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进
【摘 要】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承载文言文的实用与审美价值。基于此,新课标对文言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相关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言”的讲授,又要重视对“文”的挖掘。从文言到文章,从文学到文化,由细处而大略,使学生体悟并理解文言文的特点与内涵。
本文以苏教版《爱莲说》教学为例,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层面出发,探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一、辨析语法,以积累文言知识
无论是为考试所用,还是为阅读之计,在文言文教学中,语义理解与语法辨析都绕不过去。强调重点实词与虚词的积累,重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的掌握,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言文语法的辨析,文言知识的积累,主要是参照现代汉语而言。随着汉语的流传与演变,其词义的变化幅度较大,或收缩,或扩大,或转移,然而基本的语法特征却变化较小,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妨以古今汉语言的语法辨析打破文言障碍,有效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如对《爱莲说》中“何陋之有”这一特殊句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借助注释、书籍初步翻译句义,“何”解释为“什么”,句义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即“有何陋?”学生经过比较辨析,不难发现这一特殊句式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何陋之有”中的“之”的用法,与“水陆草木之花”“菊之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是否相同?借此,总结“之”的不同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辨析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语义、解读文言文而来,要与我们的生活用语、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切不可为了语法而语法,无形之中抬高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门槛。
二、品评比较,以探究文章义理
在解决文言文的字、词、句、段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内部,从内容表达与结构设计方面,详细品评其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以探究文章义理。如针对《爱莲说》中对“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的重点教学,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通过巧设疑问,层层深入,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义理的探究与思考。首先,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接着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托何物?言何志?即周敦颐托“莲”之物言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尚情操。作者如何写“莲”,从中感受到“莲”的什么形象?在写“莲”的同时,还写了“牡丹”与“菊”,其用意何在?意在衬托,以菊之隐逸来正衬莲之高洁,以牡丹之富贵反衬莲之高洁,正衬与反衬两者巧妙结合,统一于“莲”的形象中,使“爱莲”之主题得以深化,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言”为“文”而生,“文”借“言”而表达,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辨析语法,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品评比较,以探究文章义理,力求实现“言”与“文”的有机统一,进而兼顾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真正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三、读诵结合,以培养文学语感
在积累与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对文言文有了感性的体悟与理性的思考,然而,文言文教学仅仅止步于此,还远远不够。针对文言文的语言整齐、节奏独特、声韵结合的特点,通过读诵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内部,“读诵——审视——内化——语感”,“诵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的吟诵,即“解读+吟诵”,要声情并茂,要发乎情,出于心。叶嘉莹说:“吟诵的效果不仅优于默读,而且胜过普通的朗读,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这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非吟诵不能展现其妙处,非吟诵不能很好地‘由声入情。”在《爱莲说》中,在深入探究解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吟诵有关“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巩固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句子节奏的把握,因声传情,在学生心中呈现并强化其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形象,引发学生对洁身自好美好情操的向往,强化古文的文学语感,从而实现情感熏陶与语感培养的统一。
初中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有赖于日积月累的培养,更有赖于读诵结合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仅仅从考试角度出发的“读诵分离式”的教学,即落实了解读却忽略了吟诵,这样不利于文言文文学语感的培养,更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今古贯通,以体悟文化语境
文言文的教学,无论是翻译,还是解读,都不能止步于一言一文,而是要借助经典,“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入体会古文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理解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及古文人独有的哲理情思。为了让学生体悟《爱莲说》中的“花之君子”这一形象,感受古人心目中“莲”的文化品格,教师不妨将《爱莲说》的教学与后面“荷”的专题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民间的春天折梅以赠远,秋天采莲以怀人的传统,感受古文人在“莲”上寄托的美好情感;通过搜集古诗词,让学生交流探究古文人笔下的“莲”,从而感悟“花之君子”的含义,加深对“莲”洁身自好文化品格的理解。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涵盖文言知识,又要探究文章义理,既要培养文学语感,又要体悟文化语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强大的整合与优化能力,而不是固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文”“言”兼顾,而不是偏废其一。
【参考文献】
【1】王敏.人文性 工具性 孰轻孰重——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文言文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S2)
【2】陈鸿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言词的教学【J】.科技视界,2013(35)
【3】丁晓华.扎实 朴实 厚实——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