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10年,喧嚣背后存隐忧

2016-02-24 09:49
环球人物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学学术

国学热的实温虚火

中国传统与儒家文化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复苏,以及此后20多年的发展之后,掀起了一股让人始料不及的热潮。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学院,第二年伊始,《光明日报》设《国学》专版,大力推动国学的研究与传播。至此,“国学热”成为近十年最突出的文化热词之一。

十年间,国学以各种姿态活跃于国人的视野与生活中:高校里,国学院、国学班接连成立;社会上,祭祖祭孔等传统礼俗日渐流行;电视上,《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原创节目备受好评;书店中,《诗经》《论语》等经典供不应求;就连还不谙世事的孩子们,都被争先恐后地送进私塾,接受国学启蒙……

国学经典是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只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但在实用主义的驱使和物质利益的推动下,它被一些人当成装饰面子的工程、快速消费的对象,甚至牟利的手段。有的人穿上汉服上街溜达一圈就自诩为“国学达人”;有的高校开起“国学老板班”,一个月上一次课,一年收费动辄数万元……“国学热”被一些“歪嘴和尚”念错了经,最终没能回归传统价值,反而成为一股虚火。

学术明星的浮沉

2005年,借着登陆央视《百家讲坛》的契机,易中天带火了一个节目,也让自己的影响力达到巅峰。次年,于丹接棒,成为“学术超女”。还有阎崇年讲清史,王立群读《史记》、纪连海侃和珅……这些原本以传道授业为本职的学者用新奇的观点、相声的语言解读历史,成为大众传媒“宠儿”、众人追捧的明星。易中天的一本《品三国》书稿,版税高达500万元;于丹重新诠释《论语》的新作,创下中国出版史上个人单天1.26万册的签售纪录……

这些“布衣学者”的商业价值就这样被开发出来。但有人质疑,学术明星若为迎合大众,必须花费越来越多专业时间、专业精力,其结果只能是学术价值的注水。

还有一批人,借助互联网平台“冒”了出来。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的博客将暗物质、黑洞等专业问题与诗歌、神话、科幻交织在一起,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旅美物理学家万维钢在知乎、果壳等国内知名网站上开设专栏,用有趣的实验、数据解读感性的事物,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当一个人意在分享而非迎合,其引领的力量反而更强。

学术造假的成败命题

2006年1月,“汉芯一号”发明人陈进被举报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1.1亿元;3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被证实个人履历作假,学术成果材料存在严重不实,把姓名拼音缩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作为自己的成绩。加上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集中通报的19起科技工作者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学术造假现象正成为我国学术界亟待摘除的毒瘤。

虽然教育部于当年5月23日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但此后十年,从“打工皇帝”唐骏深陷“学历造假门”,到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持续举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李连生学术成果造假,再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肖传国雇人凶袭举报人方舟子,每一次学术丑闻的曝光,都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术研究与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需从制度层面着手,多方努力,使学术造假丧失生存空间。

公共知识分子的演变与分化

2006年,俞可平以《民主是个好东西》引发民众对民主问题的关注;2009年,北大5名教授联名上书促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公布实施;2011年,于建嵘通过“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掀起“微博打拐”热潮;2015年,饶毅、施一公、张首晟等科学大咖发起成立中国民间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思考推动法治政府的建造、修缮,将发掘人类文化价值、传播核心科学知识视为己任。公共知识分子的正向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个群体的分流,始于2009年新浪微博的诞生。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普通大众拥有了与公共知识分子平等的话语权,也有机会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反复观察和推敲。加之商业社会的猛烈冲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名利裹挟着,缩水为人格道德、专业水准缺失的“公知”。2011年,孔庆东以粗口拒绝媒体采访引发热议;2012年,韩寒因“代笔门”被拉下神坛;2013年,薛蛮子因嫖娼被警方带走,让人大跌眼镜……短短几年,公共知识分子的“污名化”达到高潮。

全球化的滋养与认可

2010年,美籍学者法兰西斯·福山就中国模式、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等问题,与国内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对话和交流;2014年,《21世纪资本论》作者、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地发表演讲,并与中国同行对话……近10年以来,随着多位世界顶级学者的到访,中国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全球化的滋养。

民间层面的交流也不少。2010年伊始,我国几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名校公开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跻身世界名校课堂、聆听大师思想的难得机会;2015年,培养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国家领导人的罗德奖学金登陆中国高校,为年轻学子走近世界提供了机会……

引进来的另一面,当然是走出去。2011年9月,美国拉斯克奖将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所作的巨大贡献;4年后,她凭借青蒿素系列研究成果摘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在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公布的国际物理学领域年度十大突破中,中国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位列首位……凭借着优秀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收获了来自国际的认同,在全球化浪潮中,成为中国软实力的绝佳代表。

猜你喜欢
国学学术
“垂”改成“掉”,好不好?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关键是打破学术利益共同体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趣味国学
众说“国学”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