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懒当先激趣是基求异为重

2016-02-24 14:56吴俊凤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1期
关键词:出题者命题作文审题

吴俊凤

环顾网上网下、过往现在、名师一线,谈习作的审题指导,似乎应用性、工具性和操作性的直接论述居多,更宽泛、更深层次、更从儿童广角出发的研析相对较少。笔者窃以为:正因有“命题”在先,才会有“审题”随后。若囿于“就审论审、惟审是从”的杠杠,很难逃离深堕“闭门造车、盲人摸象”的旋涡。故而,引发教师思考该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审题并掌备必要的技巧和能力,不妨先从“命题”二字引发的争论说开。

很久前,凝读过叶圣陶先生的《论写作教学》,至今尚对其中一段文字印象深刻:“惟恐学生有所积蓄而懒得发表,或打算发表而懒得在技术上用工夫,致与养成两种习惯的目的相违反,于是定期命题作文。”但有方家认为:“命题作文禁锢了孩子的写作思路、湮灭了孩子的写作灵感、僵化了孩子的写作天性、提供了孩子说假话、空话的土壤,实不该推而广之。”不可否认,命题作文造成的流弊委实不少,但当你知道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由陈皇后命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滕子京命题时,又作何感想?能不能彰显孩子的个性,可不可以写出源自真实情感的文章,不能简简单单地笃定并将其了了划分为只是“他命和自主”的异同。叶先生的本意是帮助学生努力“祛懒”,提倡善构巧思。这和我们平时惯用乐用的常规训练手法和考场应变技能指导的理论支撑和行为目的是迥然不同的。

那孩子为什么怕写作文,难以审清作文的要求呢?这不全是命题作文本身的问题。难道是能力问题吗?也不尽然!归结起来表现为“一种揣摩出题者意图的漠然和懒惰”。在笔者看来,懒是人的天性,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一种天性。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跳出“行于命题作文该不该、徘徊于审题指导如何做”的牛角尖。帮助孩子祛懒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也是习作教学的前提,更是审题指导的前提。

怎么帮助孩子在审题时祛懒?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审清习作要求的内需和主动?林语堂先生认为:“人生快事莫如趣。”教育心理学也提倡:学习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基石,它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由此可见,当孩子不把审清习作要求当成一种负担、一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反而当作一种乐趣的时候,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所在班级的孩子拿到习作要求时,通常会有这样几个必做的步骤:一赛读,二比圈,三竞写。所谓“赛读”,是在学生个体通读全部内容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的一种全班性诵读模式。在比赛的过程中,笔者会让读得抑扬顿挫、重点突出的学生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会让其他倾听的说读得出色的同学哪里不错,会鼓励学生反复读、二人比对读、小组推荐读、全班交流读。这里刻意弱化了朗读技巧的问题,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辨析对习作要求的理解,也就是习作要求的把握和确认。它的精髓是个“赛”字。所谓“比圈”,就是让孩子罗列自己在要求中找到的关键词。这么做是让学生对文体形式、写作内容、写作重点、文题限制作大概了解。它的精髓是个“比”字。比谁找得多,比谁找得准。所谓“竞写”,并非让学生写完全文,而是指导他们试列提纲,并比对习作要求,判断自己是否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潜在危险。它的精髓是个“竞”字。笔者会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暗示提醒学生:和自己较量其乐无穷,和别人较量其乐无穷,和出题者、习作要求较量其乐无穷。

上一次,班里有名学生从市级现场作文大赛中拿了个唯一的一等奖凯旋,笔者便伺机在全班学生中开展了“我也来写写”的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那场比赛出了个半命题作文——“多了一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结尾处还给参赛者作了一些提示,比如,多了一份感动、多了一个记忆,等等。不少孩子在赛读、比圈的过程中,都展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理解的缜密程度甚至超过了参赛的获奖者。以至于后来“竞写”提纲时,那个被我拉作评委的获奖同学也叹服:“好多同学的想法比我要高明好多。”事后想想,孩子之所以充满了创作的欲望,既包含了对习作要求的新鲜感,也隐藏着挑战别人、获得认可的需要,同样是因“趣”使然。当然,激趣并非一种轻而易举可以物化和外显的指导策略,但它更多的可以被儒染成若干种指导策略的基础。笔者始终认为:再全面的指导,再细致的扶助,无趣之后定成“鸡肋”。

应该肯定地说:有了趣,也并非万事大吉。笔者最担忧自己审题指导中会有一种可能的出现:孩子在理解出题者意图之后,会失去写作个性,陷于“为要求而写、千篇一律”的尴尬和苦恼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教师指导学生“陌生化”理解习作要求和实施创作便显得弥足珍贵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求异求变”。“我能读出什么别人没有读出的要求?别人读出来的要求,我可以通过什么不同的方式展示?在不违反出题人要求的前提下,我可以作哪些创新?”是这种指导思想的落实。还谈上文提到的比赛。我们班的那个学生在读完要求后,想到了一个别致的、陌生化的题目——多了一缕记忆。然后,在写作中又用了别人不知道或者不常用,但又没有违背要求的插叙、补叙方式造句立意、谋篇布局。抑或评委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让他脱颖而出。

在实际的审题指导过程中,笔者经常提醒学生两句话:“风筝抓得太松了要脱线,风筝抓得太紧了飞不高。当别人都在圆中画圆时,我在圆中画方,画不对称图形,画我认为可以画、想画的案迹。”我认为:这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对习作要求的二次构建。它既尊重了出题者的初衷,也凸显了创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更破除了不少“命题作文”反对者的忧思——“命题作文含着八股的精神,学生中了那种毛病,把胸中所积蓄与纸面所写看作互不相关的两回事……所以写下来的文章也不足观了。”当然,这里同样有一个“为变而变、为新而新”的隐患存在。比如,一部分学生就极易出现歪解、曲解或误解习作要求的可能。怎么办?笔者认为: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由感知习作要求语言文字的表象向正确理解过渡、慢慢厘清把握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及其相互联系的实质,就一定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求同存异”的大方向不能变。

综上所述,习作审题指导当以祛懒为目的,凭借有趣的手法,坚定求异的思路,才可以让我们的作文课堂透射进一抹最灿烂的阳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出题者命题作文审题
挑战出题者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1,2,3,看这边!
初三
初三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神回复
几何中的从特殊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