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君,杨 凯
(1.云南省社科院 南亚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2.云南财经大学 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产能合作
陈利君1,杨 凯2
(1.云南省社科院 南亚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2.云南财经大学 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1)
中印作为世界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相互加强合作,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而印度正在加快实施“东进”战略。中国制造业强大,正在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而印度制造业相对落后,正在实施“印度制造”。这使得产能合作契合了双方的战略需求。在当前国际经济深度融合、中印关系不断改善的背景下,深化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双方务实合作,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共同繁荣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战略对话与沟通,改善贸易不平衡,提升战略互信,拓展合作空间。
中印;国际产能合作;对策建议
国际产能合作是国家之间围绕产能建设、贸易、投资、拓展、提升、转移和应用而开展的互利合作。推动中国优势产能“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与相关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目前,中国正在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力度。印度作为中国周边的南亚大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正在积极实施“印度制造”,大力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这为双方加强产能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中印产能合作,以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产业转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产业转移又与国际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悬殊,产业结构各异,使得国际的产能合作、产业转移频繁发生。对于发生国际产能合作的原因,各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R.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甚至亚洲“四小龙”等地区都曾作为世界的产能转移地和承接地。例如二战后的新加坡、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依靠承接世界先进产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承接国际先进产能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的产业大国。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吸引外资,同样推动了经济快速崛起。
中印作为相互毗邻的正在崛起的大国,尽管经贸合作越来越多,但相互投资较少,产能合作有限。从贸易看,21世纪以来中印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贸易额从2000年的29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716.2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23倍多。目前,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也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同时,中印贸易发展日益不平衡,印度对华贸易逆差21世纪初为10亿美元,2015年达448.57亿美元。但是相互投资却很少,2014年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流量为3.17亿美元。截止到2014年年末,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存量为34.07亿美元。[1]这不利于双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双方如果加强产能合作,对彼此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和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是各国的共同需求。中印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使得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进一步发展,各类自由贸易区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同时,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济发展深受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和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中印两国加强产能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更好地获取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促进经济共同发展,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并为亚洲经济发展及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更大贡献。
(二)推动双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只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的层次不一样。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不仅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关于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有不同划分,但多数认为已处于中后期或后期阶段。例如2013年5月8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研究员在社科院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专题报告时指出,中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传统工业化已经进入尾声,需要展开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转型升级,而且资金实力大增,正从过去单纯的吸引外资大国向吸引外资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转变。尽管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崛起,但与中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发展阶段比中国落后,而且从产业看,中国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而印度制造业落后,正在广泛吸引资金、技术推进“印度制造”。所以,对于印度来说,中国是工业化先行国家,而印度是后发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动力转换,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促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而印度仍然需要追赶先行国家,扩大增量,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经济从中低速向中高速增长。中印的这种产业发展态势蕴藏着产能合作的巨大机遇。中国可以利用印度的庞大需求加快产业转移,扩大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而印度可以利用中国的优势装备、技术、资金、人才及产业配套能力等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增加产品有效供给,满足其迫切的市场需求,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可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印加强产能合作不仅可以创造新的需求,释放经济发展潜力,而且可以推动双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改善贸易不平衡,促进经济深度融合
