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6-02-24 06:31王友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1期
关键词:敬畏背景资料

王友

【摘 要】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各种变化,从“先学后教”到“以学定教”,从“以生为本”再到“学为中心”,其间百转千回,但无论如何变化,较之于传统的传授型课堂,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了一杆秤,那就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似乎没有一套固定的适用于各类课型的教学模式,由此,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资料的合理利用,显得弥足紧要。

【关键词】

学为中心 资料 合理利用

一、思考源起——一次“主题先行”的集体备课

近日,笔者有幸参与了一个优秀备课组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集体备课活动,经历了他们集体智慧磨合的过程,感受了他们由此引发的思维碰撞的热烈氛围。其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备《大雁归来》一文的。

1.导入已学的《敬畏自然》中的片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知识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引出“人与自然”主题。

2.初读课文,思考:在文中如何体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作者称自己为什么?——引出“爱鸟者”一词。

3.细读课文,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爱鸟者”?作批注。

……

这样的备课态度和设计思路,在笔者看来是值得敬佩的,除却时间不说,他在设计中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目标的整体性,文章之间的联系性,突出了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的主问题;同时也时刻考虑到学生参与文本的主体意识。然而,正当笔者内心为之叫好时,同组的老师们提出了异议:首张幻灯片的设计虽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和主旨服务,然而这样做是否类似于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开场背景介绍”?的确,这样一来,学生势必在无意中陷入“主题先行”下的思维意识状态,影响他们初读课文后对文本最初的阅读感受的把握,也不利于他们对文本主旨的再思索。诚如老师们所说,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生命体验与感受是很值得珍惜的,就如冬雪压枝下乍然而开的红梅,往往最令人惊喜,而一旦失却了这样的意境,就无惊喜与美感可言,被一种似有若无的绳索牵绊,那份原有的最初之意就不那么弥足珍贵了。

由此,笔者想到了基于“学为中心”课堂模式下各类与“资料”的使用相关的问题,它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成了一个个“主题先行”的另类演绎。

二、问题剖析

这里所谓的“主题先行”并非仅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指课堂里由于教师对资料的处理不当,导致学生不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发掘文章蕴含的各类“美”,如语言,如情感,如其他。

1.引入背景资料过早

背景资料,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能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有效地为学生深入阅读打下基础,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然而,一些主题较深的文章在一开头就补充了背景资料,等于完全抹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剥夺了他们的思考机会,也增添了教师无法听到学生精彩回答的遗憾。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在索然无味中进行到底。

有时,教师为了课堂开展的顺畅,会有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在我们的上课和听课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搜集了许多的资料,但有许多字还不认识,许多语句还读不通,当学生站起来向大家介绍时,疙疙瘩瘩,不知所云。同样,语文老师也特爱为学生补充背景资料,但一出示,就是满满一屏幕,在没有文本奠基的情况下,看得让人眼花缭乱。学生越读越糊涂了,无疑增添了他们的阅读负担,影响了阅读兴趣。

2.引入影像资料过多

作为吸引学生眼球的另类课程资源,影像资料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它们往往可以把一些高深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接受。且适时的视频、图片资料的引入,也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再聚焦。然而,作为吸引学生眼球的手段,图片、视频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些教师把过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放入课堂,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表面喧哗”“内心虚化”的结果,轰轰烈烈的一节课后,又有几朵智慧之花从沉静思考中悄然开出?

3.引入拓展资料过深

很多时候,老师们为了所谓的“课堂思维含量”,有时会“硬生生”引入一些或与作者相关,或与主旨相切的课外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含量,殊不知,一篇较有深度的文章本身就藏有无穷的挖掘力,若能读透,远比读上十篇来得有效,若能读出味来,学生自会找闲暇寻找相关文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又何须我们为师者干涉过多。且往往拓展的资料会与前文所说的背景资料那般,给一部分学生造成“消化”上的压力,对语文增添一份“畏惧感”。

由此看来,不合理择取、运用各类资料,无疑是“主题先行”的另类表现。作为师者,在“学为中心”这条道路上探索时可作些什么样的努力呢?是使之“厚”,还是使之“薄”?是“存”其神,还是“丢”其形?

三、策略探究

(一)把握好资料选用的三个原则

1.班级学情的差异性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去上课,会因班级学生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即使准备了某些资料,也应因班而异,因学情而异。

2.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些课文要有一定的课外资料补充才能有所韵味,抑或完美;失却了它们,于生、于师、于文本本身,或许都是一种缺憾。

3.合作探讨的及时性

以生为本的课堂少不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于是,适时出现一些资料的补充,会使得讨论更有效,合作更和谐!如果师生间的一个小小“创意”能给他们打开一个新世界,即使此时文中蕴涵的深意他们暂时不理解又何妨呢?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积累的深厚,阅历的丰富,他们会逐渐破译文中的“密码”的;或者在将来的某些时候,在某种情境中,他们的心里也许能自然而然地响起曾经熟悉的诗句,就在这些时刻,他们好像忽然参悟了诗里的秘密,他们经历着愉快的精神之旅,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基于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1.细读文本,猜资料

在听一位老师上《藤野先生》一文时,她是这样处理文本的——

师:……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请问,“我”感激他什么?

