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利琴
任何一门教学都应围绕施教对象来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因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性而具有一定特殊性,这要求教师有“儿童情怀”,要“以儿童之眼观世界”,走进儿童心中的语文世界,使用儿童喜爱的教学方式与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满足儿童学习语文的真正之需,帮助儿童汲取语文知识的营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注重情感的品悟,可不需以“科学性”来界定,但语文教学必须是立足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应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将教材中的“真”知识展现给儿童,引导儿童认识到教材的本真面目,通过与教材的对话启发儿童开悟情感与思想,培养鉴赏能力。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都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这就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增加了难度,很可能会引起教师与学生的误读。例如,老舍先生《草原》一文,美丽的语言之下“并不茫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来通过与原文对比,才明白全文的风景是在“天不苍苍,野不茫茫”的背景之下而铺陈展开的。由于缺少了原文中的第一句话,因而就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误读甚至于忽略,并进一步造成“草原之美”究竟美在哪里的泛泛而谈。
科学性的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应引导儿童品悟文章的“真”语言之外,同时也要求教师应帮助儿童感知“真”感情与思想。在教学《匆匆》一文时,一名教师就从文中多个问句出发将学生带入到了朱自清的困惑与彷徨之中,而后再聚焦于第4段的问句,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与6次引读,巧妙地帮助学生深刻地感知到问句中蕴含着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游戏性
每堂语文课下课时,总有教师不禁会自问:这节语文课成功吗?教学任务完成与否?教学环节处理是否妥当?然而却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快乐以及真正学到了什么。语文课堂具有传授知识的属性,同时也蕴含开悟思想的人文属性,因此获取知识不应是教师唯一的关注点,教师更应多关注学生的自我生命维度的拓展。
显而易见,传统的程式化学习模式已在现代教育的态势下受到限制,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需要在自由的情境下进行语文的学习。将游戏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可帮助儿童增加对生活以及精神的体验,从某一程度上说,游戏无疑就是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例如,有教师在教授《麋鹿》一课时,为学生展示了一张麋鹿图,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得“有效”输出。这名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学生赋予了导游的身份争相进行介绍,导游级别从“一级”“高级”“特级”依次递增,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实现了课堂学习与游戏的无缝对接,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为教学过程增添了盎然的趣味,使得课堂教学获得实效。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自由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的“自由性”就是指教学课堂民主自由化,儿童身心均处于愉悦自由的学习状态,教师应留给儿童充足的时间去自由阅读、打开思维进行创造。在此,教育原则不是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唯有自由的学习,方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门,为学生心智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教师这样提问学生:“如果现在要为詹天佑铸造一尊铜像,你们觉得有哪些有代表性、有意义的建筑或物品可以布置在他的周围呢?”教师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局限学生们的选择空间,因此学生的思维无比活跃。有学生认为“人”字形线路是詹天佑最大的发明,因此可在他的周围设计这种图案;有学生认为詹天佑艰辛如工人,因此可在他的周围画“一把水壶”;也有学生认为可根据詹天佑爱国的高尚情操来进行设计。自由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并非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放”教学,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增加学生学习体验,解放思想束缚,以此来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与满足。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具有平等性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特征,尊重儿童的生命存在,强调儿童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关注儿童独特感受,强化“儿童本位”意识,鼓励儿童敢于探究、积极独立思考,摒弃传统的“满堂灌”与“满堂问”的教育方法,以此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临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