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模式冲击下的中国原创电视节目供给侧路径解析

2016-02-20 22:52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原创电视节目文化

■ 冷 凇



海外模式冲击下的中国原创电视节目供给侧路径解析

■ 冷 凇

中国电视已经进入到全球化的竞争大潮之中,众多海外模式的引进和使用已经证明中国电视早已不能置身事外,只能继续前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中国电视节目体现了明显的原创力不足,对海外模式的使用和改造依然有诸多“后遗症”出现,这使得我国的电视节目必须寻找原创出路。在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原创的蓄力期,重新审视中国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寻中国原创电视节目供给侧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海外模式;电视节目;原创;供给侧

中国电视在2013年正式迎来了“版权引进年”,从此便产生了海外模式的引进狂潮,稍有条件的电视节目制作方都开启了“海淘”模式,致使90%以上的电视节目都能够找到海外模式的原型。在这些引进的众多节目之中,有的异军突起成了收视的黑马,但更多的节目却都成了“炮灰”,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它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海外模式。在短短的几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电视对于海外电视模式的日益倚重,一时间“海外模式”“国外版权”充斥了电视荧屏,也席卷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关键词,同时也让中国观众恍惚地感受到除了模仿和引进版权的电视节目之外,我国的电视上已无本土原创了。

对于海外模式的引进和本土化使用并不是新鲜之举,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节目《幸运52》和《开心辞典》都采用了英国博彩娱乐节目《GOBINGO》的节目模式。央视二套在1998年就购买了《GOBINGO》《谁能成为百万富翁》节目,并将其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本土化改造,只是在1998年还没有被奉为圣经的“制作宝典”,也没有批量“海淘”的跟风哄抢,更没有你死我活的版权之争。中国电视节目海外模式引进的这条漫漫长路走到今日如火如荼的境地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量的积累催生质的演变,事物的繁荣期亦是矛盾的凸显期和发展的转折期。在疯狂的版权引进和海外模式冲击之下,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同质化红海之中,“原创”一词的意义也被前所未有的强调和反衬出来。 面对海外模式日益显露的诸多“后遗症”,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在如获至宝的狂喜之后,渐渐看清了中国电视节目长远发展的渺茫前路,这让很多电视人逐渐清醒,也开始领悟到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

中国电视已经进入到全球化的竞争大潮之中,众多海外模式的流入已经证明无论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选择自己掌舵,中国电视早已不能置身事外,只能继续前行。中国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从《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的“综艺表演”到《快乐大本营》的“明星+游戏”,再到《超级女声》的“草根竞秀”,都将中国电视节目的创作推向新的创作方向。如今各种模式类真人秀又将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推向了新的高潮,只是这一次面对众多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冲击,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将迎来一个更为艰难的转身,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形势,需要经历更为深刻的思考,需要中国的电视人真正的肩负起原创的重担,平心静气地重新审视中国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寻中国原创电视节目供给侧路径,这也正是本研究论题的归旨所在。

一、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利弊分析

用“繁荣”一词来形容近几年的电视节目创作并不为过,各电视节目频道争相推出形式各异的新节目,也让观众欣赏到了从内容到形式、从道具到布景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以往的新鲜电视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等,让我国的电视观众大饱眼福。这些电视节目大多制作精良,每个细节都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包装,节目的形式也都颇具新意,这都得益于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引入将很多新鲜的思路和元素介绍到中国,开阔了电视节目制作者的思路和眼界。很多经历了试错和实践检验的成功电视节目模式可以为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提供很多制作经验,让他们在创作中少走一些弯路,这都是海外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益处所在,不应抹杀。