国际经济合作一般都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合作。产能合作是比贸易合作、人文交流更高层次的合作。中印互为邻国,近年来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方式日益多元化,但合作层次较低,除贸易合作、人文交流外,产能合作、投资合作、金融合作等高层次的合作仍然较少,影响了双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贸易规模扩大后伴随的贸易不平衡日益成为扩大中印经贸合作的一个障碍的情况下,中印更需要加强产能合作。
导致中印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的产业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不一样。中国的制造业比印度实力强、技术先进,又有低成本的优势,使得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而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原材料或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2014年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棉花、铜及制品、矿产品、有机化学品、矿物燃料等。其中,棉花为28.0亿美元,铜及制品为21.0亿美元,矿物燃料为15.0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1.0%、15.5%和11.3%,三者合计占47.8%。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有机化学品、肥料、钢材、塑料制品等,这六大类商品的进口金额达387.0亿美元,占印度从中国进口总额的66.4%。[2]这使得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日益扩大。而印度当前又十分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2015年6月在昆明举行的“中国-印度经贸旅游合作论坛”上,印度外交国务部长V.K.辛格还称,中印贸易不平衡不符合印度和中国的长期利益,希望两国政府采取措施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按现在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十分困难。比较好的办法是印度扩大开放,积极引进中国的资金、技术,深化两国产能合作,提高印度产能和国际竞争力。
而且,加强产能合作还有利于双方经济更加融合,促进互利共赢。所谓经济融合就是相互扩大开放,打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大培育各方产业主体和支柱产业,推进经济一体化运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印是彼此相邻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相互扩大投资、加强产能合作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新的合作机遇,而且可以加强双方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融合发展,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中印关系改善
中印都是世界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中印双边关系改善的内容众多,其中经济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国际产能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有利于改善双边关系。中印加强产能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对印度也有利。对于印度来说,一是可以弥补经济发展资金的不足。印度长期以来面临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双赤字”,2012~2013财年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达4.8%,2014~2015财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4%,2015~2016财年预计为3.9%。根据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馆的资料,2016~2017财年印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可能为3.7%或3.9%。[3]这使得印度仍然是目前亚洲国家中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印度一直以来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立的制度,中央政府税收收入有限。[4](P41~42)这就导致印度中央政府资金缺乏,发展经济没有足够的资金,不得不发公债弥补财政赤字。与中国加强产能合作,可以吸引更多中国资金,弥补印度中央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资金的不足。二是可以扩大经济规模,促进经济发展。中印两国在产能方面各有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强大,在全球处于领先的位置,同时制造业劳动成本、技术水平、生产率、管理经验等也有着许多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在IT、服务业以及医药等产业方面相对优势。两国加强产能合作,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经济更加融合。而且,可以帮助印度发展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三是可以培植新的产业,增强经济竞争力。目前,中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业在世界上形成了比较先进的优势产能,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而印度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升级,制造业需要加快发展步伐,但印度商品生产能力有限,需要大量产能。为此,印度正在发展各类工业园区,打造“工业经济走廊”,并提供706亿卢比的专项拨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00座“智能城市”[5]。中印加强产能合作,不仅可以推动中国优势产业向印度转移,提升印度产业实力,而且可以培植许多新产业,进一步增强印度经济竞争力。四是可以更好地培养产业发展人才。目前,印度正在推进“印度制造”,计划到2022年将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从目前的16%提升到25%。[6]为此,印度新一届莫迪政府不仅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印度制造”。例如2015年4月1日印度公布了旨在促进制造业发展、服务业出口、就业增长的《2015~2020年对外贸易政策(FTP)》,同时该政策还降低公司税、关税,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刺激国内投资。[7]但要实现“印度制造”的目标,需要大量产业人才。而印度产业人才缺乏,中国产业人才队伍强大。中印加强产能合作,必然要推动印度培养、吸引更多产业人才。五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阻碍印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莫迪政府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准备修缮5.4万公里的高速公路,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1370亿美元新建2.5万公里铁路。2015年2月28日,印度财政部长杰特利(Arun Jaitley)公布了印度总理莫迪上任以来的首份财政预算案,宣布将斥资113亿美元投资兴建公路、铁路、港口、卫生设施等基建项目。[8]与此同时,还将设立国家基础设施基金、发行免税基建债券、推进公私合营模式(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公共港口等。但面对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然有巨大的缺口,需要引进外资。