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阈下“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创新及世界意义

2016-02-26 00:51孙堂厚
学术探索 2016年10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郎 朗,孙堂厚

(东北师范大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国际视阈下“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创新及世界意义

郎 朗,孙堂厚

(东北师范大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习近平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寻求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阈对其解读和阐释,探究“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国际视阈的角度,通过分析和阐述“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国际回应,概述“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进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思路的创新之处及外溢性影响,讲述中国道路,传递中国正能量。

国际视阈;“一带一路”;思路创新;世界意义

2013年9月,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年的10月份,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自此,“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逐渐成形,并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名片”。“一带一路”倡议“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互联互通”“人心相通”“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等一系列中式哲学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话语焦点。但随之也有学者将“一带一路”称之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仍然以旧观念和冷战思维看待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中国理念不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模式,在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社会仍然对此心存疑虑。要想让国际社会了解“一带一路”内涵、接受“一带一路”理念、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就必须从国际视阈出发,对“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进行清晰阐述。为此,笔者试图从国际视阈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创新及世界意义,讲述中国道路。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以及国际回应

“一带一路”最初是由外交部欧亚司和亚洲司提出的关于具体对外政策的两个建议:一个是基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欲将沿线的相关国家提出的一系列倡议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想法;另一个是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形成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外交部的提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经过中国高层领导的深思熟虑,将其发展成为涵盖中国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综合性战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便多次在中央会议上被提及。2015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基本形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设计图”。习近平也在此期间强调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1](P217)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承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十三五”期间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

由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现已有70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参与意向,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诸如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与匈牙利签署了《政府间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中蒙俄三国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推进、中哈产能合作不断深入、中老电网合作项目投产等等。“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口头倡议,发展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多数国家希望抓住中国发展的机遇,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对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意图存有疑虑,甚至将“一带一路”误解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新版的朝贡体系、升级版的“中国威胁”等等。可见,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提高“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能力。只有将中国理念讲述清楚,让国际社会从内心接受,才能降低“一带一路”建设的阻力,形成国际社会的合力。

二、“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创新

世界在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的崛起,也随之出现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这些国家秉承的发展逻辑从以“武力”侵蚀边缘国家到以“资本”侵蚀边缘国家,建立起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依附的国际框架。虽然,国际环境从战争转向了和平,但在发展思路上,崛起国家始终秉承“民族国家本位”的思想,以自身利益作为发展主体,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甚至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获取自身利益。“一带一路”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创新,以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式哲学,努力构建各国之间“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去中心”思路。打破“国强必霸”的历史兴衰逻辑、“零和博弈”的大国角逐关系和以“普世价值”为旗号的文化霸权,致力于构建一种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发展新模式。

(一)“一带一路”打破“国强必霸”的兴衰逻辑,重树正确义利观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基本理念是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早期西方大国崛起时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尽管这一理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其理论基础却是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以另一个国家的付出为代价。比如西班牙的崛起,就建立在对所谓新大陆的残暴劫掠,几乎残忍地灭绝了印第安人。除此之外,多数西方国家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都参与了奴隶贸易的勾当,手上沾满了非洲人民的血汗。西方大国崛起反复上演着“国强必霸”的兴衰史,使斗争哲学、利己哲学长期影响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主导着国际关系。而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遵循“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P33)崇尚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义利观。“一带一路”正是将儒家的义利之辩从个人修养上升到国家之间的交往,打破“强国必霸”的兴衰逻辑,重树国际社会正确义利观。

“一带一路”沿线多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国始终坚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即在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国家无论大小、贫弱都平等相待,坚决反对为一己私利而侵害他国利益。在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与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对方利益,开展合作时要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3]在国际义务上勇于担当,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公平公正。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就在于义与利之间的辩证取舍,达到义和利的平衡。简而言之,“利,是中国与各方开展经济合作的基本驱动力;义,是合作共赢的感召力。”[4](P46)践行正确义利观必须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行动中。中国在与各发展中国家合作中,积极帮助各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并且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都给予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帮助。