美国、英国及荷兰是目前电视节目模式输出的大国。由于中韩文化有相似性,韩国对于我国的电视节目输出也占有很大比重。不可否认,这些国家拥有很多成熟的电视节目模式,在我国引入的很多电视节目模式中也不乏成功的电视节目诞生。但是,在这如火如荼的背后,在一茬又一茬的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开发、使用的实践大潮中,悄然消失在电视节目单上的节目数量却是巨大的。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文化贴现(亦称“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是其必有的主要特征之一,霍斯金斯和米卢斯(1988)把外国电视节目或电影在价值上减少的百分比叫做“文化贴现”。一个特定的进口电视节目或电影的“文化贴现”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国内相应产品的价值-进口价值/国内相应产品的价值)。①电视节目诞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一国的电视节目在本国文化中受到观众欢迎,而对于不熟悉此国文化的观众其吸引力和价值将会降低。我国引进的很多在国外表现突出的电视节目模式在国内却频频遭遇水土不服。比如户外冒险挑战类的真人秀节目《心跳阿根廷》在国外很受欢迎,却不符合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再如一系列的“虐星”真人秀《明星到我家》《喜从天降》《我是传奇》等,便因大尺度的“虐星”受到了很多争议。我国大量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而其价值损耗却较难把控,加之本土化改造水土不服问题严重,引进之后会产生诸多“后遗症”,最终致使引进海外模式成功的案例只是凤毛麟角,其性价比非常低。

从创新本身而言,大量引进海外模式会造成创新领域的思辨匮乏。将现成的电视节目模式“拿来”就用,这不是实质的创新,长此以往便会消磨中国电视节目制作者们的原创动力。当前,面对大量引进的“国际大片”般的电视节目,很多人甚至将中国真正的自主原创看作是对外国模式的“高级山寨”,不能用公正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更是对自主原创节目的巨大打击。而版权引进往往有多个“买家”,致使同一个节目产生很多个相似版本,因此由模式引进引发的纠纷一直不断,如《喜从天降》和《明星到我家》,以及《极速前进》和《非凡搭档》等之间因版权问题官司不断。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对中国电视节目原创能力的内耗,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从经济角度来讲,大量引进海外模式会造成经济领域的外汇流失。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有实力的电视台将大量资金用于模式引进,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失去大量的外汇,在文化产品领域造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而投资者对于本国的创意却不屑于重视和购买,使得中国的本土原创丧失了存活的机会和出路,让其不能得到提炼和发扬,长久下去,便只会加剧中国对海外模式的依赖,影响中国经济在文化产品领域的提升。

从民族文化角度而言,大量引进海外模式会造成民族领域的文化失守。电视节目的国际流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很容易挑起政治和意识形态争端。②大量海外电视节目模式裹挟着西方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登陆并占领中国,挤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空间,更不利于中国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大量引进撑起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暂时繁荣,但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终究要学会自己“走路”才能继续前行。对于海外优秀电视节目的学习和借鉴无可厚非,但要懂得“见贤思齐”,让自己也拥有同样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当繁华落尽,中国电视节目原创所落下的路程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填补回来。

二、中国电视节目原创研究的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电视节目引进、模仿和同质化的发展现状不容忽视,电视节目原创的意义已经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无论是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只有创新才是中国电视节目未来的突围之路,这已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原创意识觉醒促使电视节目制作者们开始思考电视节目创新的方向和思路,尽管由于积累和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创新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在学术研究领域,海外模式的涌入和国内同质化节目的此起彼伏,对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版权引进和中国电视节目原创等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有明显增多。

首先,海外电视节目模式不断被引入中国并进入观众的收视视野,使得电视节目模式或者说形态的研究不断增多,研究者的视野也开始放眼全球,如陈阳、陈欣钢、田维钢、文卫华、胡智锋、刘俊等人的研究。③此类研究自2012年以来有了明显的增多,这些研究关注电视节目模式的全球流动及其规律,以期探寻出本土电视节目模式的发展方向。其次,海外模式的涌入也带动了中国电视节目的版权研究,如张常珊、陈笑春、王建磊等人的研究。④这些研究希望在中国版权意识和版权保护有待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下探索出版权保护的出路,从而为中国原创电视节目保驾护航,激发电视节目创作者的原创动力。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电视节目创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国际思维已经建立、版权意识也已觉醒,这都将在学术理论方面为我国的电视节目原创提供实践思路和方向。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研究着眼于具体电视节目形态或单个电视节目,如梁鸣、陈斌、任新刚、卢小波、周婧等人的研究。⑤另有同模式电视节目的中外版本比较研究,如周敏、冯宇晴等人的研究。⑥相比而言,对于中外电视节目模式的个案样本分析文章较多,截止笔者写作之时,有关《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火爆的海外模式,其节目样本研究论文成果在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都达到了2000篇以上,在整个研究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

