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本科生国际交流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02-20 16:01杨雨霏
关键词: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学分制

杨雨霏

(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陕西西安710072)

完全学分制下本科生国际交流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雨霏

(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陕西西安710072)

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总体方案的提出,我国高校与世界各国相互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高等教育的竞争与融合已逐渐成为一个国际趋势。本科生出国攻读学位、交流访学、参加寒暑期学校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国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如火如荼,完全学分制的出现为国际交流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路。在完全学分制下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政策和制度,出台管理规定和办事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全学分制;本科生;校际交流;课程认定;成绩转换

一、完全学分制背景

在学分制的起步阶段,多数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即学校对每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并严格地限制本科生的修业年限。在学年学分制管理体制下的学生既不能提前毕业,也不能推迟毕业。学年学分制是传统学年制和完全学分制的过渡形式,主要特点是学校选取少量或课时量小的选修课组成课程群供学生选修,但所占比例较大的必修课却是教学计划中已经预先固定下来的,学生不能选择这一部分课程。学年学分制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遏制,不利于个性化培养人才。全国各高校针对学年学分制的弊端进行了教育教学和学分制改革,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推行完全学分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次“高潮”。西北工业大学继上海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江苏大学以及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学分制改革后,从2014级新生起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毕业时间,累计学分,不受修业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1]在规定的学籍有限时间内,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地安排学习进度并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毕业前修读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践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总学分达到毕业要求最低限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性和自主选择性,充分展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鼓励学生合理有效地规划大学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完全学分制的产生是经济市场化、社会民主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解决了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虽然现在国内高校实行的完全学分制都因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而受到局限,仍存在限制模块内学分的现象,但是完全学分制已成为国内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西北工业大学也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实现了完全学分制下的自由选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建立和健全,适用于以往学年学分制的本科生校际交流选拔、课程对接、学分认定及转换等相关工作都将发生变化。

二、出国交流生选拔办法改革和创新

随着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交流日益频繁,双方互派学生不断增多,以往适用于学年学分制的出国交流生选拔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现在,只关注学生每学期的成绩,按成绩排名筛选的办法是不足以选拔出优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学生按部就班的上课、考试、获得成绩,按照每学年成绩评优评奖的时代已经过去,陈旧的观念和选拔方法都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价值导向的形成。

根据往年经验,按照学年成绩排名选拔的出国交流生往往在动手能力、身体素质、才艺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较欠缺。甚至有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出国后因为适应力较差,无法融入国外的学习生活环境,导致学习跟不上、身体不适、与人交流沟通不顺畅等现象,最终主动提出放弃或终止交流项目。这些学生须经过层层审批方可回国,不仅破坏了完整的本科阶段培养计划,有的甚至因补修课程,导致延期毕业。同时,由于交流生自身的原因随意放弃或终止项目,会给两校日后合作交流项目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依据完全学分制无学期课程量限制的特点,高校选拔出国交流学生因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学院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即学习成绩、外语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体质、才艺特长等,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因素,比如心理承受力、政治倾向、交流沟通能力等。初选由教务处综合考虑学生的GPA和平均学分积、各类获奖经历、实践经历以及文体特长等进行材料审核,符合要求学生依次按照填报的三级志愿录取。终选由中英文提问面试和专家评审组成,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实力、外语听力和口语、交流学习态度等。由外事办和教务处领导以及相关学院的专业负责人担当面试专家,对学生出国交流专业课程选择及名额分配进行指导。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管理的现状

(一)课程对接现状

课程对接和学分转换是实施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重要前提。但现在我国高校缺乏统一的课程互认和对接制度,这已成为学生自由选择交流学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全世界各地区不同国家的高校课程设置不同,导致学生所修课程的学时量和学分与母校都不一致,无法正常对接。目前,多数高校在与国外高校进行课程对接时只是简单地拼凑,或是粗略的按学科大类进行大体分类,并不能解决实质差异性问题。许多高校目前还没有固定的评价交流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相关性的方法,也没有课程互认和对接的明文规定,给出国交流生选课、回国后课程认定等工作都造成一定困难。

首先,完全学分制改革以后课程对接应比以往更加灵活,对教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西北工业大学每年派出的双学位、短期交流及寒暑期学校间互访学生数量在陕西省遥遥领先。过去实行学年学分制,认定交流生学习量可忽略课程对接,只要求每学年修读的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总数达到标准即可。例如: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规定去韩国、台湾地区交流的本科生在交流期间每学期修读课程的总学分应达到交流学校要求的最低平均学期学分数或等价于西北工业大学的15个学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60%(9个学分)。但是,对于交流期间学生在西北工业大学应修课程与在国外实际修读的课程之间没有建立有效连接,学生自主选课往往导致出国学习任务量严重不饱和,回国后落下功课多、学习跟不上。在高校国际化初期,为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学校需考虑诸多因素放宽课程对接与认定的要求。宽松的出国交流选课制度在高校校际交流初期对于少量出国交流生起到了鼓励和刺激作用,但随着出国交流项目和人数日益增多,可选地区遍布全球,加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一套严谨、细致、高标准的课程认定与对接的管理办法变得极为重要。