早在2010年印度就与美国合作,共同出资建立了1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债务基金。与日本合作建设了首都新德里地铁(建设资金三分之二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贷款提供),正与日本建设新德里-孟买工业走廊。中印加强产能合作也将进一步改善其落后的基础设施,刺激印度经济增长。另外,中印加强产能合作还可以深化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促进双向开放。可见,推进产能合作,不仅可以相互优化配置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利于消除双方的不信任感,推动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五)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构建中印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尽管目前我国经济还未进入刘易斯拐点,[9](P62)工业化、城镇化也未结束,改革开放的红利还在继续释放,但总体已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新一轮国际分工,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空间。中印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新兴经济体,尽管双方仍存在着边界争议、贸易逆差等问题,但双方有许多共同利益。一方面双方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可以相互合作和学习借鉴彼此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双方密切合作与加强协调,可以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共同抵御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风险。在产能方面,中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优势产能及其配套能力,需要高度重视海外机遇。[10](P134)尽管印度制造业相对不发达,但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目前,印度的年龄中位数是27岁,年轻人口和廉价劳动力多,官方语言又为英语,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积累了较多的产业人才。中印相互扩大投资,加强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将中国的优势与印度的需求结合,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支撑双方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利于彼此更好地融入全球分工,促进贸易平衡,提升战略互信。对于印度来说,还可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来说,不仅可以就近利用生产要素,降低企业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济规模,而且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印度市场行情,生产印度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一)中国对外投资情况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吸引外资的同时逐步开始“走出去”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加。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资料,1990年中国对外投资净额(又称流量)仅为9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2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0多亿美元,2005年上升到572 亿美元,2014年达8826.4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排名居第八位。[11]2015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但对外投资仍然创新高。2015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投资,投资企业超过6000家,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投资额达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中,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优势产业的投资达116.6亿美元。到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万亿美元。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成绩十分明显。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支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一些产能合作项目相继签署或启动,例如与巴西商定了49个合作项目(其中7个为优先合作项目),提出“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在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中东欧等地推动建立了若干工业园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企业正在推进的合作区达75个,其中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12]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也实现历史性突破,高端产能合作加快。启动了老挝、泰国及匈塞铁路,签署了印度尼西亚铁路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项目二号机组开工,与阿根廷、法国等相关公司签署建设核电站合同。由于2015年中国推进国际产能迈出新步伐,被称为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元年”。
(二)中印产能合作现状
中印是重要邻国,随着双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合作领域越来越多,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双方产能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从总体看,目前中国对印度的投资规模仍然较小,未来有巨大拓展空间。
从双方贸易看,近年来中印贸易增长迅速。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29亿美元,2004年达70亿美元,2008年增至380亿美元,2013年达654.71亿美元。据印度商业信息统计署与印度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659.5亿美元(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145.6亿美元,自中国进口513.9亿美元),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368.3亿美元。[13]据2014年3月2日印度《金融快报》网站报道,中国成为印度头号贸易伙伴,[14]其次是美国和阿联酋。近年来虽然中印贸易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但总体仍然保持增长。2014年双边贸易额上升至706.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4%。其中,中国向印度出口54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1.94%;中国自印度进口163.79亿美元,同比下降3.81%。[15]2014年中国内地是印度第一大商品进口来源地,在其出口贸易伙伴中居第四位,仅次于美国、阿联酋和中国香港。2015年中印贸易额达7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中国向印度出口582.40亿美元,增长7.4%;中国自印度进口133.8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35%。[16]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为448.57亿美元,增长18.52%。
