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2016-02-23 02:21罗能生
工业技术经济 2016年2期
关键词:同构效率区域

罗能生 谭 晶

(湖南大学,长沙 410006)



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罗能生谭晶

(湖南大学,长沙410006)

摘要〔〕本文构建包括产业规模比率、区位熵等在内的主要产业识别指标体系,以2003~2012年我国31个地区的工业主要产业为研究样本,统计出各产业在地区之间的同构程度,进而研究了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同构与产业效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经过分类之后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产业,其地区同构程度与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主要产业产业同构产业效率资源型产业技术型产业生活消费型产业

1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用财政分税制度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即准许地方政府留存部分税收收入,这不仅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热情,也引起了地方政府之间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竞争(余东华,2008)[1]。为了在经济竞争和政治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常常会受短期利益驱使,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价高利大的资源加工行业,竞相投入相同的产业部门,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引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投入产出关系的扭曲,使得在全国范围内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大大降低产业效率。

现有国内文献对产业同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同构的形成原因、产业同构问题的价值判断、产业同构的经济影响等方面。就产业同构的形成原因而言,陈建军(2004)[2]指出长三角内部各区域在资源禀赋、技术和传统文化等外部因素的相似性是造成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相似的原因,而制度和市场结构造成的恶性竞争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于良春、付强(2008)[3]在构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互动关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发现地区行政垄断通过扭曲产业政策、歪曲资源配置以及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行为会直接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而借助政府力量则会间接影响区域产业同构的变化趋势。李桢(2012)[4]从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引起区域产业同构的制度性原因,认为由制度性因素引起的产业结构趋同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只要影响制度性产业同构的因素不发生根本性改变,就一定会存在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就产业同构问题的价值判断而言,李娜(2009)[5]基于合意性产业同构和非合意性产业同构的特点,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环境效益等3个角度分析江苏沿江地区制造业产业同构的合意水平,同时结合该地区产业分工程度,得出江苏沿江地区处于重化工业兴起的再趋同阶段,重化工行业同构较为严重,但产品已呈差异化发展的结论。赵峰、姜德波(2011)[6]表示,由于苏北地区发展背景相似,产业同构并没有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相反,该现象还可能对某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存在正效应,属于合意性产业同构。刘名远(2013)[7]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对新兴产业决策内在行为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发现资源禀赋型产业同构和转型升级型新兴产业同构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合意性同构,而外部引进型和羊群跟随型新兴产业同构则属于非合意性同构。就产业同构的经济影响而言,江世银(2005)[8]认为地区产业同构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区域产业同构的畸形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阻碍全国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王文举、范合君(2008)[9]把1992~2002年的GDP增长率和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回归,实证结果显示GDP增长率和结构相似系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长三角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对GDP增长率有正向作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促进了经济增长。李松龄、李娜(2010)[10]针对洞庭湖区域的实际情况指出,产业同构导致资源低效利用、浪费使用,是影响洞庭湖环境的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蒋伏心、苏文锦(2012)[11]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9年长三角16市的高技术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大量高技术产业资本的投入、产业同构程度的上升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减小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外国学者也对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Kim(1998)[13]指出美国制造业的分布表现得较为集中,但1950年以后,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使得制造业的集中程度迅速下降,产业同构程度明显上升。Qian和Roland(1998)[14]基于中国特有的官员晋升激励机制,认为迫于政绩考核的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价高利大的产业,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下降。Young(2000)[15]认为中国各地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产业同构现象,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行的财政分税制度,该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保护和发展价高利大的资源加工行业,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Barrios,Barry和Strobl(2002)[16]的研究发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地区之间人均收入趋同有明显的关系,同时,欧盟发展较缓慢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对其产业同构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Gugler和Pfaffermayr(2004)[17]研究了产业同构和地区生产率趋同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生产率趋同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但是,受产业集聚效应和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速度远慢于地区生产率趋同的速度。Nicole和Claudia(2010)[18]对欧盟14个国家36年间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关联产业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同构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研究结论有较大的分歧,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产业同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研究产业同构的效应的,直接从产业关系的角度研究的文献较少,而实际上,产业同构与产业效率的关系能更为直接的反映产业同构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产业同构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分析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通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来提升产业效率。文章在运用一系列指标识别出各省市工业产业之后,测算出这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同构程度,并进而建立计量模型,采用2003~2012年将近40个产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

2我国区域主要产业同构程度分析

2.1主要产业识别

产业同构是指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之间,其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在产业构成比例、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以及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配置等产业格局中所表现出的相似程度。工业是一个区域行业体系的主要部分,显示了该地区产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业发展的快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决定整个区域产业体系的未来发展状况,因此,区域主要产业的同构程度分析主要是工业主要产业(包括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同构程度分析。

美国学者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成长阶段》中首先提出主导产业这一概念。主导产业,即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对区域贡献度高,具有较高增长率、创新率以及强大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带动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支柱产业,顾名思义,即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具体说来是指那些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成熟期,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高的产业。