近几年来,国外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相对完善且不乏学理层面的研究,如美国的《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保罗· M· 莱斯特)、 英国的 《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 (大卫· 麦克奎恩)等;在节目研发和应用层面也有很多电视节目模式介绍说明性的著作,很多著作被他国译著,促进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我国对于电视节目创新的研究也有了一些直面问题的系统性论证,如胡智锋、杨乘虎等人的研究,⑦但此类研究尚不在多数。

综上所述,在中国电视节目制作面临全球化竞争的现实下,中国电视节目创作和研究的原创意识已经觉醒,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在猛增,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中国电视节目未来的原创之路,这令人欣慰。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学术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第一,对电视节目创作的内在规律触及不够,分析停留在技术性、操作性的层面;第二,以样本分析文章为主,大多数停留在对具体节目的具体表现的分析上,重于经验性的描述而缺少系统性和学理性的总结。

三、中国原创电视节目实践的理论解析

1.从认识层面看引进与原创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国的电视节目创作亟需摆脱同质化竞争的现状,发挥中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的创新能力,但在创新实践之前,必须在意识层面有一个对原创的正确认识,才能够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正确指导创新实践。

海外模式引进与中国本土原创是辩证统一关系。由大量引进海外电视节目而产生的同质化现象应该警惕和改变,但是同质化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对于刺激国内电视节目制作者的原创意识觉醒、促进电视节目质量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我国对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大量引进恰恰也暴露了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中原创的短板,促使电视节目制作者开始探寻独立研发的方法和途径。海外电视节目让中国电视人可以“放眼看世界”,搭建起中国电视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让中国电视能够以一个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发展大潮中去。因此,引进与原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敌对关系,引进也是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环节,符合中国电视节目在这个原创蓄力期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有其必然性。不引进海外节目并不代表我国就已经具有原创能力,引进海外节目也不代表中国电视节目原创能力的彻底丧失。电视节目创作者应以理性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状况,既不实行“关门主义”,也不盲目推崇“西方至上”,而是要在正确把握形势的基础上大胆地学习西方先进的制作经验,努力把握基本规律,提升自身的原创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创作方法体系。

在明晰引进与原创二者的辩证关系的同时,也要理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对形态的加工模仿不是创新,只会迎来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为创新而创新,只求与众不同,不顾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规律,这也不是创新;盲目的迷信创新的力量,不计成本和后果导致好的创意中途夭折这更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需要清醒地分析情势、沉稳地积累经验、踏实地实践创造。

2.从接受美学看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实践

接受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批评理论,同样适用于电视艺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活动(观众的收视活动)、接受程度对作品的意义、价值及历史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⑧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在电视艺术领域,观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者之一,任何电视节目作品实质上都是由电视节目制作者和电视观众共同创造的结果。在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前提之下,如何满足本土观众的“期待视野”,创作出符合本土观众收视习惯的电视节目则更为重要。因此,对于引进的电视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是符合接受美学理论的创作之举,也正因为观众的期待,才促使中国的电视节目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而这种改造正是一种创新的实践。

