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文 吴伦宽(贵州省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
炎症反应与房颤的相关性及治疗探讨
王学文吴伦宽
(贵州省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心房颤动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房颤的发生机制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但其相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医学研究表明诸多炎症因子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心房颤动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及治疗研究对心房颤动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炎症反应;房颤;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的心房颤动波,以心房不协调活动、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1-2]。心房颤动的危害性极大,常导致患者发生心室节律紊乱、心功能不全和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脑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关于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诸多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L)、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与房颤的形成及进展密切相关。探讨炎症反应与房颤的发生机制对该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1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合成的大小为185个氨基酸的糖肽,是一种多效性的促炎因子,大量产生的TNF-α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及进展。有研究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了房颤的发病。如:Qu YC等[3]研究表明,心脏瓣膜病伴有房颤患者体内的TNF-α水平较单纯心脏瓣膜病患者的TNF-α水平显著升高;Deng H[4]等研究表明,在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中,血浆及左房组织中TNF-α水平升高,患者的左房直径也升高。
1.2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IL-6)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能对多种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起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6对急性反应期蛋白的合成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如诱导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快速合成。Marcus GM等[5]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患上房颤疾病的风险性显著相关,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的患者,其房颤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
1.3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8(IL-8)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合成的具有抗感染及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是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因子,能促进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器官损伤。在一些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介素-8在炎症区域及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显著升高。Liuba I[6]报道持续时间很久的房颤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较短暂性房颤患者明显降低。然而,De Gennaro L[7]等研究结果与此相反,其结果显示病程少于6个月的房颤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较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
1.4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合成的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可在炎症急性期大幅升高。目前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哮喘、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对于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发病关系仍有争议。Chung等报道永久性房颤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显著升高。然而,Pellegrino等[8]研究恰恰相反,结果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永久性房颤患者高。
1.5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II(AngII)存在于多种局部组织中,可促进IL-6、IL-8、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引起淋巴细胞趋化、粘附,与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II可对炎症起促进作用,而炎症也可促进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及释放。
临床上,他汀类药物是治疗房颤的常用药物之一,郑平等[9]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为他汀类药物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但是药物治疗的弊端在于难于或不能恢复患者的心脏正常节律。手术治疗以射频消融术治疗为主,通过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颤发作电生理与解剖基础,予以射频消融,可有效消除房颤的发作,具有较好效果。
上述炎症因子与房颤的发病机制分析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管紧张素II与房颤患者的发病密切相关,然而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与房颤的发病关系尚有争议。若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作为房颤综合防治的靶标,可降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的相应药物,从炎症角度达到房颤的防治效果。血管紧张素II是RAA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AAS系统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若果能抑制RAAS系统,则能够使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减少,使得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能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对房颤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炎症反应与房颤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管紧张素II与房颤患者的发病密切相关,然而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与房颤的发病关系尚有争议。所以,还需要大量的炎症与房颤发病关系的研究,以明确房颤与炎症相关的发病机制。本研究还从炎症因子层面提出了房颤的防治方法,为房颤通过抗炎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杰,杜万红.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2):165- 167.
[2]邓贵智,胡建新.心房颤动的机制及预防[J].中国医药科学,2011,1 (7):54- 56.
[3]Qu YC, Du YM, Wu SL, et al. Activated nuclear factor- kappaB and increas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atrial tissu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Scand Cardiovasc J,2009,43(5): 292- 297.
[4]Deng H, Xue YM, Zhan XZ, et al. 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 the pathogenesis ofatrial fibrillation [J].Chin Med J (Engl),2011,124(13):1976- 1982.
[5]Marcus GM, Smith LM, Ordovas K, et al. Intracardiac and extracardiac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J]. Heart Rhythm,2010,7(2):149- 154.
[6]Liuba I, Ahlmroth H, Jonasson L, et al. Source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Europace,2008,10(7): 848- 853.
[7]De Gennaro L, Brunetti ND, Montrone D, et al. Inflammatory activation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levels in subjects withatrial fibrillation[J].Eur J Clin Invest,2012,42(4):371- 375.
[8]Pellegrino PL, Brunetti ND, De Gennaro L, et al. Inflammatory activation i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 of subjects with atrialfibrillation: links with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atrial remodeling and recentonset [J].Intern Emerg Med,2013,8 (2): 123- 128.
[9]郑平,孔祥启,粟连辉.等.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63- 65.
■综述及其他■
作者简介:王学文,1989年生,男,湖北宜昌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