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孰轻孰重的争论一直存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显然,教育并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人才也十分重要,它关乎具备了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否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问题。没有对文化的甄别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就无从保证,国家就会失去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对文化融入的方向性价值选择的把握是对个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从我国现阶段实际来看,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价值冲突十分显著,构成了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巨大考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使西方价值观念快速走入中国民众视野,他们企图瓦解中华民族精神、破坏国家认同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不明就里的人民群众在西方文化面前晕头转向,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盲目媚外的文化选择。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的群众懂得以开放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拥抱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杜绝“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的极端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也使一些不良风气滋生,“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开始在社会蔓延,这对青少年乃至全体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都造成影响。在中国内外环境剧变的历史时期中,坚持文化融入的方向性,就保证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旨。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之需、解决群众之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局服务。

(三)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科学性价值选择

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这就是说我们虽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强调文化作为环境、方法、手段、理念等要素融入其中,但是却不能割裂了二者的互馈逻辑关系,文化的融入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规律,也要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最终达到二者相生相促的科学发展局面。

首先,我们要存有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系统性观念。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命线,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因而,我们必须将这二者作为大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二者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上的根本一致性。我们在强调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千万不能犯厚此薄彼的错误,在二者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不要机械化地强调孰轻孰重,而是应该在二者的互动中实现资源整合、统筹安排。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应该包括制定、理念、理论、实践、反馈等保障机制,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中体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虽然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但是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高校、基层等应当重点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文化“缺位”“错位”现象。这种保障机制缺失的现象导致了“政策不落实”“天高皇帝远”等一系列的小众思维,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轨道的现象,直接引发了群众对政治教育的反感和排斥。事实上,文化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后,“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春风化雨”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思想政治教育会因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愉悦的文化享受成为群众凝聚的核心。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还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念。基于文化的柔性力量,文化融入不是一种外力的强加,而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自然选择,文化的融入是靠二者内在的契合与吸引机制达成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创新机制

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土壤,构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深邃的价值意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多样的文化样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文化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理念、环境和载体上的创新发展趋势。

(一)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理念创新

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应该审视自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要更加注重激发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文化本性凸显出来,产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文化生产力。主体的文化自觉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而言至关重要,人拥有了文化自觉的理念,就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人之间的内在融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的诠释和文化的反思。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理念,我们要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审视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教育目标上,教育工作者要在认识和把握人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人的本质不断对象化,体现“人化”与“化人”统一的文化自觉。一方面,基于文化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获得自身本性,从“自在”向“自为”“自觉”转变的过程,谓之“人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认同的目标设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进行匡正,形成了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稳定性的社会共同规范,从而使国家层面设定的共同奋斗目标更加具有内在保障,谓之“化人”。在教育主体上,要使文化成为一种深刻的精髓融入主体性思维中,实现文化自信。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人民群众,都应该对中国的优秀文化充满自信,即信任、敬畏、认同之感。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事实上是熟知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坚持批判与继承的态度,民族的文化才有前进和上升的极大空间,也才是文化自信的充分表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凝聚人、影响人,使文化成为人生存方式的重要内核。

在教育方式上,具有文化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的一切内容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那么具有了文化意义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而且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正向相关,从而具有了教育内涵。因而,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种理念的融入,教育目标的文化自觉理念、教育主体的文化自信理念、教育方式的文化包容理念最终会为社会带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即实现文化自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二)文化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条件的发展要求,良好的环境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从文化角度而言,环境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它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表征。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致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基本场域,那么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场域中的文化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发挥作用。

家庭文化是人们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文化场域,它具有文化态度、文化认知的奠基作用。家庭文化肩负着历史传承和开拓创新的双重使命,是塑造个体人格、形成社会规范的第一环。一方面,家庭中亲情的培养、礼仪的养成、社会关系的定位、角色的形成等文化功能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本标准的,因而家庭文化彰显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另一方面,家庭对个体的养育也是个体从小环境走向大环境的一个孵化器,符合家国共建理念的家庭文化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文化氛围、亲子关系等都对个体的成长成才产生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从人出生时就已经在家庭文化环境中展开了。因此,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家庭文化的养育作用,在注重“智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使个体成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并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统一的人。“成功人士”往往是人人渴求的培养目标,但家庭文化不应该被功利心所蒙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幸福的人”才是家庭文化环境的定位。