中西方文化从道德本位、思维方式到审美趣味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道德本位方面,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重自我,中国重人情、重集体;西方的伦理道德多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强调法制对个体的约束作用;中国儒家是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理学和道学大师都在主张“虚静”的欣赏状态,对比西方人动态为主的游戏活动,中国古代惯于以静态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唐诗宋词中有形容古人外出旅游的篇章,多是傍依“杨柳岸晓风残月”,作静状观赏,与大自然共享安闲。当然,动与静并不是绝对的,西方人的动是动中求静,于身体狂欢中兼求心智的愉悦;中国人的静也是与心动结合,于闲情逸致中兼求体魄的舒展。明代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中概括了中国人静态的休闲观和人生观:“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趣味;遇盲处会偷闲,处闹市中能去静,便是安身立命工夫。”(《菜根谭》洪应明著,孙蓉蓉译注,《应酬》)关于中西游戏文化之差异,西方人也曾有直观的表述。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富弗克斯·巴菲特尔德在《苦海沉浮》一书中说:“我们外国人劲头不足,东窜西跳,匆忙行事,大概是因为摄入的热量过高、养分过多,可以尽情地消耗精力;而中国却习惯于不慌不忙,按部就班的行事。”中国人的休闲真谛就在于“静”,西方人休闲活动表现出快速激烈的特征,而中国则表现出缓慢柔和的特点,这些都极大地塑造了中西方电视节目审美的差异性。中国的传统是旨在通过消闲,从广阔和谐的宇宙中找寻一种飘飘然的快意,是“柔版”,在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取得心灵的慰藉;西方人则专注于通过消闲游戏追寻热烈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强烈的纵欲获得以自我为体验的人格意识。所以有人就中西休闲做了比喻,说:“西方古代娱乐生活,恰似耀眼、炽热的太阳,振奋着人们的精神,给予人们奋发的力量。而中国古代的娱乐生活,则更像温柔慈祥的月亮,守护着人们那恬静、和谐的梦,抚慰着人们宽仁、宏大的心灵。”⑨

正因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使得大量流入中国的海外电视节目模式,裹挟着西方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也进入到国内,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外电视观众的审美差异,是进行电视节目创新的关键环节,这在近几年对海外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中有了不少创新的实践。如欧美一些国家的部分电视节目模式注重揭示人性恶与人际权谋,表现残酷的生存法则,环节设置过分追求惊悚和刺激,这便不符合我国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因此在本土节目的创新改造中金钱刺激本土化为“家庭梦想”“公益基金”等形式,如《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知识竞技类电视节目大多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在真人秀节目中,则较多地强调集体的合作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没有厚黑学也没有权谋,这都是符合我国电视观众期待视野的有益探索,使得我国很多被成功改造了的电视节目避免了只有瞬间收视的风险。

电视节目制作供给侧在传播层面具有单向性,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在收视层面的双向性,只有在观众的需求侧圆满的完成收视行为,电视节目作品才真正的实现了本身的价值。供给侧的创作需要充分研究需求侧的需求,这就需要电视节目制作者们能够提升自身的认识,依照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欣赏习惯不断地通过创新行动引领受众走向更高的审美境界。

四、中国电视节目原创路径的方向探寻

1.文化坚守:扎根传统嫁接文化精髓

当下的方寸荧屏之间,一波又一波的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爸妈宝贝系、群星穷游系、奔跑挑战系、梦想穿越系等等,仅真人秀节目就有不只此四大类别,而各种歌唱选秀节目、生活服务节目也是竞相登场,一片热闹繁华。电视荧屏被大制作的灯光舞美包围,被缤纷炫目的花字包装占领,但是依然掩不住内容的单一和创意的贫乏。褪去五花八门的外衣,真人秀节目都只是明星+户外的单一模式,各类服务类节目每次变换的也只是嘉宾,在膨胀的电视节目之中,观众看到的只有内容的贫瘠。除了大牌明星和炫目道具,我国的电视节目创作就真的没有更加引人入胜的元素了吗?其实不然,中国的电视人看了太多的国外模式,习惯了直接引用的便宜行事来迅速获得回报。但国外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而是自己足下的土地拥有丰厚的资源,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终究要回望近处的沃土,在中国丰沃的传统文化里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之旅。