其次,中外高校间课程设置差异大,侧重点不同。“从设置课程的模式来看,国外大学以知识点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对于每一个模块通常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强调的是分段式、模块化的知识点传授。”[2]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大量的实验实践环节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反,国内大学在课程内容上划分细致,专业性强。各院系内部课程分类多,注重知识体系的搭建,理论性强,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不高,往往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校际交流将弥补国内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自主选择和思考能力要求不足这一缺陷,但如何利用交流机会全面培养学生将关系到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做不到课程有效对接将浪费资源,更会影响规律、有序的人才培养过程。

最后,管理流程不清晰,相关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是国内高校在国际交流课程认定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出国交流的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与国外高校合作的交流项目后,信息未及时传送至学生所在学院,学院不掌握项目及学生信息,因此交流生国内外课程的审核认定工作无人落实。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外方课程信息,核对在母校的应修课程,选课存在盲目性和非客观性的问题。出国前交流生选课环节无人监管将直接导致回国后的成绩转换和交流成果认定流程不畅。梳理常规性的交流生出国课程审核与认定制度,制定课程计划,教育学生按照课程计划开展在国外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交流时间内充分利用国外优势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现状

在校际交流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回国后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是交流成果的直接表现。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学分互换是指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本校的课程获得学分,也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获得学分,修得相关课程所获学分在本校和其他院校均被承认。”[3]校际学分认定为以往封闭的教育环境提供开放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去接触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水平。

成绩对应原则,即出国交流生完成在外方应修课程并获得相应成绩后,根据相关规定,将交流原成绩及原学分转换为派出学校该学期交流成绩,整学期替换。前提是,中外两校学术水平相当或者国外高校水平高于派出学校。交流生在外方完成母校规定的学分数或课程数,即可替换该生在国内本来应修的课程及学分。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在实行完全学分制之前,教务处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高校课程量的差异,制定针对欧洲、美国、亚洲不同的转换标准。在欧洲地区,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的英国莱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等学校虽同样使用百分制,但与中国60分及格不同,英国大学成绩的及格线定在40分。其中,70分以上是一等成绩,约有11%的毕业生能够拿到一等成绩,相当于中国重点院校平均分85分以上;50~69分是二等成绩,具体划分为60~69分的二等一级成绩,相当于中国平均分75分以上,以及50~59的二等二级成绩,相当于中国平均分70以上;三等成绩是40~49分,相当于中国平均分60~70。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采用成绩对应原则,即按照上述对应规则将英国原成绩转换成中国重点高校成绩的方法认定与转换英国各大学的交换成绩。欧洲大学普遍使用欧制学分(ETCS),与国内按学时计算的课程学分难以完全对应,所以一般也在双方互认欧制学分的协议下,将欧制学分原样转入西北工业大学交流生该学期学分。成绩对应原则适用于学年学分制,即派出学校将交流生在外方学习的课程和学分完整替代该学期其在国内本应修的课程和学分。

(三)交流成果评定的现状

出国交流的学生往往在出国前踌躇满志,胸有成竹,但是多数回国后不能向学校提交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或项目结题报告。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是问卷调查及学生回国后的总结报告显示,国外独特的文化环境、新鲜事物对初次踏出国门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没有过程性监督,交流生往往需要时间适应国外生活和学习,又利用课余时间感受异域文化和风景,有个别学生甚至一学期只修读两门艺术课,完全不曾涉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旅游和玩耍了。这无疑是对出国交流机会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学习计划被打乱又耽误学习,回国后补修大量课程影响正常毕业,得不偿失。现在的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往往只能做到开拓学生视野,很难达到交流生对国外先进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有所得的效果。本科生交流成果评定环节的缺失更增加了这种远距离长时间互派学生交流学习的监督管理难度。

四、出国交流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课程对接对策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发挥自主选择权选择每学期所学课程,各学期内不再限制学习任务量。国内高校出国交流的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外方课程,担心回国后课程无法认定、成绩无法转换。不能通过宽泛地认定交流学期任务量转换交流成绩,就必须依托学院做好各专业课程的对接。

出国交流学生在申请参加学校或学院的交换项目之前,需充分了解外方大学对应的年级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制定并预选相关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学生统一将出国交流课程计划申请表交至学院,并附上交换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清单及课程简介,方便学院教学院长、导师及教务老师进行课程对接的初步认定。

