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媛
(辽宁省大连市畜牧总站,辽宁 大连 116041)
浅析白羽肉鸡生产情况及建议
孙忠媛
(辽宁省大连市畜牧总站,辽宁 大连 116041)
我市肉鸡饲养品种主要为白羽肉鸡,生产模式主要是以饲养龙头放养的合同鸡为主,这种模式只要饲养户把鸡养好,就能赚钱。但是从2012年以来,肉鸡出栏滥用违禁药物及人感染禽流感、外贸新形势、环保等事件,以及受到经济下滑大趋势影响,肉鸡价格持续走低,鸡肉及其产品滞销,导致孵化场停产、放养龙头资金回笼慢、利润低、或亏损状态,无法及时与养殖户结账,使得企业和饲养户饲养意愿低,整体肉鸡行业持续低迷。
2.1 供需失衡,无有效市场拉力
(1)近几年来,受到国家很多优惠政策影响,养殖户建立了大量的养殖小区,祖代、父母代数量过多,种蛋、鸡雏供大于求。(2)鸡肉加工产品过剩。由于速生鸡、H7N9疫情影响,产品滞销,大量积压。(3)人口结构及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肉食品摄入减少。(4)受经济大环境下行影响,肉鸡及产品需求减少,生产企业面临更多挑战。
2.2 产品质量无保证,监控体系滞后
我国肉鸡饲养周期短、密度大、疫病种类多、发病率高,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大量使用抗生素,有的养鸡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疫”的观点,在饲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加上中小养殖户多,养殖分散,设备落后,管理粗放,生物安全观念淡薄,防控疫病单纯依赖药物;有的养殖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违禁使用添加剂,且不遵守停药规定,造成产品药物残留超标。而且产品上市前,缺乏有效监管,使得问题产品时常被媒体曝光,而非被食品监管体系查出。这使得肉鸡产品在国内人们不敢吃了,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又被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所限制,出口困难,因此市场也就很难全面回暖。
3.1 推广生态养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提高肉鸡及其鸡肉产品质量,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加强行业自律,自觉做到不随意滥用抗生素,不使用违禁添加剂;强化生物安全,加强计划免疫;正确诊疗禽病,科学使用药物并及时停药,促使肉鸡养殖业真正转移到提高经营规模、提高规范化水平,优化产品质量的轨道上来。
3.2 提高企业全产业链程度,推广产业化经营
经过几年肉鸡市场低迷的严峻考验,全产业链企业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对提高肉鸡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有较好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帮助农民与市场对接,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
3.3 建立补贴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肉鸡产业目前仍然是一个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自身修复能力有限。因此,建议政府建立扶持家禽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借鉴生猪调控应急预案的经验,建立维护肉鸡产业正常发展的应急预案,促进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监测预报,增强养殖场(户)预测市场能力
各级畜牧兽医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结合国内外生产形势,科学分析市场走向,定期发布肉鸡生产预警预报,指导养殖场(户)控制养殖规模;在网站或电视媒体上建立肉鸡生产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种蛋、鸡雏、毛鸡、饲料价格等信息,增强养殖场(户)把握生产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3.5 加强媒体宣传,积极正确引导
加强与媒体沟通联系,正面积极宣传,普及禽流感相关科普知识,提高人们对禽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也要通过媒体逐渐改变人们对“速生鸡”的狭隘概念,消除误解。通过这些措施,重新塑造肉鸡的良好形象,帮助广大城乡居民提高消费信心,有利于推动肉鸡消费市场,促进肉鸡生产发展。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