从经济技术合作看,中国与印度开展的经济技术合作越来越多,现印度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对印度的工程承包合同累计达640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达413亿美元。[17]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500多家企业在印度有经营项目,其中涉及金额最大的是电力、电信、路桥、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
从相互投资与产能合作看,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和产能合作自2000年以来快速增长。两国在电力、交通、信息、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明显偏少,产能合作规模有限。据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2000年4月至2014年9月,中国大陆累计对印投资4.48亿美元,占印度利用外资总量的0.19%,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据中方统计资料,到2013年底,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存量仅为24.5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家电、手机、电信、机械、冶金等行业。中国对印度投资的主要企业有华为、中兴通讯、海尔、三一重工、北汽福田、特变电工、华锐风电、万达集团、中材国际、山东电力等。同时,印度也不断增加对中国投资,例如中国辅仁药业集团与印度熙德隆制药公司共同投资3亿美元,在郑州建立亚洲最大的抗肿瘤和抗艾滋病药品研发、生产基地。合资公司建成以后,预计其年销售额可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抗肿瘤和抗艾滋病药品生产企业。[18]但总体看,印度对中国的投资不多。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度累计来华直接投资项目虽然有902个,但实际投资仅为5.48亿美元。另外,还有10家印资银行在中国设立4家分行和9个代表处,在华资产总额27.5亿元人民币。[19]即使是印度最强的IT产业,自2000年不断进入中国后,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对华投资。但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印关系不断改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互补性强、开放力度加大,产能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可期,相互投资会越来越多。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印度的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中印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三)印度希望与中国加强产能合作
2014年8月,上台执政不久的印度总理纳兰德拉·莫迪就提出将印度打造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9月启动了该计划。其目标是将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高到25%,并每年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努力将印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2016年2月印度专门在孟买举行了印度制造业博览会。在开幕式上,莫迪总理再次承诺积极改善商业环境,吸引全球制造商到印度投资设厂。可以说,“印度制造”已成为当前印度的一个核心政策。同时,莫迪总理多次表示希望中国扩大对印投资,还提出向中国学习。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倡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了丝路基金,印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重要成员。而且,印度正与中国共同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2014年7月,莫迪总理到巴西参加第六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与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投资进入印度。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双方签署了12项经贸投资合作协议,涉及产业园区、铁路建设等多个领域。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向印度工业、基础设施领域投资200亿美元。同时,印度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重庆、沈阳等地举行了“印度制造进行时”系列活动,以吸引中国企业前往印度投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2014年9月印度驻华大使康特在北京启动的该活动上表示,中国企业对于印度的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发展非常重要,是印度推进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制造业等领域有很好的合作机会,应该共同把握市场机遇。[20]2015年2月,印度政府还召集相关部门讨论了如何吸引中国投资。5月,莫迪访问中国,双方发表的《中印联合声明》指出,“两国领导人对当前两国相互投资的积极势头感到满意”,中国企业将积极响应“印度制造”倡议。同时,双方同意开展包括印度金奈-班加罗尔-迈索尔路段提速、德里-那加普尔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等。[21]另外,中印企业还签署了20多项合作协议,总金额高达220亿美元,涉及能源、贸易、金融与工业园区等领域。莫迪总理在“中国-印度经贸论坛”上表示,印度已经并将进一步调整政策、改善环境,让中国企业家“便利、舒适”地在印度开展商务活动。[22]2015年6月印度外交国务部长V.K.辛格说,中印合作前景广阔,希望双方深入推进在基建、铁路、经济走廊、智能城市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3]目前,中国正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建立两个工业园区,并积极推进多项基础设施项目。
虽然中印相互扩大产能合作是大势所趋,但仍然需要长期努力,特别是需要双方政府部门、商会、企业等积极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更大进展。
(一)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和产能合作基金
尽管目前中印之间已搭建了一些合作平台,但产能合作平台缺乏。目前,可积极推进成立中印投资峰会,或者在中国—南亚博览会期间举办中印投资峰会,以促进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的有效对接,从而加大产能合作力度。与此同时,要推动中印职能部门及省邦之间、城市之间、产业园区之间建立对话协调机制,及时研究、部署、协调和落实双方高层确定的工作任务,并制定具体的鼓励相互投资合作、产能合作的规划及重大政策,使之转变为具体的行动,以加快双方产能合作步伐。另外,产能合作需要资金支持。目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拉美、非洲的一些国家等都设立了产能合作基金。中印要加快推进产能合作也需要设立类似基金。
(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尽管目前推进中印产能合作的积极因素较多,但也存在不少障碍。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交通、贸易、投资壁垒,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大幅度改善投资环境。一是通过建立自贸区推进便利化。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经研究多年,但一直没有建立起来,需要双方加快谈判协商,尽快建立自贸区,以方便产能合作。二是加快互联互通建设。双方要把以交通为重点的互联互通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建设步伐,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目前,中印推进互联互通项目很多,但陆路交通十分重要。其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中国—尼泊尔—印度公路等要加快推进。同时,印度国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摆脱国内交通比较乱、交通堵塞严重的状况,提高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的运载能力,降低其运输成本。