本文借鉴王乐乐、吴殿廷、姜晔(2012)[19]构建的主导产业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选择产业规模比率、平均增长率、区位熵、市场占有率、固定资产原值比率5个指标来识别各省市的主要产业。各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产业识别指标

上述指标所需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等,选取工业中的所有行业,由于2012年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第三次修订,为保持数据上的连贯性,本研究将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合并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将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基于上述指标,满足以下3个条件之一即为我国各省市的主要产业:(1)某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产业规模比率在2%以上的产业;(2)平均增长率大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且区位熵大于2的产业;(3)平均增长率大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且市场占有率、固定资产原值比率均大于0.1的产业。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具体列出根据上述指标识别出的结果,如读者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2.2主要产业同构程度的统计描述

现有文献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同构进行了研究:从产业层面来看,有对三次产业之间产业同构程度的研究,也有对工业之间、制造业之间产业同构程度的研究;从区域层面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研究,也有文献涉及某一省份内地级市之间的产业同构问题研究。衡量产业同构的主要方法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1979年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联合国有关专家1981年提出的结构差异度指数、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91)提出的行业分工指数、区位熵法、Landesmann和Szekely(1995)提出的结构差异度指数法、Finger和Kreinin(1979)提出的测度产品出口相似度的指数、王志华(2006)提出的改进的克鲁格曼指数以及上述多种方法的结合等。

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上述测算整理所得的2003~2012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主要产业,采用选取某一产业作为主要产业的地区数量来描述该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同构程度,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省市主要产业同构程度统计结果

续  表

根据表2所示统计结果,经过观察和分类,可以将产业同构程度划分成3种类型:(1)技术型产业:是工业中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资源型产业:此类产业是指工业中基于地区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等;(3)生活消费型产业:是指工业中对某一产业的产品有较大需求量且该产品能直接用于人们生活消费的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见表3。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产业同构程度进行划分,是因为每个产业隶属于不同的技术类别,不同技术类别的产业,其同构程度的高低会对产业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其进行分类之后再分别进行估计,不仅可以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度,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对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表3 3种类型样本分布的简单归纳

3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

3.1模型的建立和变量说明

本文以工业为研究对象,检验产业同构与产业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此,需要构建计量模型,以产业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影响产业效率的因素很多,本文把这些解释变量分为3类:(1)关键解释变量,即产业同构程度;(2)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开放度、市场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3)可能对产业效率产生影响的变量作为第三类全部纳入随机扰动项。

产业同构程度用选取该产业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个数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前文的统计结果;产业开放度用一产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表示,该比值能有效衡量某一产业的工业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水平;市场化水平用一产业工业销售产值中非国有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比重、全部就业人员中非国有企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均值表示;技术创新能力用历年各产业的R&D经费占比、R&D人员占比、新产品产值占比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等4项的均值表示。

以某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为产出,企业单位数、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投入,采用可变规模报酬模式下的DEA模型测算产业效率,具体运用DEAP2.0计算出各个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IEi,t=β0+β1Si,t+β2Opendegreei,t+β3Marketi,t+β4Techabilityi,t+μi,t

面板数据变量的下标i表示产业,t表示时间,其中,IE表示产业效率,S表示产业同构程度,Opendegree表示产业开放度,Market表示市场化水平,Techability表示技术创新能力。上述指标所用数据来自于2003~2012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并经过整理、计算所得。

3.2实证分析

下面分别以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因变量对不同类型产业的同构状况进行估计,在回归方法上采用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为了选择准确、合适的估计模型,将采用豪斯曼检验确定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采用LM检验确定随机效应模型或混合估计模型。实证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影响的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t值,*、**、***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处理。

由总体的回归结果可知,产业同构和综合技术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能促进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产业同构和规模效率之间在1%的水平上负相关,与前述不同的是,开放水平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并且,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对规模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也不显著。从总体上来看,产业同构是不利于提高产业效率的,不管是综合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这是因为:(1)区域产业同构意味着对生产要素具有相同的需求,导致各地对生产要素的竞争,地方政府为了保证本地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必然会运用行政手段阻碍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造成生产要素价格扭曲;(2)地方政府为确保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会对本地企业的生产和产品销售进行保护和封锁,短期内提高了本地企业的获利能力,但长期所形成的区际贸易壁垒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3)受地方保护的影响,本地企业不会面临地区之外的竞争,导致其缺乏引进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创新的动力,造成技术进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降低企业竞争力。因此,产业同构程度越高将阻碍产业效率的提高。

