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异
【摘要】我国在实践摸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追寻我国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认知,丰富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也能够进一步培育我国的协商文化,完善协商民主工作,这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 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 文化寻根 培育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义
首先,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政治参与权利,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合法化。社会各个阶层、团体、党派等都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主体,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与包容性。丰富的参与主体能确保利益各方都能够就国家社会决策发表意见和建议,这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利,也有利于决策机构综合各方意见,这样的决策过程集中了群体智慧,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最大程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通过协商各方达成共识,还为决策的合法化提供基础。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不同群体的利益。协商民主的过程是一个代表各自利益的群体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通过相互利益博弈最终达成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共识。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达成共识,各方的利益都有所让渡,但同时也有所顾及,最终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
最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容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个方面,这也意味着通过协商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四个领域的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诸多相通之处。儒家文化其中包含着对国家政治文明的诉求,这是我国政治协商民主形成的独特文化渊源。儒家在处世哲学上倡导中庸之道,认为“道并行而不相悖”,在面对多方利益关系时,可以采取各方都相对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与协商民主的要求包容与妥协的取向一致。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也是协商民主理论的来源之一。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强调有不同但不冲突,和谐而又各有特色,和合思想强调合作、融合与平衡。和合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便是和平共处、求同存异。而民主协商是暂时不考虑各方的不同意见,而就共同的利益和诉求展开讨论。和合思想包容多样文化,并求得共存发展,这为民主协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精神资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政党,共产党应该寻求与其他政党进行团结和合作。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战过程中十分注意联合其他政党共同奋斗,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在团结本阶级的基础上联合一切可能的阶级、党派、各类社会力量等,这些力量在共同利益上所结成的政治联盟便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多次实践统一战线理论,如在抗日战争中与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各党派人士在团结合作与政治协商精神指导下,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制度平台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服务。
最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还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民主制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人民拥有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最高权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新中国建设中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实践准则,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渠道。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而政治协商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执政党执政理念。一方面,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灵魂。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在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时的态度与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立足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党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尊重和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反映了党群众路线的具体工作方式。从群众中来是指听取群众意见,经过综合与分析,将大众意见化为工作的决策分针,到群众中去则指把这种方针政策具体落实到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新中国成立后,协商民主制度是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落实路径,协商民主为群众表达意见提供平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另一方面,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奠定基础。统一战线是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形成政治联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便积极进行统一战线建设,并形成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与其他劳动者结成的联盟,一个是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形成的联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团结一切发展力量,我国依然存在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劳动者与爱国者组成的联盟,它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另一个是港澳台同胞、侨胞组成的联盟,它以拥护祖国为连接点。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这并非是直接干涉同盟内部事务,而主要是指引领同盟的发展方向,在政治原则和方向上领导同盟发展。统一战线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协商民主的原则,各党派在国家事务处理中能够平等对话,实现多党派的共存发展。统一战线中的共识思想体现了协商民主求同存异、妥协的精神,各党派团体以让渡自身部分利益的方式就某一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可以说妥协的过程便是协商的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
第一,培育公民协商意识,提升政治参与积极性。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臣民意识在我国根深蒂固。直至今日,在我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中还存在着权威崇拜、臣民顺从依附等糟粕,这使得大众没有主动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社会大众往往更加关注谁掌握着权力,而忽视社会制度建设。这种逻辑背后是大众希望依靠权力拥有者的德行来实现自身的权益,而不是寻求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自然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培育大众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社会担当的公民。为此,我国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立体式教育网络。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不同阶段公民意识教育模式的衔接,形成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体系,公民意识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等,让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等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念,成为驱动其参与政治决策的内在动力。
第二,提升政治参与主体的参政议政的能力。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需要落实协商民主制度,而具体的实践质量和水平又与民众和各个党派的政治参与能力关系密切。因此要想保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健康运行,还应该提升政治参与各方的参政议政能力。一方面,要提升政治参与者的政治认知能力。当前,公民政治认知的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改革的认知培育,公民应该意识到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渐进式发展的,个体的利益很可能在改革过程中暂时受损,但最终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受惠者,因此不能简单地否定改革方向。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知。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集中爆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但人们应该意识到任何社会发展都不可避免遇到这些问题,社会主义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参与主体需要对这些问题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从大局角度进行协商,实现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要培育政治参与主体的协商能力,这主要包括培育主体理性倾听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公共辩论与商讨能力等几个方面。
第三,落实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在现代民主社会,大众的权利更多是靠法律和制度来得到实现和保障,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落实我国的协商制度。一方面,要加快协商制度的程序化建设,严格按照预定程序运行各类政治制度,剔除个人因素影响。程序化是协商民主从理论内容到现实实践的重要步骤。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后,一直侧重于实体建设,而忽略了程序化建设。因此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协商建设中应注重协商民主制度的程序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为参与主体进行协商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我国在政治协商方面进行了诸多制度化建设,如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被写入宪法之中。但与此同时,我国在社会协商、行政协商、基层协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领域的协商民还处于零散和随意状态,难以上升到理论层面,也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因此,我国应该在各类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党派团体的协商民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推动其制度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政治保障。
(作者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C720035)
责编 /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