2015年可以说是中国原创电视节目元年,原创意识真正贯穿到了实践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中国原创节目皆是以嫁接传统文化作为创意起源,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化元素。如北京卫视于2015—2016年播出的跨年季播节目《传承者》,就定位于国内首档传统文化展示真人秀。节目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作为节目重点,将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将那些正在被人忘却的记忆重新搬上舞台,打造了一个展示中华文明的华丽秀场。也许在一些人眼里,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于老套,并不是时髦的元素,因此千方百计地规避它们,其实通过《传承者》这个节目的表现可以证明传统文化与电视的结合是一种双赢的完美组合,传统文化借助于电视节目展示、辩论探讨、点评和比拼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变得新鲜时尚又平易近人,而电视节目也因传统文化的加入变得厚重而有韵味。再如央视从2013年相继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及2016年初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电视文化益智节目,看似枯燥又平常的听写活动、诗词吟诵却挑动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文化神经,让一些本以为观众只喜欢低俗低智节目的电视节目制作者也看清了观众真正的喜好所在。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也是文艺创作者们的创作源泉,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硕果,这些都是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源源不断地创作素材。未来,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一定会是撬动中国电视节目原创的一个重要契机,也只有充分的让电视节目与中国文化嫁接,才能够让中国电视走出低俗低智的泥淖。除此之外,未来的电视节目原创还要善于与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心、常识教育和职业体验等等更为广阔的元素进行嫁接和融合,如此才能打造出丰富多元的原创电视节目。

2.价值输出:把握主流凝聚核心价值

欧美一些国家在源源不断的向世界输出的电视节目模式中,裹挟着文化霸权、彰显着其本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了本国的软实力、也巩固了其国际影响力。电视节目原创力直接影响着我国能否成功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电视节目原创能力提升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软实力”意味着一个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一个国家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垮,但如果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垮。中国要做到让世界的眼球定格和仰望,离不开电视这个代表“软实力”的文化产业的繁荣和进步,因此也离不开凝聚着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的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广播电视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理应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在为观众提供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应发挥好舆论引领、思想感召、共识凝聚的作用。因此,对电视节目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永葆电视节目的活力,才能够使观众乐于接受电视节目所承载的主流文化,传播主流价值。

电视节目原创要谨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自然而然、艺术地融入节目之中,做到观众爱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思想的心灵指针和行动标杆。在海外电视节目模式不断涌入的现实背景之下,电视节目原创更是助力中国电视占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高地的必然要求,电视节目创作要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⑩,真正做到“接地气”“聚人气”“增底气”,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书写与传播。

3.多屏联动:放眼未来培育竞争优势

几年前,苹果还只是苹果,手机也只是手机;那时,所有的信息、故事和心情都只在它们该在的地方等你。如今,一切信息都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屏幕之上,交互与融合,移动与互联已成了新的时代主旋律。在如今的很多家庭里,电视机成了一个还算好看的摆设,而手机、电脑却顺带履行起了电视机的职责,大多数电视节目观众已将自己的收视阵地转移到了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上。在多屏联动的时代,人们的收视习惯显然已经产生了巨大改变,这对于电视节目制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今,电视节目制作多了互联网节目这一对手,同时也多了一块互联网传播的阵地。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网络制作的节目,区别在于手段和形式,但是取胜的关键却都在于内容。当前互联网自制节目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向网络转向时依然保留着浓重的卫视节目痕迹,在尺度把握上缺乏准确的尺度监管标准;在播出上面临着多屏联盟的苦难,而在广告招商层面也因网络节目的起步晚、知名度不及很多卫视频道而招商盈利困难;在内容表现上一味地依赖于明星博取眼球,一时难以摆脱明星绑架的局面。因此网络制作的综艺等类型的节目没有摆脱创意雷同、资源同质、形式单一、触碰底线的短板,只是“披着网络外衣的大尺度卫视节目”。无论是电视节目在网络的多媒体播出,还是网络自制节目,其创新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重要的不是形式和载体而是内容。

