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笔谈
编者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部署。总书记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我校组织部分专家学者认真学习了讲话精神,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做好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下摘选部分领导与学者的笔谈。
杜建功(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西藏民族大学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各族干部、师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工作热情、动力。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深入学习,广泛宣传、贯彻落实,各部门、学院、科研单位、群团组织、在校学生,多层面、多形式传达学习、座谈研讨、凝聚共识,迅速掀起了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为高校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学习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宽广的视野,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必须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担当使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成为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这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关心、培养、使用好这支队伍,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方针,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
在区党委、政府,教育工委、教育厅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西藏民族大学“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以“三个方向”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定位;以应急处突与常态管理相结合,建立了学校稳定安全长效机制;以“六好”为目标,形成了基层基础建设新模式;以育人为先、发展学生为新理念,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教育有效形式;以协同创新为抓手,组建科研实体,整合资源,建设平台,深化机制,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引领社会中,履行好学校的责任。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中,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西藏民族大学继承传统、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再创辉煌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推进转型,创新发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我们将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管理引导。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在深刻认识总书记讲话重大意义上下功夫,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系列”重要讲话的最新成果,学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把学习讲话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起来,列入学习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各部门、各学院、科研单位组织开展专题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座谈会、学习报告会、理论研讨会等,深入领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深刻认识重要讲话精神对学校转型创新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十三五”学科建设之中,用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十三五”学科建设工作。把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做有宽广视野、有使命担当、有创新理念的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上来。
二是在把握总书记讲话精神要义上下功夫,与学校稳定发展改革定位结合起来。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综合型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在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个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高校,使命在肩、前景广阔。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好理论工作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主体责任,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做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改革,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西藏民族大学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三个特殊历史贡献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辉实践,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学校科学发展之魂、持续健康发展之动力。新时期,学校“稳定发展改革”的三个定位是我们牢记宗旨、坚持方向、创新发展、再创辉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选择。
三是在结合实际上下功夫,与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相结合。全面总结好、发扬好、研究好民大的优良传统,适应、参与、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长治久安,站在历史制高点上把握时代潮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为民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西藏民族大学学科优势和特色,对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我们将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围绕重大课题或自立重大课题,提高参与、引领和贡献能力;在遵守课堂讲授纪律,注重学术研究传播的基础上,鼓励学者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促进学生、学术、学科一体发展;发挥基础厚实的传统优势,全面推进“西藏社会智库”建设;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列入学科建设规划,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帮助青年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学校面临的特殊对象、环境、特点,决定了稳定发展改革必须遵循一般规律,又要把握特殊规律。这是办学几十年实践的启示,两者之间不能偏颇,即不能一味强调一般性,也不能把什么都归于特殊性。这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路线图已经绘就,关键是抓好落实。今年学校启动了“奔跑”模式,弯道超车,奋起直追,贴近陕西,跟上全国,以“十个新突破”为抓手,开局起步,明年面上铺开,再用三年巩固提高,努力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
四是在维护安全稳定上下功夫,与深化长效机制相结合。西藏高校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首先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我们将按照区党委、政府,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的整体部署,深化“应急处突432”和“常态管理123”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齐步走、夯基础,强两基、靠骨干,保稳定、守底线;履职尽责、坚持不懈,统筹协调、久久为功,教育防控、两手并用,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稳定、发展、改革的实践模式。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角。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坚持方向,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坚定信心,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 凯(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科研管理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兴学强国”是大学对自己的使命和功能的认识,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西藏高校作为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主力军和重要阵地,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立足西藏实践、总结西藏经验,不断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为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学科建设是“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的基础。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聚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大局,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前沿,按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要求,在学科体系建设上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整合学科资源,统筹抓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瞄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西藏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着眼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群建设,建设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重点学科,实现若干“高峰学科”的率先突破,推动形成具有西藏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西藏民族大学哲学社科底蕴深厚,要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思想优势和育人优势,把育人育才作为构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任务,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积极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为西藏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贡献。同时,民大作为全区唯一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在西藏的成功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回应现实、创新理论、咨政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智力和学科优势,引导科研工作者时刻关注西藏发展稳定这个大局,增强服务大局意识,着重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着重加强对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的研究总结。推动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呼唤西藏高校立足西藏这片沃土,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西藏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和概括,上升为系统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西藏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自治区新型智库的建设单位,将加快推进智库建设,发挥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西藏旅游研究所等科研平台作用,打破固化的学科壁垒,优化人才汇聚机制,释放创新活力,瞄准国家急需、紧扣时代主题,通过重大课题或自立重大课题,深度参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深入研究涉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研究,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西藏发展。
三、强化话语体系建设,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发挥更大作用
讲述中国故事,阐发中国道路,需要中国学术、中国表达和中国声音。西藏高校汇聚了大批学养深厚,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熟悉西藏历史和文化,并能在学术舞台进行深入交流的学者。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积极主动做好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向西方错误思潮“发声”、“亮剑”,巩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引导社会舆论。要自觉承担起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责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进行概括、提炼,进行理论创新,并将其转化到教材体系中。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用中国的话语讲好、讲深、讲透“中国故事”。作为西藏高校,我们要大力总结和宣传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新举措新进展,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构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哲学社会科学,西藏高校责任重大。我们将以自己的进取精神和担当意志,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索南才让(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教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广泛的讨论。这次讲话是“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特殊情况下发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一次明确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时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水平是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藏学研究工作者,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贴近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正确的研究方向,把做学问、养学风、立德立言结合起来,不断地在理论建设、理论创新、知识创新上下功夫。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把事关西藏稳定与发展的大事作为中心任务,真正做到关注大问题、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必须将基础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学科建设为中心,要顾全局、宽视野、站位高,“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为重点,确定什么研究方向?在社会方面要解决稳定问题,在经济方面要解决农牧民贫困问题,在文化方面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冲突,在宗教方面要解决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相和谐问题。当前西藏存在着一般和特殊两大矛盾,一般矛盾或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特殊矛盾是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涉及西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稳定和发展又是西藏的两件大事,稳定是基础,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第一要务,没有稳定就难以发展。我们必须找出影响稳定的根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去分析矛盾,找出矛盾的症结所在,然后花大力气解决矛盾。
