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敏,王 佳
(安徽省宿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
现代肉鸭产业健康养殖模式的构建
李尚敏,王佳
(安徽省宿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
为解决制约现代肉鸭产业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环保压力、发展理念落后等问题,创新建立了“4+1现代肉鸭产业健康养殖模式”,从技术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融合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集成创新,形成了符合肉鸭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养鸭新模式。
现代肉鸭产业;健康;养殖;模式;构建
2011年以来,我国肉鸭生产由传统的零星饲养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饲养方式转变,由落后的散养模式向科学的现代化饲养方式过渡,大大提高了肉鸭的生产性能,肉鸭出栏数量逐年增加。尽管我国肉鸭行业在生产技术、养殖模式、合作经营、品牌建设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但与肉鸡、蛋鸡产业相比,肉鸭产业仍然是我国家禽行业中相对落后的产业,尤其是在生产模式的构建、饲养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差距较大。
为促进肉鸭产业健康发展、转型升级,我们对肉鸭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经过5年的大量工作,研制出了“4+1现代肉鸭产业健康养殖模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
1.1孵化节能增效技术创新+新工艺随着肉鸭产业的快速发展,种鸭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箱体式鸭孵化机容蛋量小、耗电量高、人工成本高的缺点日益显现。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对原有孵化设备和部分工艺进行了改造和改进,通过“五改”:将孵化机由电加热改为水加热、电机功率改小、风机叶片改窄变长、改小箱体为大箱体、改进孵化工艺取消晾蛋程序。实现了“一增两降”即增加了孵化能力,降低能耗,降低人员劳动强度。省工、节能效果显著。
1.2种鸭全舍内旱养+两区饲养模式水禽水养是我国传统的饲养模式,但是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而水禽水养不仅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又占用较多土地,严重制约着我国水禽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从2011年始在旱养试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肉种鸭全舍内旱养技术研究,围绕全舍内旱养肉种鸭存在的种种难题,进行了肉种鸭旱养鸭舍设施设备设计、肉种鸭旱养饲养技术等全面深入的研究,研制出了“种鸭全舍内旱养+两区饲养模式”。将鸭舍分为产蛋饲喂区和饮水区,经过多次实验,确定两者面积比例为3:1,既满足了鸭的饮水需求又满足了鸭的休息产蛋要求,全舍内旱养种鸭生产指标发挥稳定,与其他生产模式没有太大区别,且操作简单,利于环保,污水排放少,雨污可以分离,节水、节电、减排90%以上。
1.3商品鸭标准化大棚+网上平养饲养模式为突破传统肉鸭大棚+地面平养技术瓶颈,发挥网上养殖优势,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出发,开展了商品鸭标准化大棚+网上平养技术研究。实现了从大棚建设、网床结构、水料供应、粪便处理的饲养全程标准化。与传统肉鸭大棚+地面平养相比较,出栏日龄由平均40d减少到38d,成活率平均98.1%,提高近3%,出栏体重达3.01kg,料肉比1.95:1。
1.4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精准用苗(药)随着肉鸭养殖密度的加大及区域化格局的形成,疫病是影响肉鸭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近几年来副粘病毒病、流感和坦布苏病毒感染广泛流行,使得疫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上述几种疫病进行防控技术研究,是肉鸭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采取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定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重大动物疫病开展免疫抗体监测以优化免疫程序、通过药敏试验精准用药等综合措施,保证了鸭群的健康,形成了“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精准用苗(药)模式”。示范场种鸭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次数由6次减少到4次,死淘率降低8%,商品鸭成活率达98%以上。
打造现代产业联合体,构建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为破解肉鸭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与二、三产业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各生产要素之间等“脱节”问题,探索和确立了肉鸭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即以“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肉鸭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通过肉鸭产业联合体的打造,实现了“三大主体”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和相互融合,解决了各主体单独经营存在的诸多困难。建成一个标准化孵化场,11个标准化养殖场,标准化鸭舍460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50家,培训认证联合体职业农民80人,带动2000余户农户从事种鸭养殖,年出售鸭苗2亿羽以上。
“4+1现代肉鸭产业健康养殖模式”围绕制约现代肉鸭产业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环保压力、发展理念落后等因素,从技术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融合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集成创新,形成了符合肉鸭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养鸭新模式。该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肉鸭养殖模式,实现肉鸭产业的转型升级。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