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茜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浅议古文翻译
卢茜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本文以苏洵所作《六国论》英译为例,探讨古文翻译的难点,找到文言文句式、遣词于现代汉语的差异,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多用虚词等等。此外,文章还就古文翻译的策略方法提出几点建议,如增补法、转换法、意译法。
古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方法
古文翻译之难在于理解,而理解之难在于语言的古今差异。因此,做翻译首先要知道古文的特点,把握好这一点在进行翻译就事半功倍了。古文遣词行文特点有:
1.1 一词多义。如: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这句话中出现6个“知”字,古时“知”可作“聪明”、“智慧”解,那么这第6个“知”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真正知道”还是“聪明”呢?由于理解不同也无法强求一致,那就只好各翻各的了。
1.2 古今异义。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其中“智力”一词如今通常理解为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显然在原文中并不能作此意讲,实际上它的意思是“智慧和力量”。
1.3 词类活用。相较于现代汉语,文言文中的词类运用更加灵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交替互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副词等现象比比皆是。
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以地事秦”中的“事”本事名词,但在此处作动词讲,翻译时理解为“侍奉”。
1.4 虚词的使用。无论是在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词语都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所谓虚词就是没有完整意义,但在语言的结构中起着一定作用的词语。如现代汉语中的“怎么”“而已”,文言文中的“之”“也”等均属虚词。但相比于现代汉语,文言文中的虚词不仅数量更多,其用法也更为灵活。
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这句话中有四个“之”字,但前两个与后两个在句子中作用截然不同,前两者的意思是“的”,作结构助词,后两个的则作代词讲。
上述四点是文言文较为常见的特点,译者理解文言文时要把握运用这些特点,帮助正确理解原文含义。
在上一章中,文章阐述了文言文理解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造成这种理解误差的原因。在本章中,文章将根据具体实例,给出文言文翻译的策略方法。
2.1 增补。古文讲究句式简洁,常有省略。因此为完整句子意思是表达流畅,在古文翻译中需要对缺失成分进行增补。增补词语的情况很多,包括增补主语、宾语、谓语,甚至还有增补连词、介词等情况。如:
例:1.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The answer is:“Those who didn’t bribe Qin perished because the other states bribed.They lost supporters because the others bribed Qin,and therefore they couldn’t stay intact.”
原文的意思是“(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此句中有两处主语缺失的现象,第一处是句首,这个“曰”到底是谁在曰呢,原文并没有说出,因此翻译时进行增补,译为“The answer is”;第二处主语缺失处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原文也没有说主语是谁,但我们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其主语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此翻译时增补“they”作为主语,完整句子成分。
2.2 转换。这种转换的方法是针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提出来的。上文中我们也已经提到很多词类活用的现象,像名作动、形作动等等。是以,译者做翻译时也要谁知而变,做到灵活转换。下面以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情况具体分析。
例: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If the feudatories of the six states granted their strategists the lands they used to bribe Qin or played up to the wise men instead of Qin…
本句原意为“(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句子“礼”之一字本为名词,即礼貌、礼仪之意,但在此处明显不然,为礼遇、以礼相待之意。因此翻译的时候也要转换为动词,译为“……played up to the wise men instead of Qin,”
2.3 意译。古文翻译中常有感觉原文的思想含义与译文的表达方式产生冲突,不好译或难以理解。这是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增减,灵活转换原文内涵,使译文明白晓畅。
例: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Someone said,“Those who bribed Qin seemed to be trying to put out the fire while hugging a bunch of dry wood.There was firewood and there was fire.”
本句原文意为“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比距运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增加了翻译难度,因此翻译时避开直译,使用“There was firewood and there was fire”句式,简洁明了且达意。
本文通过对《六国论》的翻译,总结古文翻译的难点,找出古文翻译之难的原因在于古文与现代汉语的行文、遣词等具有较大差异,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多用虚词等。把握了这些特点,译者在翻译时便可更好的理解原文含义,准确表达,提高疑问质量。此外,文章还就古文翻译的翻译方法提出几点意见,如增补法、意译法、转换法等,以供后来译者思考和借鉴。
卢茜(1994.1),女,研究生,聊城大学,研究方向:汉英翻译。
G633.3
A
1671-1602(2016)20-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