长期以来达赖分裂集团处心积虑地破坏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不断策划破坏活动,扰乱民心,过渡的宗教信仰致使民族意识不断张扬,宗教信仰的极端化,在民族成员内部产生了狭隘性和排他性,将个人矛盾视为民族矛盾,因此而减弱了国家认同意识,消解社会稳定的基础,这种民族宗教心理认同长期被分裂势力所利用,直接危害社会稳定与发展。这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理论来解决,是作为西藏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周德仓(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描绘了战略目标,确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一、塑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心”: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自信
在认真研习总书记讲话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总书记非常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拥有“中国心”,蕴含中国的灵魂。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有时就存在习惯于用西方理论和方法阐释中国问题,习惯于数字崇拜,忽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人”的核心因素的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我们应当在国际视野中,坚持中国的“世界观”,造就中国方案,树立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凝聚独立、强大、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有巨大现实影响力的中国软实力。
由此,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笔者有一些具体的建议,这就是:说人话(话语表达方式要接地气,消除“概念游戏”,克服“自说自话”的封闭式研究,实现真正的“理论自觉”)、说短话(倡导“开门见山、水落石出”的话语方式,不要被所谓“宏大”的框架和“新潮”的理论淹没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说真话(话语表达应当真实、有用),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航,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宝库和智囊。
二、学术研究实现“风格化”: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西藏学派”
如果学术研究缺乏个性,就没有创造性。藏学为国际显学,西藏哲学社会学界应明确而坚定地树立建设“西藏学派”的信心和决心。藏学具有普遍的文化、学术品质,并非地方之学、区域之学。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致力于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背景上,探索西藏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凸显特色,构建西藏学科阵容,提升话语权,扩大引导力、影响力,凝聚西藏哲学社会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构建“西藏学派”,为实现国家治藏战略和西藏社会发展贡献思想和智慧。
三、追求“本土化”:建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高地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人员,我们还特别关注新闻传播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新闻学”作为支撑学科之一给予重视,让我们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新闻学是中国本土化的成果,但传播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目前依然处于为外国学说“背书”阶段。中国学界忽视对中国传统传播学的关照,传播学学科就难以自立。本土化(也是民族化)是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必由之路,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就是本土化的途径之一。西藏新闻传播教育比较滞后,学科建设规模和质量有限,新闻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西藏的真实形象受到国际甚至国内“歪曲”,成为西藏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西藏民族大学聚焦于西藏新闻传播研究,长期致力于建设西藏新闻传播研究基地,在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利用已经建立的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西藏民族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机制,期望在推进新闻传播研究的民族化、本土化,提升西藏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周毓华(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是十八大以来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之后,党中央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突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存在两大落后:落后中国现实实践、落后官方话语体系,总书记的讲话核心展示了这两大矛盾。总书记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缺乏总体战略、评价体系不合理、话语体系不完整、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薄弱等缺点,切中问题要害。讲话解决了“人民主体地位”认识论问题,回答了哲学社会科学“为了谁”的问题,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
当前面临新形势,治国理政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前苏联的历史经验教训已经揭示,仅仅依靠自然科学并不能保卫红色江山、红色政权,必须依靠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培养一批真学、真懂、真用的马克思主义者。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这启发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立足国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基层展开调研,真实反映中国社会大变革之现状,切实解决中国社会大发展之难题。
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出了新方向,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将民族传承与时代特征融汇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中去。譬如我国的经济学亟须理论创新,构建适合国情的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如果一味套用西方经济理论来分析我国问题,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产生对形势的误判,导致信心的缺失。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发展,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各家之所长,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一套科学有效解释我国发展模式的新的经济理论。
认真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更加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不断凝聚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强大正能量。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切实解决好真信真懂、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决避免噪音、杂音。要紧盯国家、西藏正在做的事情,聚焦改革发展实践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的重大问题。
习总书记的讲话接地气、鼓人气、壮胆气、充满豪气。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的几点感受:一是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于时代潮流,发思想先声,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陈敦山(西藏民族大学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鼓足了干劲。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面向区域发展类和文化传承类的协同创新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正处于良好发展态势。而且我校的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围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发展的科研创新实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后,认真思考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努力为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第一,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立足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这个根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必须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将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前提。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支撑其他学科发展,以确保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实施的学科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华伟大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内容。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开展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工作中,非常具有优势的就是依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立足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努力促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其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一定要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我校学科门类齐全,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多学科协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实施学科交叉,积极推进学科融合,力促跨学科协同,这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和学科建设的保守做法,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跨界思维,要有发展的眼光,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传统的文理学科现在已经在实践中交叉。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理工类学科与民族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等学科交叉,目前努力实施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让这些新兴学科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一席之地。
第五,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立足中国,但是又不能盲目排外,要有开放的眼光、开放的胸怀,积极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外有些国家也有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悠久历史,有成功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经验,有成熟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体系。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也在积极努力寻找走出去、引进来的机会,努力学习国外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第六,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快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步伐,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强大人才支撑体系和学科建设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最庞大的队伍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主阵地也在高校,几乎占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及研究成果的70-80%。因此,要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必须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改革步伐。我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启动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通过课题凝练团队,由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科研骨干、青年学者组成的人才梯队已经开始显现活力;同时,2011中心还通过创新体制,单列计划招收研究生,探索全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