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2006
5月17日,建设部等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出台,后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俗称“国六条”。六项措施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业内人士认为“国六条”拉开了2006年房地产调控序幕。
5月24日,建设部等九部委推出雷霆手段,联合制定《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后被称为“国十六条”),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90/70政策)。此政策出台的核心目的在于遏制高房价,调控住房结构,加大中小套型比例,让更多的人能买上房子。
2007
3月16日,《物权法》通过。法案对土地出让、取得和开发进行了严格规定,为物业税征收提供了保障。
9月27日,央行发布收紧房贷的信贷管理通知,要求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业内人士认为,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有利于稳定房价,帮助银行规避房贷风险。
2008
1月,“拐点论”出炉,此观点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8月底,万科旗下楼盘开始促销活动,在其示范效应下,房地产行业引发降价潮,房价10年来首次下跌。
11月,政府推出需投资4万亿的救市计划,第一项措施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等。此措施客观上“刺激”了房地产市场,次年房价迅速上涨。
2009
2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把“投资不动产”纳入保险资金投资范围。业内专家认为,保险资金入楼市,对商业地产是大利好。
10月,住建部、财政部等七部委下发通知,正式启动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有利于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增加住房公积金收益。
2010
3月18日,为应对央企“一掷千金”的“拿地潮”,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国资委召开发布会明确表态,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必须退出房地产业务。有分析人士认为,一纸“清退令”,使新一轮土地调控的力度前所未有。高房价、高地价下,高规格的土地调控似乎已是众望所归。
2011
1月,国务院宣布,在部分城市进行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上海、重庆随即宣布,28日开始征收房产税。在抑制高房价、减少高档住宅销量方面,房产税起到积极作用。
耗资50亿元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能容纳近百万人口的新市区,成了常住人口仅几万的“鬼城”。因为供给过剩,楼市崩盘,一栋栋商业楼盘空置着,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示品。
2012
3月22日,国土资源部宣布,开始试点治理小产权房。由此,全国小产权房的清理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11月,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登场。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时任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中央政府规划“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2013
9月13日,“以房养老”政策出台。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作为金融养老的方式之一,在国外较为普遍的“以房养老”正式在中国登场。
9月,北京农展馆地块楼面价超过7万/平方米,破历史纪录,成全国单价新地王。 一、二线热点城市地价再度疯涨,开发商一片狂热之时,李嘉诚不断抛售内地和香港的房地产项目。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高风险驱动,万科董事长王石也发微博称:“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2014
年初,各地楼市降温,急速遇冷。9月起,政府频出救市政策,近20个城市发文确认取消限购。年底,各地楼市迎来“小阳春”,主要城市看房量均明显上涨。
12月23日,商业地产领军者、万达集团旗下地产公司万达商业地产,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对于国内有意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房企而言,万达上市提供了一个快速扩张和获得稳定回报的成功样本。
2015
2015年的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众多实力房地产企业举起互联网大旗,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从最初的互联网营销,发展到互联网社区O2O。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此后,一线、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回暖,“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再一次成为稳定宏观经济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