(二)“一带一路”打破“零和博弈”的大国角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之间“零和博弈”的角逐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战火和硝烟,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的苏美抗衡,世界历史上反复上演着“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关于雅典强大后,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引发战争的论述。后人将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威胁到现存大国的地位,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现象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的悲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中国的发展始终是美国的一大心结,认为中国的兴盛,就将预示着美国的衰落,不断给中国的发展制造危机。先是炮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舆论在国际社会玷污中国,制造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恐慌。再是行动上高调重返亚太地区,欲在背后制造中国沿海危机,希望中国的发展被海洋问题拖累。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必须首先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从根本上改变“零和博弈”的大国角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套路,探索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5]致力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乌克兰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矛盾持续升温,双方不断进行军事演习,大有冷战期间军事对峙的态势。中国在美俄之间的抉择,似乎在这次斡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深谙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是互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应对全球问题中独善其身,更不能以孤立和敌对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因此,中国在对待美、俄之间矛盾所秉持的立场,正如“一带一路”所遵循的理念。主张大国之间“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摒弃冷战思维,拒绝“选边站”“拉阵营”,只有建立稳定的多边关系,才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大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和平稳定和人民的福祉,中国、美国、俄国之间就资源互补、应对全球危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构建中美俄战略大三角,是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亚太地区自贸区等,积极寻求与包括美俄在内的各国的利益共赢空间,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

(三)“一带一路”打破“普世价值”的文化霸权,构建公平合理新秩序

西方国家曾凭借其先进的坚船利炮和霸权逻辑,对殖民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文化输出。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占有,更要形成文化殖民,使殖民国家接受西方的文化。直到今天,西方国家依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掌控着国际话语权,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极力输出西方价值观,形成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文化霸权。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推行西方文化?一方面文化霸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政治手段,通过制定和实施对外文化战略追求霸权国家利益。比如美国为拉美国家量身定做的“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方案,使拉美国家成为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试验田,却使拉美国家至今深陷“拉美陷阱”。另一方面,文化霸权能够掩饰霸权国家的战略利益,利用“人权”“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为获取自身战略目的披上绚丽的外衣。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动下的科索沃战争、以美英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等等。本意是为了夺取自身的战略利益,却借以人道主义干涉的文化阐释,寻求自己行为的合法化。可想而知,西方国家不以文化霸权在理论上提供支持,其政治号召力和合法性也必将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对一切知识产权视如珍宝,敝帚自珍,却极力输出西方文化,力促形成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普世价值”。

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鉴共荣”的原则对待多元文化,反对文化霸权,致力于构建文化共通与文化多元的文化新秩序。“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沿线国家,涵盖包括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西方文明等等不同的人类文明,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合作都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只有在文化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促成其他领域的交融共进。“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秉承这一思想,致力成为各国合作的“润滑剂”。这与中国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相融相通,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精髓所在。是中国将中华文明再造与世界文明发展内在的统一,打破“普世价值”的文化霸权,用中国智慧构建公平合理的文化新秩序。

“一带一路”倡议是蕴含中国理念的外交新常态,与西方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体现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为国际社会做出的原创性贡献。

三、“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

回顾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曾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沿线国家通过交流对话增进了友谊,积累了财富。新时期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承接古今,继续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并且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全球化的战略构想,为全球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贡献中国力量,具有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

(一)塑造和平安全的国际秩序

“一带一路”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拒绝以意识形态、军事联盟的对抗思维画线,从利益绑定促进共同发展为切入点,打造全球范围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塑造和平安全的国际新秩序提供新思路。

世界上出现过许多国际联盟,但是都限定在自己的“小圈子”,多数是地缘政治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对抗和谋利。“一带一路”可谓开启了国际联盟的新纪元:其一,“一带一路”跨越了区域性的界限,涵盖了欧亚非三大洲的跨区域合作;其二,“一带一路”超越了对抗思维,秉承开放性的原则,不排斥任何国家,一切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都可以参加;其三,“一带一路”不是大国的竞技场,不设立高门槛,秉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大国更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和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崇尚正义、主张公道;其四,“一带一路”,不求私利,主张合作共赢,构建全球范围的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旨在使各国之间形成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从而塑造和平安全的国际秩序。正如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回声报》中所评论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没有共同发展计划,强行推动的自由主义民主化遭遇失败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6](P234)

