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井华
(河北省承德县农牧局,河北 承德 067400)
猪细小病毒病的科学防治
吴井华
(河北省承德县农牧局,河北 承德 067400)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危害繁殖期的母猪。临床上以妊娠母猪产下死胎、木乃伊胎、产下弱仔等为主要特征。目前世界各地均有流行,该病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猪;细小病毒;科学;防治
近年来,猪病频发,控制难度较大,给猪场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危害繁殖期的母猪,临床上以妊娠母猪产下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为主要特征,偶尔发生流产。目前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我国亦有发生,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引发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体是细小病毒,隶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为单股的RNA病毒。本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加热70℃条件下经2h仍不失去感染力。常用的消毒药物如0.5%漂白粉、2%氢氧化钠5min可杀死细小病毒。
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易感,野猪也能感染本病。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由于细小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如果消毒不到位,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后,可持续感染,猪场可能连续多年出现母猪繁殖障碍的表现。
患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猪分泌液、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器具均可引起传播。种公猪可通过交配或者人工授精传染母猪,母猪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如果母猪妊娠后期发生感染,则胎儿出生后可能不见异常表现,但很可能向外界散毒,成为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为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后经消化道感染。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母猪繁殖的季节。由于感染猪发病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因此,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的母猪。
3.1 临床症状发情异常,屡配不孕或受胎率低,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妊娠早期感染的母猪,胎儿发生死亡,死胎及胎水被吸收后,母猪腹围缩小,临床上看不出明显异常。妊娠1~2月龄时发病可产出木乃伊胎,妊娠后期可能发生流产,产出死胎,虚弱的弱仔。母猪正常分娩时,产出的仔猪带毒,成为猪场的传染源。如果公猪感染本病,性欲和受精率无明显影响,但精液可长期排毒。
3.2 剖检变化主要为子宫内有轻度的炎症,胎盘发生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胎儿可见皮下充血、出血、水肿,胸、腹腔积有淡红或淡黄色渗出液。受感染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
根据本病的特点如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而母猪本身和其他猪只没有任何症状,应考虑已发生本病的可能性。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如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可采取流产和死产胎儿的肾、肺、肝脏等脏器作为病料检查。由于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且与其它病毒不呈现交叉反应,所以血凝抑制试验对于检测本病最常应用。
本病需要注意与繁殖障碍疾病的区别,如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猪瘟、布氏杆菌病,弓形体病等。
4.1 猪伪狂犬病
表现的母猪繁殖障碍表现与猪细小病毒病相似,但是还有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高死亡率。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缓慢。剖检病猪非化脓性脑炎和脏器表面小坏死点。
4.2 乙型脑炎
发病特点为季节性发生,夏秋蚊虫多的季节发病率高。病猪发热,母猪除了有繁殖障碍表现外,还出现公猪睾丸炎。
4.3 猪布氏杆菌病
母猪表现繁殖障碍,公猪出现睾丸炎,少数病猪有关节炎和腱鞘炎等四肢疾病。
4.4 猪瘟
症状和剖检变化较为典型。猪瘟可发生于各个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皮肤有出血点,指压不褪色,发热,便秘或者腹泻。剖检有典型的变化,如全身淋巴结呈现出血性炎,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边缘出血性梗死,膀胱黏膜、喉头黏膜及心外膜有出血点,慢性型猪瘟在回盲瓣处有扣状肿。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生产上以预防为主。如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避免从疫区猪场引进种猪,引进种猪后隔离饲养21~30d,无异常后根据抗体水平和免疫状态补充免疫再合群饲养。
生产上可采用使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获得主动免疫的方法预防本病,具体做法为将血清学阳性母猪放入后备母猪群中,或将后备母猪赶入血清学阳性的母猪群中,从而使后备母猪受到感染,获得主动免疫力。
免疫接种。使用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进行注射,初产母猪可在配种前3~5周进行免疫注射,种公猪在8月龄配种前进行免疫注射,在阴性猪场,配种前母猪任何时候均可免疫。深部肌肉注射,2mL/头,免疫期为6个月。操作过程中注射器具与注射部位必须严格消毒,每头猪要更换1次针头。使用过的疫苗瓶、器具等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公猪的威胁不容忽视。应对疑似感染的种公猪进行检查,淘汰阳性公猪,避免因精液带毒可通过交配传播病毒。
对于延时分娩的母猪要及时的引产。使用氯前列腺烯醇注射液,不仅可引产,还有利于胎衣的排出。
[1]张天平.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与诊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5,4:75.
[2]仇铮,等.猪细小病毒的致病机制与防控策略[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1:66-70.
[3]崔振东,等.猪细小病毒病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6: 127-128.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