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领袖的拥抱与纷争

2016-02-24 09:49丁刚
环球人物 2016年5期
关键词:东正教教派世俗化

丁刚

2月12日,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与俄罗斯东正教会大牧首基里尔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国际机场会晤,在两个小时的闭门会谈之后,双方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一些西方媒体称之为“跨越千年的拥抱”。这是两位宗教领袖的拥抱,也是两大政治人物的拥抱。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次拥抱,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教派。1054年7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次礼拜仪式上,罗马教皇的特使宣布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首领”——牧首逐出教会,牧首以牙还牙,宣布开除罗马教皇教籍。由此,基督教的东西方教会分裂为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后来宗教改革中又有新教分出,成为塑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三大传统力量。

表面上看,千年前的那场教派大分裂是由于对教义解读不同引发的。实质上,它却是争夺皇权、教权和势力范围的结果。今天,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已经变成博物馆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大多会惊讶于清真寺表层之下透露出的基督教图案与装饰——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将这座基督教的宏伟教堂改造成为壮美的清真寺。圣索非亚大教堂也因此具有两种不同宗教的特征。这不是文明融合,而是残酷的宗教相互征服的见证。

同一宗教内部的教派冲突并不亚于不同宗教之间的仇杀。在此之前的1204年春,这座大教堂曾惨遭来自罗马的、由天主教徒组成的十字军的洗劫。直到50多年后,它才又重回东正教之手。教派战争加深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仇恨。

千年之后,两大宗教领袖终于能坐在一起交谈,这毕竟算得上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撩开这场“盛举”的帷幕,仍然可以看到令人忧虑的宗教纷争的潜流。

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教义都是劝善的。但是,由于宗教与生俱来具有的传播本能和强烈排他性,不同宗教之间,尤其是在两种或多种宗教的信徒交叉共居的地区,往往会出现激烈的争斗。随着全球化的扩展,特别是美国反恐战在中东的推进,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共居地区及接壤地带发生冲突的频率明显加快。

此次推动两大宗教领袖握手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基督教在中东等穆斯林占主流的地区成为受攻击的对象,在中东、非洲等地的传播也遭遇伊斯兰教的顽强抵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势力的扩张更加剧了基督教世界的担忧。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东正教声明称,“这种局势需要两个教会采取紧急措施,进行真正的合作。”

尽管由基督教分裂而出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世俗化的进程中改变了神权至上、“政教合一”的旧规,梵蒂冈也不断地向世界其他宗教伸出橄榄枝,但宗教的排他性决定了宗教的不宽容性。由海斯、穆恩和韦兰合著的《世界通史》中这样写道,这种不宽容性,“即便到了我们现在的时代,也并没有完全绝迹。我们所谓的宗教自由,也只是一个看似先进的,但其实尚不完善的成就而已。”

近年来,宗教还面临着世俗化的冲击,媒介革命既给宗教的传播带来了方便,也为世俗化的扩展创造了条件,迫使两大宗教不得不“携手应对挑战”。

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迈出这一步,还受到了普京政府的支持和赞许。显然,如果能在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达成某种和解,将有利于将东正教会影响较强的乌克兰重新拉入俄的势力范围,同时亦可借助于东正教的能量,换取民意的支持。

宗教的出现在世界文明史上引发了深刻而奇妙的变化,至今依然在为这个由于现代技术的传播而变得越来越趋同的世界增加着丰富的色彩。但是,宗教世俗化的不完整,以及宗教与政治权力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会不断激发出矛盾和冲突,并为极端主义提供生长的环境。

我们远远还没有进入一个不同宗教和解共荣的时代。

猜你喜欢
东正教教派世俗化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东正教的圣诞节不在12月25日
浅析藏巴汗政权覆灭的原因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的多重线索
教派与国家利益双重视角下卡塔尔断交事件分析
略谈藏传佛教后弘期各大教派的形成和发展
大蛋糕
中国东正教的现状与反思
在东正教之外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