技术型产业的实证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同构促进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但这种促进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综合技术效率受创新影响较大。产业同构表明产业布局状况较为分散,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从而促进了产业创新和综合技术效率提升。这同时也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关,我国目前创新性比较突出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因此区域同构程度较高。因此这种促进作用不是很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散的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较多但水平通常不高,而重大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集聚才能产生,因而需要同构程度低、产业集中度高。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技术效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市场化水平则阻碍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这种阻碍作用并不明显;产业同构和规模效率之间在1%的水平上负相关,开放水平和规模效率之间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阻碍规模效率的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市场化水平提高,意味着政府干预的减少,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地区相继发展相关产业,不利于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实现,而技术创新能力与规模效率二者是正相关的。就技术型产业来看,产业同构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但有利于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但后者这种促进作用在目前不是很显著。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产业同构程度高,产业布局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实现,从而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技术型产业对科学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人力资本要求也高,如果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无法实现,就不会出现知识溢出效应,也无法实现重大的技术创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意味着相关产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对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利,因此,产业同构对产业综合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资源型产业的实证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同构阻碍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但这种阻碍作用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1)这与我国的市场化水平有关,我国当前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同时资源型产业发展程度也较低,产业科学发展水平低且处于传统的发展水平;(2)资源型产业生产效率不高,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产品附加值也较低,其发展水平远未达到高精尖状态,同时该类型产业发展要求也不高,分工程度也不高,因此,在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均在1%的水平上与综合技术效率正相关;产业同构和规模效率之间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开放水平的提高会阻碍规模效率的提高,市场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则促进规模效率的提升。就资源型产业来看,产业同构不利于产业效率的提升。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产业同构程度高,产业布局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从而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是以资源丰富为基础的,如果一地区并不具备此前提条件也发展相关产业,则会在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与资源丰富地区展开竞争,这不仅造成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也阻碍了资源丰富地区比较优势效应的发挥。因此,产业同构阻碍产业效率的提高。

生活消费型产业的实证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同构显著促进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开放水平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阻碍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这种阻碍作用并不显著;产业同构与规模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开放水平的提高阻碍规模效率的提升,市场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规模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就市场型产业来看,产业同构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但有利于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产业同构程度高,产业布局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从而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生活消费型产业是指市场需求量巨大,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产业,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如果只有少数地区发展相关产业,将造成相关产业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竞争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地区垄断,这不仅阻碍产业效率的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转。如果各地区适当发展相关生活消费型产业,那么相关生活消费品就能在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情形下有效节省产品流通成本、运输成本,从而通过降低企业的成本来增加企业的效益和提高企业的效率。所以,各地区之间发展某些相同的产业是必要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产业同构促进产业效率的提高。

4结论

本文利用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鉴已有文献研究成果识别出各省市的主要工业产业之后,以选取某一产业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个数为衡量产业同构程度的指标,接着运用近10年的工业面板数据,考察了产业同构与产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产业同构程度与产业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不管是综合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这与很多学者的结论相一致。但是,对工业下面的行业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发现,就技术型产业而言,产业同构与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正相关(虽然这种影响不显著),与规模效率负相关;就资源型产业而言,产业同构和产业综合技术效率负相关(虽然这种影响不显著),与规模效率负相关;就生活消费型产业而言,产业同构和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与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应根据其产业性质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于技术型产业,应鼓励各地区发展相关行业,同时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鼓励大型企业多进行创新活动,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对于资源型产业,应根据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同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在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和区际贸易壁垒的基础上,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依靠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优化和提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以此促进产业效率的提高;对于生活消费型产业,各地区应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消费者需求变化特征,灵活组织和发展相关产业,在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以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微观组织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此通过微观组织起到提高产业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东华.地方保护能够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吗[J].产业经济研究,2008,(3):69~78

[2]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3]于良春.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省际的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8,(6):56~66

[4]李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制度性诱因与策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2,(11):63~68

[5]李娜.江苏沿江地区制造业同构状况及合意性评判[J].人文地理,2009,(3):117~121

[6]赵峰,姜德波.产业结构趋同的合意性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2011,(4):125~129

[7]刘名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成因与对策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1):21~29

[8]江世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133~142

[9]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8,(1):85~101

[10]李松龄,李娜.洞庭湖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研究[J].经济地理,2010,(11):1854~1858

[11]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3):77~82

[12]白洁.R&D投入、发展差异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13,(4):116~120

[13]Kim,S.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onvergence:US Regions(1840-1987)[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8,58(3):659~683

[14]Qian,Yingyi.and G.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143~1162

[15]Young,A.The Razor’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NBER Working Paper 7828,2000

[16]Barrios S.,Barry F.,Strobl E..FDI and Structural Convergence in the EU Periphery[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2002

[17]Gugler,K.and M,Pfaffermayr.Convergence in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European manufacturing[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4,(5):61~79

[18]Nicole Palan and Claudia Schmiedeberg.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European Countri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0,(21):85~100

[19]王乐乐,吴殿廷,姜晔.我国省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遴选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2):15~19

A Research about Impac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Isomorphism on Industrial Efficiency

Lou NengshengTan Jing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index system which including industrial scale ratio,the average growth rate,location entropy,etc.to identify major industries,and using industrial major industries of China’s 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rom 2003 to 2012 as samples,estimates the various industries’ isomorphic degre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And then study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isomorphic to industry effici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general terms,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isomorphic degree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And after classification,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for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isomorphism and industrial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or scale efficiency is not the same.

〔Key words〕main industries;industrial isomorphism;industrial efficiency;resource-based industry;technology-based industry;life consumer industry

(责任编辑:史琳)

作者简介:罗能生,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权理论与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等。谭晶,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2.012

猜你喜欢
同构效率区域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分割区域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区域发展篇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