三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能合作需要进一步改善双方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印度目前的投资环境较差,需要进一步改善。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15年在莫迪政府的努力下印度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在全球的排名由2014年的142位上升到130位,但仍然靠后。例如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印度《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法律规定取得的不动产中包含个人所有且由个人耕种的土地,国家不得征用现行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土地限额以内的土地,以及这些土地上的或者附属于这些土地的房屋和建筑,除非该法律同时规定以不低于市价的价格进行赔偿。印度《土地法》规定,任何人在无主的土地上居住10年就可以获得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且征地项目必须进行烦琐的社会及生态环境评估。2013年8月印度下议院通过《新征地法案》,但该法案规定,项目征地方必须向农村、城市地区的土地所有者分别支付最高可达土地市价四倍和两倍的代价,并为每个失地家庭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公私合营项目、私营项目征地必须事先分别取得70%和80%的土地所有者同意。[24](P48)另外,目前印度的土地主要掌握在高种姓的地区统治者手中,要其出让也比较困难。这使得印度的征地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并成为影响其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又如劳工政策,印度《劳动法案》规定,雇员超过100人的企业要裁员需要报政府批准。[25](P45~46)而印度是民主国家,政府官员选举要争取选票,所以政府一般不会批准企业裁员,以免其引起工人反对。如果企业将雇员控制在100人以内,又影响企业规模扩大和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利益沟通和协调,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营造公平开放的合作环境。由于地理、历史、制度等原因,印度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各个经济板块之间联系困难。例如税收,印度中央政府权力较小,主要集中在各邦手中,且各邦税收自成体系。货物在各邦运输需要接受各邦相关人员盘查和收税,这不仅使得货物重复征税、运输成本上升,而且降低了要素流通速度。因此,加快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印度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利于推进中印两国产能合作。
(三)确立优先合作领域
中印加强产能合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根据形势变化,扬长避短,不断调整双方投资行为。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在制造业方面拥有很多优势产业,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机床产量、造船完工量和发电设备量分别占世界38%、41%和60%。而且这些产能技术先进,属于绿色、低碳的优势产能,有很强国际竞争力。这为中国优质产能“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在许多服务业领域有优势。如果中印加强产能合作,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印度制造”战略对接、相互契合,[26]而且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双方要加强研究,优选合作地区、合作领域,选准切入点,从易到难,由点到面,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以务实推进合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地区方面,要优先选择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社会安全形势比较稳定、产业配套比较齐全、运输相对便利、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然后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扩展业务。在项目方面,要加强对印度的研究,明确投资定位,优先选择情况熟悉、符合印度市场需求、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项目。
(四)深化金融领域合作
产能合作需要金融提供支持。目前,中印建立了“财金对话”等机制,在对方建立了银行分支机构,正在务实推进金融领域的合作。但总体上,金融领域的合作规模小、领域窄,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金融领域合作,以便为双方开展产能合作的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一是鼓励双方互设更多金融分支机构,加快推动卢比与人民币之间的直接结算,这不仅可以更好避免因为国际汇率大幅度波动带来的成本不易控制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中印产能合作和贸易结算效率不高效的问题,从而建立高效、快捷的贸易投资结算体系,促进中印贸易投资便利化。二是扩大货币互换规模。要加紧研究和签订双边货币结算协议,深入推进双边本币结算,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三是不断推动金融业的相互开放,促进金融要素相互自由流动。逐步开放两国的金融市场,两国资本可以相互在两国的金融市场上投资,不人为设限。四是进一步推进中印央行及金融机构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双方央行的政策协调,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交换机制、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合作。加强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股票、债券市场合作。强化对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测,促进资本安全有序流动,防范金融风险。五是搭建信息流平台。建立金融信息共享系统、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区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中印金融业整体水平。六是充分利用“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推动产能合作。
(五)提高政治互信水平
互信是扩大产能合作的基础。中印是邻国,由于历史、领土等原因,互信水平仍然不高,一些国家、一些人仍然希望把印度作为制衡中国的一股力量,这对中印推进产能合作是不利的。由于中印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持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开展产能合作,不仅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且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和分歧。今后,双方要把发展友好关系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增加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等各层次交往,建立更多友好合作机制,增强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同时,双方要着眼大局,包容互鉴、搁置争议、管控分歧,加强对投资企业利益的维护,不设立针对对方的保护性壁垒,防止将投资行为上升为政治、安全行为。要积极搭建国家间、省邦间、城市间、企业间的产能平台,帮助双方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走向印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行为,自觉遵守印度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其劳工政策和环保标准,加强劳务管理,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与印度经济融合发展,以树立良好品牌和国家形象,防止意外风险发生。
[1]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2015版[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yindu.pdf.