(二)打造世界经济增长新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复苏缓慢成为新常态,急需挖掘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衔接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并且覆盖了广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即共同协商方针政策、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共同分享建设成果,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国际合作搭建新平台。

亚投行可谓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方面,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差,缺水、缺电、缺道路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一旦实现了与外界的互联互通,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对贷款国的要求又十分苛刻,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拉动其经济复苏,需要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满足投资需求。亚投行的建立契合各国的共同需要,有利于扩大全球总需求,振兴世界经济的新增长。如果“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亚投行进展顺利,将会持续推进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经贸圈,届时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助力器”。

(三)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一带一路”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不仅给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更为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一带一路”涵盖了多种文明和上百种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客观存在。破解“文明冲突”的密钥便是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以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实现各国之间的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一带一路”为沿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和平共处的途径。一方面,“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国家间的人才交流。国际贸易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促使各国之间不断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合作办学的数量,培养出的人才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桥梁。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提供文化交流平台,沿线各国通过互办文化年、电影节、艺术节、摄影展、体育赛事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再者,“一带一路”通过互联互通促进了沿线国家间的旅游合作,使各国人民亲身感受他国的人文环境,宗教信仰,增进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交流。最后,“一带一路”带动了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各国间通过科技合作、人员交流,共同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一个个跨国公司带出去的不仅包括技术和资金,也包括文化,成为各国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纽带。因此,建设好“一带一路”就能向世界证明,不同文明之间并不单单只有差异性,也存在着共生性,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不是必然走上冲突之路,而更应该是在碰撞中包容互鉴,共同成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正是由于文明的多样性,世界才精彩,“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四)提供全球治理新模式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财富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诸多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应对全球性问题,只有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才能找到人类的共同出路。“一带一路”倡导的机遇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定海神针”,被国际舆论称为“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南亚、中亚、北非、中东、巴尔干等地区,是世界上公认的“安全火药桶”,构建可持续的区域安全机制有利于促进欧亚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倡导利益共享、开放包容的理念,有利于将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成果,外溢到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战略互信,成为命运共同体。这将是重要的自动安全机制。此外,继胡锦涛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之后,习近平又提出了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提出的创新安全理念,倡议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将为各国搭建起地区安全合作的新框架提供有益借鉴,致力于走出一条亚洲安全之路,乃至世界安全之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基于对抗思想的传统“军事联盟”安全观,必将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黯然失色,而基于合作思想的“命运共同体”安全观,必将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和称赞。

对待任何事情,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果。历史已经证实,西方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模式正在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危机和挑战,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正能量正沿着“一带一路”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中国无意统治世界,但中国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正如英国哲人罗素所说:“中国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然是非常和平的。”[4](P63)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张帆.论语·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3] 杨洁篪: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J].求是,2013,(16).

[4] 赵磊.“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 王毅.双赢、多赢、共赢新理念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EB/OL].新华网,2013-02-03. http://www.xinhuanet.com.

[6] “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责任编辑:左安嵩〕

On the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World Significa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ANG Lang,SUN Tang-hou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Nor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00, Jilin, China)

In his visit to Kazakhstan and Indonesia in 2013, Xi Jinping propose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respectively, which combined in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proposal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eople interpret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what it can bring to China and the world.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elaborate the advance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e of the initiative, outline its basic content,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Western ideology-oriented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so as to tell China road and pass China’s positive energ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nking innovation; world significanc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3JD710001)

郎 朗(1985— ),女,吉林桦甸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D616

A

1006-723X(2016)10-0031-05

孙堂厚(1967— ),男,辽宁大连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党与中国政治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