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艺术教育如何适应创意产业的新需求

2016-02-20 22:52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才艺术发展

■ 于 洋 林 林



论高校艺术教育如何适应创意产业的新需求

■ 于 洋 林 林

创意产业是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后,向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变时提出来的。1998年,英国出台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提出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取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①创意产业依托数字技术、文化艺术等核心要素,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娱乐等创新性内容产品,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创意产业链条式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担负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高校艺术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建立与创意产业相适应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离不开艺术领域的领军拔尖人才,而国民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面对这一问题,高校艺术教育需要主动承担起高端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升这两大使命,并延伸至创意产业链的实践中,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创新型高端人才,也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夯实基础。

传统知识生产模式对应的大学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知识的生产是在超学科知识的应用情境中进行的。在知识转型的视角下,大学的艺术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观,侧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进学科教学的设置是基础。现代艺术体系的确立可追溯至18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完善的分类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美术、舞蹈、音乐等,形成了既重视研究又讲究创造的学科特点。目前,许多高校已认识到加强艺术人才培养需要与创意产业市场需求相适应,建立一大批新的专业方向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各高校在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区分专门性艺术学院、综合性艺术学院、师范性艺术学院、综合性大学办的艺术专业等不同类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精英艺术人才还是普及应用人才,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加强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或方向的规范设置。同时,适应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将创意理念注入课程设计体系中,加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培育人格资本:探索高校与创意产业共同发展的途径

创意产业特别强调个人创意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创意商品在策划、生产、营销和消费等环节的价值实现也具有个体化的特点。因此,太多指定动作的传统教育在市场竞争力上的优势已被个人的创造力所代替。作为知识创新的首要执行主体,高校本身很难立刻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发展,创新人才的认证也应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学校艺术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艺术与文化创造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意产业输送各类创新人才,将学校教育的智慧运用到未来创意产业链的创新来带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培育“人格资本”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更有社会价值,既关注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习得,更强调从学校教育走向未来职场,关注“你是谁”“你能做什么”。加强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学习是保证艺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强大后劲。这些基础学科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职业素养,成长为未来的创意大师、创作高手。

创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应用型都比较强的新兴业态,其特点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机制上要坚持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人才培养更多地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特点。考虑到创意产业链由“创意的策划”“创意的设计”“创意的实现”“创意产品的经营管理”等环节组成,艺术人才培养也应该考虑从完善创意产业人才链出发,加强创意策划人才、创意设计人才、创意实施人才、创意管理人才的分类培养。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不少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产业实践对接时出现错位。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人才资源优势,为艺术人才培养搭建走向市场的平台。首先,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学生实习等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带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是推动创意企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发展群落的重要平台②。要进一步加强师生参与项目孵化,推动创意产业园为学生创业、教师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第三,建立工作室。工作室需要学界艺术家、业界大师的共同参与和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做项目、接地气,在真实的创意产品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能力。第四,探索与创意产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体验项目策划、设计、实施、运营等创作过程,切实促进产业发展、教学、创作一体化。

三、涵养集体智力:推动艺术教育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源于数字媒体技术的新发展、创新精神的时代呼唤和大众对艺术的浓厚兴趣,这一方面促使传统的艺术教育向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转变;另一方面,高校要强化艺术专业招生改革、教学改革,重视综合艺术素养和创新创意能力的考察。以探索优秀生源的选拔机制为例,需要改进专业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录取更多具有艺术专业潜质的高素质学生。如何考核艺术潜质、原创能力等,成为改进专业考试的要点。如莫斯科电影学院在艺术专业入学考试中广收学生作品,由专家、教师评价筛选,入围的参加面试,沟通作品的创作过程或现场创作,使得选拔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艺术素养基础好,更加符合创意人才培养需求。

当代社会、知识与大学之间的运行越来越紧密。不同于传统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创意产业的生产组织机构更多依托技术创新和网络空间拉动全球进入资本的流动。在市场弹性化的要求下,工作概念的边界开始模糊,出现了以创意产业等形式引领社会经济和艺术教育的发展。③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创作实践,培育更高技能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尤为重要。在培育社会资本的历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应充分认识到涵养集体智力、将人力资本提升为丰厚的社会资本的意义。④艺术教育面对的是公民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自由人的生活,艺术教育对个人而言不仅是投资更是消费,从承诺提升生活机会转为塑造更高品质生活。这也顺应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为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注释:

① [澳]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与政策的涵义》,见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35页。

② 向勇、刘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③ 项仲平、邵清风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④ 刘云杉:《从“人力资本”到“公民生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7期。

(作者:于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林林: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赵 均】

猜你喜欢
人才艺术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纸的艺术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