[2]2014年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716.0亿美元[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5/05/05/93420gq78.shtml.
[3]印度2016年预算可能突破财政赤字目标以刺激需求[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601/20160101227876.shtml.
[4]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2015版3.3印度企业税收制度[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yindu.pdf.
[5]莫迪打出印度改革组合拳:制造业兴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EB/OL].http://news.163.com/14/0927/16/A75MOPQL00014SEH.html.
[6 ]发改委:中印两国相互投资还处于较低水平[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3/02-28/4603035.shtml.
[7]印度公布新五年对外贸易五大政策[EB/OL].http://www.cniea.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260.
[8]IMF:印度2015-2016财年经济增速达不到8.1%”[EB/OL].http://money.163.com/15/0313/12/AKJ953MO00252V5G.html.
[9]袁霓.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探讨——从刘易斯曲线、人口红利、库兹涅茨曲线角度出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9).
[10]林毅夫.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重视海外机遇[J].中国总会计师,2014,(9).
[11]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第三[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9/18/content_2934261.htm.
[12]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超万亿美元大关[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60118/21185052.html.
[13]2013年印度货物贸易及中印双边贸易概况[EB/OL].http://www.bjspw.com/news/shownews1396946.html.
[14]中国成为印度头号贸易伙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04/c_126217414.htm.
[15]2014年1-12月我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EB/OL].http://yzs.mofcom.gov.cn/article/g/date/201501/20150100884111.shtml.
[16]中国商务部.2015年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716.0亿美元[EB/OL].http://images.mofcom.gov.cn/yzs/201601/20160129160304637.pdf.
[17]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2015版——参赞的话[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yindu.pdf.
[18]印度熙德隆制药与辅仁药业合资成立肿瘤药生产基地[EB/OL].http://www.indiancn.com/zy/enterprise/24487.html.
[19]商务部:中国和印度双边经贸关系一直是稳步发展的[EB/OL].http://kuaixun.stcn.com/2014/0916/11721215.shtml.
[20]印度高调在华吸引中国企业投资[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9/25/c_1112631543.htm.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5/c_1115301080.htm.
[22]中印企业签署220亿美元合作协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6/c_127808757.htm.
[23]中国-印度经贸旅游合作论坛在昆举行[EB/OL].http://www.km.gov.cn/xxgkml/zwdt/708019.shtml.
[24]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2015版——3.6.1土地法的主要内容[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yindu.pdf.
[25]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2015版——3.5.1劳工法核心内容[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yindu.pdf.
[26] 中国外交部:中印产能合作面临“天时、地利、人和”良机[EB/OL].http://news.hexun.com/2015-06-11/176667725.html.
〔责任编辑:左安嵩〕
The Sino-Indian Capacity Co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EN Li-jun1, YANG Kai2
(1.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650034,Yunnan, China;2.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dian Ocean Economies,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Yunnan, China)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wo emerging powers in the world, is conducive to the mutual benefi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ntries. At present, China is promoting vigorously the opening-to-the-west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dia is speeding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ok East Strategy”; China is strong in i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le India relatively backward in this field, which makes the capacit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tat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trategic needs of both sides.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ino-India rel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an ease the downward pressure of the economy and promote pragmatic cooper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two sides. In addition, it can strengthen their strategic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improve the trade imbalance, enhance strategic mutual trust and expand cooperation space.
China and India;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陈利君(1967— ),男,重庆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南亚经济研究;
D822
A
1006-723X(2016)10-0036-08
杨 凯(1992— ),男,江苏常州人,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