学校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角色转变较为明显,成为个体知识启蒙、人格塑造、成长成才的主要环境。学校环境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价值,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两条主线,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以学校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承,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通过教育理念的灌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产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认同;三是通过对学生心智的启发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7]

如果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环境的出场是一种显性的方式,那么社会教育中文化则以更加自然的状态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作用。社会领域中,文化以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方式,融入人的全部活动之中,以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营造公民文化为目标,形成了社会价值观、维持了社会公共秩序、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社会领域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表现更为明显,而文化则作为一种协调的力量,促使个人更好地权衡多方价值。社会文化的宗旨就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提倡自我教育、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沟通、模仿、示范”。[8]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人是“社会人”和“自然人”的双重存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接触着社会文化,文化以柔性的力量渗透在百姓日用之间,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场域。

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宽阔的场域、丰富的资源,重视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贯穿个体发展阶段始终的系统工程。文化育人的理念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以三种文化环境为场域,完成了成长、成才、成人的飞跃,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载体创新

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意义上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都发挥着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作用。在数字化时代潮流中,手机文化、网络文化、传媒文化等新的文化载体应运而生。文化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传统文化载体上体现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力求突破,更要在新文化载体上多下功夫,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多元、有效的形式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从文化载体的具体表现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重视文化实体的创新。所谓文化实体,就是彰显文化理念、传播文化内容、具备文化功能的具体可见的文化成果实体,如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书籍、音像作品、文艺活动等等。在这些具体可见的物质文化载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力和辐射力较大,其潜在的影响力更容易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因此,新时期物质文化载体创新应该在文化为大众服务上多下功夫,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者纵横交错的网络为依托,使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公共文化,可以以其公益性、普惠性、公开性为公民实现基本文化权利。[9]文化事业是提高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载体,文化产业是文化市场环境下满足更多群众文化需要的产物,共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产出更多的文化产品。质量较高、能够反映社会主义主旋律、爱国主义情感、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文化作品的传播使人民群众自然产生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素材。国家应进一步免费向群众开放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村村通”“农家书屋”等工程拓宽文化媒体的辐射面,建立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央到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大众化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文化的方向性,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层出不穷,尤其以虚拟载体为代表。网络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掌握网络文化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当前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红色主题教育网站,某种情况下会出现此类网站无人问津,思想政治教育落为一纸空文的现象。所以在虚拟载体创新方面,我们要充分应用文化融入的效果,利用群众丰富的文化环境,发掘新的应用平台,如手机微信、短信、网络博客、BBS互动平台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使用巧妙的方式、精心的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内蕴于新载体文化中,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信息引发群众的自身思考,形成对文化信息的自我认知,达到文化融入的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一种思考,也是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的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当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就必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归宿,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文化理念,利用文化环境,创新文化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众视野中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

[1]蔡志强.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7,(4).

[2]张想明,杨红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及其关系[J].前沿,2013,(1).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袁贵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报,2002-03-26.

[5]陈雪蕾.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6]万光侠,雷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人性基础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6).

[7]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卢岚.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缘起、思路及意义[J].唯实,2008,(1).

[9]侯丙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责任编辑:李 官〕

Theory, Value and Innovation: Culture Integr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Li-zh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Kashi University,Kashi, 844000, Xinjiang, China)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reflection about the cul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the law of education. The inherent consistency between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achieve more effectively the goal and effect of cultivating all-round peopl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cultural content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tter play the “lifelin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search for the spiritual source and destination of value in the education, and bring in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cultural resources. Meanwhile,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philosophy, make use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nnovate the carrier of the culture, m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popular cultural style in the view of the mas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e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4xmz041)

曹立中(1970— ),女,甘肃会宁人,喀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

G416

A

1006-723X(2016)10-0150-0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