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才明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空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我国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具体说来,自主学习就是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相对于过去老师主宰教学、教师中心地位而言),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相对于过去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而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质疑、探究、创新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才能行之有效。
许多实例无不生动地告诉我们,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既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无法为社会、民族、国家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不仅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包括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还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
为了学生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就是一个个盛装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这种思想。
有这样两个故事,使我感受颇多。在外国学生的一节美术课上,老师教学生画苹果,当有位学生将苹果画成方形的,并说“这样的苹果利于运输”,老师当时就给了这位学生满分;在中国的语文作业中,当老师看到学生写“冰雪融化了是春天”时,老师在“春天”上划了一个叉,并改为“水”,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的扼杀。两个故事中的巨大差异就是教师的不同教学观念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去体现他们的创造性!
那么该如何转变观念呢?教师必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讨,不断用批判的精神反思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和作用,真正从学生的发展需要上去审视我们的教育。
其次,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关键”。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自然成为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最显著的特征,它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而建构知识。
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1、使用“导学案”让课堂“预设”与“生成”共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理课堂教学同样需要精彩的“预设”,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使用“导学案”是一种较好的“预设”——“生成”模式。我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导学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市级微型课题研究,至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制作导学案的步骤是: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先由备课组长提前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教师,即先确定一个主备人。主备人先行自主备课,拿出导学案初稿后,将其打印数份,由备课组的老师对初稿的整体设计、教学思路及每一个习题作细致地分析和研究,修正、充实,再交给负责部门审查后付印。导学案的编写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当堂检测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要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发挥自己的风格,进行二次备课,再次优化组合导学案,在指导学生活动和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中突破、创新。
例:在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内容时,我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他们按照要求很好地完成了“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经过二次备课预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
[视频]播放《梦开始的地方》(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把蔚蓝也还给海洋,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梦开始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
[师述]“大自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人们所作的这一切,看看大自然的回答吧。”
[投影]一组生物灭绝和资源短缺的数字,然后通过“碗与地球”的漫画(碗越来越大,地球越来越小),引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由漫画“森—林—木—十的变迁”引出漫画“酸雨”、“你吃我也吃”“愚公移山”等一系列漫画,生动形象地通过漫画预设“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导学案”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二为一。 使用“导学案”让“预设”和“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共舞,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只有存在问题,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如果没有问题,一切知识就都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处于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并想尽办法解决问题。但对学生而言,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刚开始学生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已习惯“被动消极地接受”这一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很不适应。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endprint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然后混合分成六至七人一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小组建立以后,学生的课桌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插秧式”,按组摆成“圆桌形”或“T”字形,同一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给自己的小组命名,之后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小组成员的分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轮换,这可以让每位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以达到人人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在课前,老师可以把任务落实给每一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所学知识、预习新课并根据预习提出一些问题。课堂上,针对老师分配的任务和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参加讨论,之后交流展示。在交流过程中尽量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先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让学习能力较强的人作总结归纳,使“学优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一组展示完毕,可以由其他小组内的成员点评或质疑,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能改革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偏向,加强学习内容与现代社会、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
如:在教“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教学中,我除了根据文字、地图、图片、图表进行教学以外,还组织学生对本乡的资源、环境、社会状况进行调查,共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资源组:对本乡土地、森林、水、矿产资源进行调查,了解现状和利用情况;第二组环境组:调查工业的“三废”、农业的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组社会状况组:对本乡人口、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及存在差距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在全班交流写出本乡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考察报告,这样既可以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巩固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走进社会大课堂的研究性学习,与大自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直接接触,符合新课程 “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环境” 的理念,学生感兴趣,能获得直接经验和研究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就是搜集、整理与表达资料的过程。老师要对学生在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与不足,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能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飞跃,学生不待老师教而能自学是最成功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一块适合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土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资料:
[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海滨,沈 涛: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7期。
[4] http://www.docin.com/p-44728089.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