在多屏时代,人们的“跨屏欲望”已经显现,商品想买、悲情想帮、明星想见、技艺想学、美食想尝、美人想聊、美景想询,伴随着收视过程,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欲望十分强烈,而网络恰恰为观众提供了实现这些愿望的便利。因此,未来电视节目原创在内容表现上,要充分认清多屏互联时代的观众收视特点,在注重价值观表现和文化内涵承载的基础上,也要根据观众移动收视、碎片收视和渴望参与互动的新特点,改变传统电视节目冗长拖沓、矫揉造作、暮气沉沉的弊病,建立新的时代气质,跟随时代发展潮流,让观众更多地融入和参与到电视节目的进程之中,满足他们的互动欲望和分享欲望。而网络自制的节目在内容表现上也避免一味的碰底线、博眼球、超大投入和浮躁奢华,要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做有品位、有分量的正能量节目,满足网络受众的收视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竞争环境中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和进步,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方法,只有因势而动的灵活创新,电视节目制作者们需要放眼长远,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变通力,不断在新的形势中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发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4.全球视阈:中国创造实现海外输出

电视精品的产出,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运气,而是要脚踏实地地依靠原创性策划、精湛制作技艺和强悍的执行意识。纵观近年的中国电视,但凡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巨大的电视节目,都或多或少地依赖过美国、英国等西方电视节目模式的创意、制作经验,从《开心辞典》《幸运52》等游戏益智类节目,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真人秀节目,再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婚恋交友节目,无一例外都是如此。这种对海外电视节目的模仿和引用,虽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但是在电视节目制作也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的现实中,对于舶来品的借鉴本是不无裨益的。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大搞洋务时曾经上书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林则徐面对西洋军事和工业中的先进科技也曾坦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流入使得中国电视观众可以“开眼看世界”,人们对光怪陆离的西方电视节目创意开始“见怪不怪”,这表明心灵的接受量、包容量在逐渐增容,这绝不仅是耳目感官的进步,更是心灵境界的提高,是人的审美能力(趣味,观念,理想)的扩展。面对稍纵即逝的社会审美环境,生产者应有的态度必须是敏锐的。电视内容的本土化生产应符合国人的身心健康节奏,符合中庸适度的审美规律,既借鉴西方工业化生产流程的效率,又不失中国大国传统品格;既规避掉现存的某些病态的电视审美,又能使电视受众的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不再受压抑、强迫、异化,使娱乐竞技节目在高品味的审美文化中实现本土化并达到和谐、交融、统一。

在全球化竞争中,海外模式不是不能借鉴,相反还要多看多学。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要及时了解世界电视的发展趋势,努力跟上世界电视节目发展的步伐,并努力打造自己的原创精品最终实现电视节目的反向输出,逐渐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从海外引进、本土化改造走向自主创新、海外输出的转型升级。

注释:

① [英]考林·霍斯金斯、[加]斯徒亚特·迈克法蒂耶、[澳]亚当·费恩:《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刘丰海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7页。

② 李家伦:《电视节目全球流动及相关理论述评》,《当代电影》,2016年第1期。

③ 陈阳:《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陈欣钢、田维钢:《电视节目形态的跨国流动与本土重构——以真人秀节目为例》,《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文卫华:《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中国式生长”——2012年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观察与思考》,《中国电视》,2013年第4期;胡智锋、刘俊:《进程与困境:模式引进时代中国电视的内容生产与产业发展》,《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④ 张常珊:《关于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引进的观察与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第6期;陈笑春:《外国案例形成的电视节目模式版权认定原则及其运用》,《电视研究》,2014年第8期;王建磊《广电视听节目传播面临的版权新问题》,《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

⑤ 梁鸣、陈斌、任新刚:《从〈为你而战〉看引进节目模式创新改造》,《电视研究》,2013年第5期;卢小波:《从〈梦想合唱团〉看海外模式本土化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5期;周婧:《从〈奔跑吧兄弟〉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多元价值建构》,《中国电视》,2015年第11期。

⑥ 周敏、冯宇晴:《中国版〈极速前进〉与美国原版〈The Amazing Race〉比较分析》,《声屏世界》,2015年第3期。

⑦ 胡智锋、杨乘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一》,《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

⑧ 江小春、张璘:《从接受美学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科教文汇》,2007年第2期。

⑨ 冷凇、张丽平:《中国突围——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⑩ 广电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播电视的责任》,http://www.sarft.gov.cn/art/2015/5/8/art_77_26720.html,2015年5月8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原创电视节目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谁远谁近?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