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内驱作用。语文教学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的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精妙的导语,能够从最佳的角度切入课文,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迅速进入情境,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收效最佳的课堂效果。然而不同的人,对课文导入有着不同的理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的运用和感受。
一、释题导入法
释题导入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题目来分析理解课文的方法。课文的题目类型千差万别,有的一目了然有的暗藏玄机,我们可以通过题目抓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感受等等。所以通过对题目的释意,就可以轻松快速地把握好文章。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就可以运用释题导入法。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先生一篇流传近百年的美文《故都的秋》。大家从题目中能发现怎样的信息?生:故都表达了郁达夫先生一种眷恋和怀念之情。生:秋就表达了郁达夫先生对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郁达夫先生的孤独寂寥的情感。好,同学们说的很好!看来郁达夫先生并不仅仅是写故都的秋天,在文中也表达了自己复杂多变的情感。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故都的秋》一同走进郁达夫先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题目我们不仅仅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变化。使学生更易于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和景色描写的目的,使文章简单化清晰化。
二、知人论世导入法
知人论世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每个作家也都也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审美感受,所以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发,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若能准确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的动机和社会时代的背景,对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都有着重要的。所以通过社会背景和作者经历来导入文章,可以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主旨,也有利于对该作者或相似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李杜诗五首》时,就可以运用知人论世导入法。在教学中我就首先介绍了的杜甫生平经历。学生从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加之杜甫怀才不遇名途多舛的人生经历和他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上,不免会形成杜甫那独特的诗人形象。从而抓住了这几篇文章的中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虽然文字不同但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另外,杜甫的中晚期作品受到社会和经历的影响,而总体的情感和思想大致相同。学生由一篇文章而涉及到作品的诸多作品以及相近的作品,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用在杜甫身上,还可以用在象苏轼、李白、李清照等等很多的作家身上。知人论世导入法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导入方式。
三、情境音效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旋律的起伏跌宕,节奏的抑扬顿挫,音符的强弱变化,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的使用音乐,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和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融合,便于我们更好地投入文章的教学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那浑厚、低回的乐曲将学生带入硝烟弥漫、战火纷纷的战场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血腥,以及诸葛亮羽扇纶巾、周瑜的运筹帷幄、雄姿英发仿佛都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走进了历史,进入了课文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是那么和谐;那么愉悦,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回味无穷。
另外,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播放《聪明累》来营造氛围;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也可以播放《好汉歌》营造氛围。总之选取和课文相关的音乐作品来营造氛围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学生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越好。教师如果能够创造与课文相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作者)的真实感受,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理解文章思想主旨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就可以放映一些月下荷塘的图片,在通过相应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荷塘月色之中。如果我们把音乐情境图片等综合在一起,那效果一定会更好。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课文导入中设置一个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揭迷欲望,想要通过阅读和思考快速地找到答案。使他们思想活跃精神集中,收到了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例如讲授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这样开头:本文讲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郑国对秦国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如果郑国只凭武力打仗肯定失败,现在就看出来外交的重要了。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凭借他的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主动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是如何退兵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令人称奇的口才。
设计的这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
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是最丰富也最复杂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人可能设置出几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教无定法,只要是切合文章实际教学的,能够推动课文顺利讲解的导入,都是优秀的导入方式。而且导入的角度和思想也往往会有变化。所以,我们只要认真思考立足于课文,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导入方法,一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