生1:“他使助手来叫我了”一句看出他是主动来找我的,所以我感激;

生2:“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一句看出他忙中不忘我的事,效率又高,还主动要我每周给他看一会,所以我感激;

生3:“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一句看出他修改讲义非常认真,工作负责,所以我感激;

生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一句看出他坚持不懈、热情正直,所以我感激;

生5:“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一句看出他的和蔼,对我的影响至深,所以我感激;

……

教师对“感激”一词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细读文本的热情,真正做到了“牵一词而动全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猜测出了藤野先生与鲁迅之间的情谊之深,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所持的敬仰与想念之情跃然纸上。而且,对于鲁迅留学日本、弃医从文的事件学生早已知晓,所以,不需要背景知识介绍,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来“猜”出文章的相关背景。

2.巧看图片,编资料

课本插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比较“喜闻乐见”的,一些多动的小孩总是忍不住在图上添“砖”加“瓦”,很多时候这些插图就因此而失去了它隐藏的效用,适时利用一下这些插图有时比大段的资料引用有效得多。

在八下课本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过零丁洋》,课本背后配了一幅画。在上这首诗时,笔者试图让孩子们从图画中解读创作背景,以此加深对诗的理解。

师:从图上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读到画上有海鸟,有水浪,有船,有帆,所以他们应该在海上;

生2:我看到船上有铁索,有的用来系帆,好像有一根是用来索站在前面那个人的,因为他的衣服下有垂着的半截铁索,他可能被抓了;(师表扬他仔细,能关注细节)

生3:我也觉得这个人被抓了,因为站在后面两个人都手持大刀,而且表情很严肃,应该不是随从;(师表扬他能寻找差异)

生4:我也赞成前面同学的回答,因为我发现他的服装与后面两个不是同一个系列的,他们应该来自不同的国家,可能前面那个是被俘虏的;

(师在此时适当提醒后面两个人的服装是元人服)

生5:老师,我记得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文天祥的介绍说他好像曾经被囚在船上;(师要表扬学生课外知识丰富,鼓励看书)

生6:老师,我还发现前面那个人手里拿着纸和笔,他应该就要写这首诗了吧,而且他此时表情庄重,连胡子都是飞扬的,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感觉;(师表扬他合理想象)

……

同学们似乎对这样一幅插图有着源源不断的探索兴趣,这让我深有感触,于是及时抓住这个契机,让他们在插图下面写上自己的发现,同时告诉他们,这就是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这么一来,不但补充了知识,还激发了不少同学的自信心。

3.合作探讨,选资料

有一些文章,如果没有资料的合理利用,学生甚至是老师,都是无法展开思考与讨论的,但只要稍加文辞引用,就能使人恍然大悟。

如文言文中的《岳阳楼记》,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滕子京是古仁人吗?学生纷纷回答是的,而且个个坚定,因为文中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不正是他积极为政的最好体现么?但事实上,此时的滕子京正有抑郁难平之情,于是乎范仲淹的记作的恰到好处,也才有了他的共勉之意。同样,在品读文章关于景色的描写时,学生全都以为此时范仲淹是“登斯楼也”,却不知这是作者在收到滕子京的《洞庭晚秋图》后想象所绘之景,同学们都被范仲淹的想象力所震撼。在此基础上,还可选取孟子的“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比较,加深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能在适当的时间,选取适当的材料作为补充,才不至于使学生的理解有所偏颇。

4.文思迁移,补资料

文章合为时而作,一些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如果没有比较完整的资料作为积淀,那么要深入理解是很难的,此时需要的不仅仅是适时一两句的补充,可能会需要大篇幅的引用。

让我们看看鲁迅的《雪》——学生很容易读出南国雪的晶莹、温润、美好的特点,也很容易读出朔方雪的孤独、勇敢、斗争的品格;然而,除此之外,学生一定读不到那些特定背景中的人物行为,也无法理解他们为之奋斗的意义。即使你告诉他们当时社会正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中,他们也将依然处于茫然之中,所以此刻教师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像讲社会历史课一样给学生们好好“补补课”,关键不是对知识的记忆,更多的在于对时代的重新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信息时代的到来如同春日里争艳的百花齐放、芬芳四溢,然而无论时代多发展,信息渠道多丰富,为师者也定要保持一颗沉静、淡然的心,有所取舍,用一份执着坚定的意念,行走在山花烂漫的教学之路上!

猜你喜欢
敬畏背景资料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跟踪导练(一)5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