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课看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

2016-02-25 04:47黄城红
江西教育A 2016年1期
关键词:香港政府统计图香港

黄城红

2015年3月,作为“内地与香港协作交流指导计划”的一员,我来到香港观塘官立小学(秀明道)驻校。在驻校过程中,听了一节五年级数学课——“条形统计图”(因课程设置的问题,香港在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安排较内地要滞后,内地教材在三、四年级已安排此部分内容),主要内容是对所提供的数据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取整十数,然后把处理后的数据画成条形统计图。

这节课,校方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上课的形式是现代化的“云课堂”。课堂上,每两名学生共用一台Ipad,Ipad通过学校设置的无线网络(WIFI)与教室里的主控台进行连接。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如何对数据分析取整十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表示数据的方法,教学软件则根据学生输入的数据和项目自动生成一个条形统计图。然后,教师通过主控台能够看到每一组学生的作品,掌握全班的学情。教学中,通过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无线网络,实现了教师、学生、计算机、书本之间的多维对话,这给我以新奇感,比照内地的工作环境,引发如下思考。

学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我来自省城中心城区学校,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地方政府在教育上也舍得投入, 2013年实行“班班通”工程,区教体局为每位教师都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也都有触摸式、大屏幕的智能交互平板一体机,学校基本都覆盖了无线网络,教学设备在全省算是比较先进的。在教学中,学校教师也经常使用媒体课件或者PPT,应该说教师基本上能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与这所香港学校比起来,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有明显的差距。这得益于香港整体的经济实力:2014年香港人均GDP为52700美元,同期内地人均GDP为9800美元。同时,香港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以特区政府公布的2013-2014年财政预算为例,教育预算约为769.8亿港元,占总支出的17.5%,居各项支出的首位。

面对时代与科技的发展,香港为了维持其竞争力,在教育方面十分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早在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布的第一部信息化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将提供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优先发展的事项。1998-1999学年至今,香港教育局制定了4次行政策略推行教育信息化,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学习资源、教师专业能力及学生学习。这些措施为学校带来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由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协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2012-2013年,香港政府在中小学及特殊学校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及电脑科目方面的总开支(包括优质教育基金的拨款)为3.58亿元港币。自2012年起,香港教育局陆续投入5000万元港币非经常性开支,推行“电子科技市场开拓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发展电子教科书,供学校在2014-2015年度使用,为100所学校提升教育技术基础设施。至2013年7月,学生与电脑的比率在小学、中学及特殊学校分别为4.54∶1、4.21∶1及1.36∶1,而且所有电脑均可连接互联网。

教育资源的信息化

在香港,包括教育局、基础教育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开发,既有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也有专项的优质教育基金支持。当教育部门有教学软件这方面的需要时,就会打包成一个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让有关高校和软件公司参与基础教育软件的开发。上文中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正是香港某大学的一个学生团队中标后拿到的项目,这个学生团队利用自身所学的优势,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而开发出的教育教学产品。同时,香港政府为学校(按班级及需要)提供经常性拨款,以满足学校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要。2014年4月起,香港政府的优质教育资金将“运用电子学习(资讯科技)促进学习”列为优先支持的主题。

香港是个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区,资讯科技快速流通成为香港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上的一个优势。在香港,除了一些大学或软件公司开发教学需要的软件和平台及云端外,还有一大部分则来自国外,这些国外的先进教育技术和理念能够快速地影响香港教育。2012年6月,香港教育局推出“电子教科书市场开拓计划”,旨在促进和鼓励电子教科书开发商,编制本地课程和不同科目的电子教科书。该计划的一大特点是,利用电子评估工具,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目前,香港已有不少发展完善的电子评估平台及诊断工具,能提供及时回馈,例如网上评估学生的基本能力;或者,还可以用统计学及心理测量的技巧,来改善测验的设计及了解学生的差异。

此外,香港政府还支持开发丰富的一站式教育资源平台,提供信息、学习资源的交互工具。2015年7月中旬,我在香港大学参加了一个有关的学习和培训。在培训中,一位港大教授给我们展示一个Geogebra平台上的资源。在那个开放的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上传资料,也都可以下载资料,资源非常丰富、实用,让参训教师大开眼界。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在2000年由香港教育局制定的《数学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指出:教师应适当地运用资讯科技,例如计算机、电脑及教育电视等,设计多元化和内容更加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来协助学生学习,使他们的数学水平得以提升。所以,在香港教师资格的评审标准中,就有使用资讯科技这方面的考核内容,各个学校也都经常有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坊。在这节课中,执教的是一位身兼信息技术、体育和数学的教师,他参与了这款软件的有关设计,并在教学中能够很容易地对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进行整合。

在香港很多学校,学科的教师没有做到专科专教,以数学教师为例,很多数学教师都是由内地所称的“综合学科”教师兼任,但取得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这样的优点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小学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跳出学科的边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香港政府的4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从单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转向在教学中进行整合信息技术的要求。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文字处理、网页浏览、搜索引擎使用、电子邮件,以及基本理解如何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香港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和评估。在香港,教师的职前教育会把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培训作为毕业的要求之一。此外,委托高校为教师提供高级水平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课程,并为获得相关能力的教师提供证明。

与此同时,香港教育局也会推行一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包括一般层面和学习领域层面。一般层面课程旨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帮助他们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与教,协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协作及解决能力的可行方案。这些专业发展课程采用研讨会和工作坊的形式,向教师介绍各种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法的理念和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在学与教上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的思考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一名数学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输入数据后,软件就会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但是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画条形统计图的,因为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作图能力以及提供了一段思考的时间。虽然学生在输入数据时,需要思考横轴上有几个项目,纵轴上一格表示几等数学问题,但省略了学生画的过程。那么,如何训练学生根据纵轴的数据来确定条形图的高度?如何训练他根据实际画图的空间,来确定纵轴上每一格需画多长?如何训练学生脑、眼、手画图的协调能力?横轴如何安排各项目?在制图环节之后,电脑根据软件展示出来的都是统一尺寸的条形统计图,这个过程缺乏数学味,感觉更像是一堂信息技术课。在香港,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也是非常非常注重TPACK理念(如上图),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这是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它的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它的核心是指科技、教学法、内容、知识的整合,避免网络技术的形式化。所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代替了很多人脑的工作。但在教学中,我认为电脑还是不能代替人脑的思考,有些环节是一定要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然后去思考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驾驭信息技术为人所用,而不是成为电脑的奴隶。因此,如何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之间获得一个平衡,防止电脑的自动化替代学生的思考。网络技术代替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再过20年,新的科学技术又将进一步影响教学,我们的课堂又将是一个崭新的面貌。

猜你喜欢
香港政府统计图香港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修例风波”谈香港的国民教育
香港政府在推进家庭生活教育服务中的角色、职能变迁及启示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