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银慧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公开发表的科学理论和政治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标志。在我国它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部经久不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公开发表的科学理论和政治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标志。在我国它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部经久不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现有资料表明,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刊载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是迄今中文报刊对马克思及其言论的最早介绍。1906年1月和4月,朱执信在《民报》第2、第3号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首先介绍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历史意义,节译了书中的第五段话和第二章的10条革命措施等部分内容。1907年12月,《天义报》首次摘译了其中第二章关于家庭婚姻制度的论述。以后该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前言、第一章和《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宣言》在中国初期传播,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兴趣,他们通过摘译、节译和译介等方式片段传播马克思学说。
1919年底,陈望道受上海《星期评论》的委托翻译《宣言》全文。其底本是由《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在校对时参照了英、俄文本[1]。日文底本基本上是1906年3月发表在日本《社会主义研究》刊号上,由幸德秋水、彦合译的《宣言》,可能还参考了日本大正9年(1920年)流传在民间的《共产党宣言》日文手抄本 [2]。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专心从事翻译,“费了平时译书的5倍工夫” [3],用了2个月时间将其译完。1920年5月底或6月初,陈望道携中译本返回上海,打算投《星期评论》刊载,但《星期评论》于6月6日被迫停刊。6月28日他便托《星期评论》成员俞秀松到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将译稿交给了陈独秀。陈独秀与李汉俊校对后,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在又新印刷所印刷出版。《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此诞生。
《宣言》是“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1920年8月第一版,比现在的小32开本还要小一些,竖排平装本3号铅字共56页,“定价大洋一角”,初印了1000多册。封面印有马克思半身坐像,水红底色,因排字工疏忽,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于是立即印第二版,时间为1920年9月,对书名作了纠正,封面颜色换成了蓝色。
陈望道译本不仅是《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单行本。此前,《每周评论》 《国民》 《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等节译了《宣言》。此外,据罗章龙回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也有个中文油印本,但正式出版并参与市场发行的首个单行本应属陈望道译本无疑。《宣言》中译本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读者纷纷写信给《星期评论》咨询该书发行情况。《星期评论》原负责人沈玄庐写了《答人问<共产党宣言>底发行所》一文回复:“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3]该译本多次被翻印,6年内便印了17版,仅“平民书社从1926年1月至5月就翻印了10次;北伐战争期间,该译本曾在军内散发,人手一册。为了避开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耳目,该译本的书名、译者名字和出版社名字更换多次” [4] 。大革命时期,译者曾化名为“陈佛突”“陈晓风”等继续再版,成为革命青年爱国救亡的思想武器。陈译本《宣言》让中国人直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仅对中共建党意义重大,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进步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毛泽东曾回忆影响自己早年思想转变的3本书中,第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
[参考文献]
[1]俞秀松.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
[2]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玄庐.答人问《共产党宣言》底发行所[N].民国日报,1920-09-30.
[4]杨金海,胡永钦.陈望道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J].工会信息,2015,(5).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