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美术欣赏课

2016-02-25 15:05王园园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欣赏课小学美术教学效果

王园园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是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通过正确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在实践中表现美,达成美术审美的目的。作为美术教师,该如何认识、把握欣赏课,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这需要教师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3-0110-02

一、关于“欣赏·评述”教学领域的解读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态度。

笔者认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克服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不断提高学生欣赏和评述的能力。所谓“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美术欣赏课按4个学段确定了具有相对递进关系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其中,第一学段以参与游戏和体验为主,第二、三、四学段则存在较强的逻辑性。

二、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问题

美术即美与术的结合,术最终是为了实现美。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美的教育尤为重要。新课标要求: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中,学生在感受、理解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结合平时在教学中的观察,笔者发现美术欣赏课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教师的问题

部分美术教师属于兼课教师,对美术的理解仅限于绘画、手工,在美术课上,让学生进行没有要求的绘画,而忽视美的培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此

外,一些美术专职教师的美术素养不高,对欣赏课的美术作品、图片理解不够透彻,很难将美术欣赏教学展开,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 学生的问题

很多低年级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间过长,学生就会很不耐烦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可以画画呀?”这样的欣赏课,成效定然不好。

3. 多媒体运用的问题

无论实践课还是欣赏课, 都需要给学生看大量的图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其表现欲望。而欣赏课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于多媒体。因此,多媒体器材的好坏、使用的度,以及教师的选材等,就决定着一节美术欣赏课的成败。

三、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策略

怎么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活动中,让学生喜欢作品?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重绘画、轻欣赏”现象;其次,应了解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有效的欣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1. 营造氛围,做好引导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没有美术教师引领学生们进入欣赏这个门槛,学生就很难深入地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教师就应对欣赏的作品进行相应搜集、了解。进入课堂后,教师能够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具有趣味性的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欣赏《母亲保护她的女儿》时,首先对画家进行全方位研究,由于这幅画是用炭笔画的,且色彩单一,人物表情让学生感到恐怖。此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建构课堂气氛,可通过将故事插入图片的方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同时导出作品,引导学生想象作家当时的环境,帮助他们体会作者心情,并引导学生思考: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她的表情代表了怎样的心情?在这种氛围里,学生认真欣赏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小学的美术欣赏课,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美术,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 找准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受、交流、探究的欣赏习惯。

(1)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欣赏内容和形式。如欣赏《童年》时,由于教材中提供了多幅关于童年的作品,表现形式有绘画、泥塑、摄影等,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带领学生进行比较欣赏,步步深入了解“童年”这一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

(2)感受:即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情感、情绪。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分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绪和情感。

(3)交流:教师先对作品的表现形式、风格以及创作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做简单介绍,再引领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由此,通过相互交流,达到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4)探究:学生在教师帮助的前提下,自己通过翻阅书籍、互联网等手段对相应的作品进行各个维度的研究。比如,有的对画家进行资料搜集研究,有的对制作材料进行分析,有的则对作品风格进行感受,由此,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慢慢掌握好的欣赏方法,在实践中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3. 调动感官,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

小学阶段的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美术欣赏活动,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课堂欣赏中。

(1)看、听结合。“看”即是让学生用眼睛欣赏作品内容、美术形象,“听”则是通过听觉调动学生的情愫。

(2)看与做结合。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讲出内容,让他们通过动手模仿做一做、画一画,在实践中感受作品。

(3)看与想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出作品之外的新世界。例如,在欣赏卢梭的《热带飓风和虎》时,先听关于狂风暴雨和猛兽的声音,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体会作品中老虎的凶猛。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这幅作品的内容及内涵,将欣赏活动深化,促使情感得到升华。

4. 完善教学设备,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教学设备的跟进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多方面搜集、打印相关作品的图片、范画,让学生参与装饰美术教室,营造美术氛围,加强学生对美术要素的理解。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这对改变“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有很大的帮助。新课标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设想课程设置和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寻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美术世界中的美,并用自己感受的美来改变生活。

参考文献:

[1] 彭剑飞,冯周卓,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学法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2] 仝文治,刘卓,陈卫和,董闽红.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5VCD)[M].北京: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13.

[3] (美)斯滕伯格·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徐健,成剑.有效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朱泽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欣赏课小学美术教学效果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