出国交流学生所在学院需对照自己学院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外方的培养方案、课程清单及课程简介审核学生提交的课程计划申请表,确定课程所属类别,即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等。完全学分制改革后,出国交流生在交流期内的应修学分没有了限制,所以学院在对接课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体系下课程间的学分转换,即国内高校的一门课程对应不同国家高校的课程数,或在交流期所修学分可替换国内派出学校的学分数。例如: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与英国莱斯特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属两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中的对接专业。协议规定交流生每学期在英国至少修够60学分欧制学分的课程,约等于莱斯特大学的3~6门课程。根据2015年机电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完全学分制改革后新制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设置,本科生在整个本科阶段需修够通识通修课68.5学分,学科专业课61.5学分,综合素养相关课程12学分,综合实践28学分。参加此项目的学生在出国前,需制定相关课程计划交至学院,由学院根据学生在交流学期平均任务量折算该生所选课程交流学分可抵换的国内课程数及学分数,并出示审核意见报教务处终审。如果学院认定莱斯特大学的State Variable Control课程可替换西工大机电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系的两门专业课,计4学分,报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学生回到西工大就可以免修认定的那两门课程并得到西工大的4个学分。

理顺本科生出国交流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落实责任单位,规范办事流程。教务处、学院及国际合作处应建立为出国交流生选课指导、课程计划审核、学分认证与转换的长效机制。学院作为最直接的学生教学管理单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学院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特点;教务处应制定实际可操作的管理规定和办事流程;国际合作处应加强与外方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的考虑,并及时向教务处及学院提供外方相关教学材料。

(二)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

学时学分对应原则,即出国交流生修读完交流课程,成绩合格后取得交换学校课程的学分,回国后根据相关制度按照学分或学时以相应比例转换为本校课程的学分或学时。随着完全学分制改革,原有的以整个交流学期的成绩和学分替代国内课程的方式将逐渐被学时学分对应方法取代。

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充分考虑现行完全学分制的特点,制定新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运用学时学分对应原则为交换生转换成绩和学分。教务处拟计划将交流生出国前选课计划审核,回国后成绩认定与转换申请及审批环节都做入新教务系统,方便协调学院一同审核交流成绩。例如西北工业大学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交换生在完成对方学校一学期四门课共计12学分的学习任务后,回国通过新教务系统向其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提交认定与转换交流成绩的申请及详细的成绩单等书面材料。电子信息学院将依据学生提交的书面材料审核新教务系统中的该生转换成绩的申请,主要核查是否修够学校对赴美交流生提出的每学期至少12学分的要求;专业课、选修课等是否按照出国前提交的课程计划修读完成;录入系统的中英课程名是否输入准确;确定交流课程是否能认定并对应到西工大的通识通修课、学科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类型等。学院可按照教务处对合作高校的具体学分规定,对比交流学期的课程任务量,将交流总学分折算成自己学院相同专业该学期的总学分。如果电子信息学院认为在美国已完成涵盖理论课和实验课的4门本专业相关课程,达到学院对该专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任务要求,即可替换学校要求的完全学分制下每学期至少修够的23个学分,即该生在美国交流的12学分回国后可抵换西北工业大学的23学分。学生毕业时,其在西北工业大学修够的总学分加上出国交流替换后的23学分方可构成毕业要求的总学分。除此之外,按照学时量更加细化地强调学习时长也可以作为回国成绩转换的方法之一。

(三)交流成果评定的对策

交流生在国外被监管力度弱,多数靠能力和意志自主学习。派出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定严格评定奖惩交流生的交流成果。学生回国后应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出国交流学习总结报告,并制作ppt展示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验和成果。学校应将同批回国留学生按照地域分类,评选出优秀出国交流生,予以不同额度的奖学金奖励。对于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的交流生在调查清楚原因后,按照规定要求其补修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提交未完成交流学业的情况说明,由学院审核通过后交至教务处处理备案。出国交流成果的评定工作旨在督促鼓励交流生珍惜出国交流的机会,努力学习国外高校的优势课程,在学习之余感受异域文化风景。同时,交流生回国后向下一届的学生展示交流成果,介绍生活和学习经验,也将有利于出国交流项目的宣传和普及,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开拓视野。

五、本科生国际交流教学管理工作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联合会(IAU)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4]。完全学分制下出国交流学生的教学管理发展程度与本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规模和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科生国际交流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选拔及派出学生、课程对接、成绩认定及转换、评定交流成果等相关过程性教学管理。目前,对于本科生国际交流的教学管理工作,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成熟的模式或标准。因此,为顺应国际化形式,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地位,高校教务处应探索并实践一套科学有效的本科校际交流教学管理模式,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协同国际化教学管理相关部门及学院共同做好本科生出国交流教学管理工作,为学校与外国高校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亦旻.本科生国际交流学分转换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15).

[3]李晓佳.全球视野下的学分互换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5 (8).

[4]邓秀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G642.0

:A

:1009-2447(2016)03-0100-05

2015-11-15

杨雨霏(1990-),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学分制
服务现代警务新体系 构建“新公科”专业平台(顾国达等摄影 教务处报道)
怎样给孩子们讲红色英雄故事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作品赏析(3)
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副校长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好处费
高中教务处工作信息化管理经验略谈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